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椁,椁室东西长8.22米,两端有2层台。墓内随葬品非常丰富,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达余件,是江南地区商代青铜器的一次重大发现。大洋洲墓所出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繁多。粗略加以分类,礼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簋、豆、匕等,酒器有罍、瓿、卣、壶、瓒、勺等,乐器有镈、大铙,兵器有胄、钺、戈、戟、矛、长刀、短剑、镞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厨刀等,工具有斧、钻、凿、刻刀等,农具有耜、臿、犁、镰等。此外还有若干饰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杂器。大洋洲墓的青铜器许多与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类似。但用中原的标准来观察,又有不少明显的地方特色。例如,在礼器的组合上,缺少了尊、觚、爵、角、斝等常见的酒器。即使是形制和中原类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别的装饰或花纹,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类动物形饰,纹饰间多有“燕尾”形的索纹、阔口的牛首纹等。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向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商代青铜文化源于中原,当时广袤的江南地区尚属荒蛮之地。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赣江中游樟树市吴城商代遗址的发现,撩开了“南蛮之地”的神秘面纱。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感叹道:“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而年距离吴城遗址20公里远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三千多年前赣鄱大地先进文化的芳香扑面而来,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原商代文化的气息,又能体会到浓烈土著文化的味道。
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商代
此镈时代早,且为科学出土,为确立镈起源于南方之说提供了依据
双系带銎青铜钺商代
短铜矛商代
短柄翘首青铜刀商代
兽面纹柱足圆鼎商代
通高70.斜折沿,口敛,方唇,梯形立耳,耳外侧有凹槽,深腹,腹壁较直,圆底近品个,柱足中空,填满泥芯,足底微鼓。腹壁上部饰三组兽面纹带。兽面纹展体式,圆乳钉突目,低鼻,每组间以两组勾戟状扉棱间隔,单尾上卷。足根外侧饰外卷角省体式兽面纹,“臣”字目,勾戟状扉棱在一条直线上。
兽面纹是动物头部正面的形象,其基本构图是有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中间有一条鼻梁,咧口、獠牙,额顶有一对觝角。兽的躯干向两侧展开,下有尖锐的爪子。兽面纹有各种幻想的动物组成,按照线条构图的名称,将兽面纹分为外卷角、内卷角、分枝角、曲折角、长颈鹿角和牛角等样式。兽面纹的双眼都作横置的“臣”字形。兽面纹的鼻梁通常中间隆起,其延长部分出于额顶,把兽面分成两部分。兽面纹中的口是象征性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兽面纹所附的体躯也有区别,有躯干向两侧展开式,有躯干作分离状态的分解式,也有仅存兽面没有躯干的省略式。兽面纹躯干的脊背上饰以一长列竖立的羽毛状条纹,称为羽脊。兽面纹是以兽头为主体,其构图较复杂,在两侧还往往配置龙纹或鸟纹。总之,兽面纹图案表现的应是自然界找不到的怪兽,它那狰狞的面容,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以兽面纹为青铜器的主题纹样,可令礼器增添神秘而令人畏惧之感,体现出礼器主人具有令人震颤的权威,那可能是商王贵族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兽面纹日趋流行的原因。兽面纹是动物纹构图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所占数量很大,是二里冈文化期至西周早期盛行的主要纹饰,常饰于器物的腹、颈下,作为器物的主题纹饰,在其衰落后,一般出现于器物的耳、足部。该鼎的腹部和足部均饰有兽面纹,使人在视觉上感到纹样与造型互相协调、对称,增加了器物的稳定美感。2厘米
兽面纹青铜胄商代
高18.7厘米,口径21×18.6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圆顶帽形,中空。正面高浮雕兽面纹,粗大单角外卷,长方圆目横置,卷云状耳竖立,内卷鼻口居中。边沿增厚一周,前面开口收进,如兽面之口。自前至后正中凸脊,顶上伸出一截小圆管,用以安插缨饰。侧边各有一小孔,以穿绳系胄固于颌下。顶侧兽角旁各有一小洞,用作透气。 胄是作战时防护头颈部的用具。此胄铸造精致,表面光整,壁厚仅0.3厘米,戴之并不显笨重之感,乃兵器中之珍品。
玉矛商代
菱纹有阑玉戈商代
通常46.5厘米
兽面纹青铜温鼎商代
通高27、口部长21.4、口部宽18、足高8厘米,重4.5千克
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便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兽面纹虎耳扁形虎足方鼎商代
通高39.5厘米,口横28.7厘米,口纵24.2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斜折沿,盘口,方唇,双环状立耳,耳上各卧一虎。长方形腹,直壁下收。圆柱足中空。口沿饰一周燕尾纹,腹壁四面满布纹饰:四周边均饰连珠纹,中饰兽面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以凸扉棱为鼻,中层以细棱为鼻,下层低鼻。足饰外卷角兽面纹,高扉棱鼻,足下部有凸弦纹。整个器物纹饰华丽。此鼎先铸腹壁的四条镂空扉棱,再与鼎腹铸接。耳顶的虎形附件后铸,是鼎腹成形后铸接于鼎耳的。扉棱从接榫处浇注,鼎腹从足端倒立浇铸。扉棱对开分型,由2块对称的泥范组成铸型。鼎腹沿四角分型,由4块侧范、1块底范和1块腹芯组成铸型。腹芯自带鼎耳内芯,并与足内芯合为一体。鼎底部可见4块铜芯撑,芯撑较大,以带花纹的旧铜片做成。整个器物铸工精致。
年新干大洋洲发现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 疑问一:新干大洋洲是墓葬还是祭祀遗址?
参加发掘的人员基本上主张墓葬说。发掘者在大洋洲遗存的三处地点共发现24颗牙齿,这也是墓葬说成立的唯一可靠证据。
反驳墓葬说的学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古代南方居民喜择高而葬,大洋洲遗存却位于赣江边;商代没有产生坟丘,但大洋洲遗存上有高达5米至6米的封土堆;大洋洲遗址出土物分布没有规律,时代跨度大,体现不出商代应有的礼制。
祭祀说大致可以分为巫沙祭祀说、沉浮祭祀说和社祀说三种。
文献表明历史上曾经有过“巫沙”祭丘和“浮沉”之祭的情况。有人认为大洋洲是“殷商之际盛行的以女巫祷水旱的“巫沙”祭丘遗存;有人认为新干大洋洲遗址当系这里的方国“君王”在河川上固定祀地,进行“浮沉”之祭的祭品,延续时间长达数十年。也有人认为大洋洲器物群是历年来在赣江之滨祭祀水神之后分批埋入沙丘之中,因而同一个平面上的各种器物分布没有规律。还有人认为大洋洲器物群是先民立社时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典礼性器物。
疑问二:新干大洋洲土著文化的族属
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群的发现确证了当年在赣江流域存在一个与中原商文化并存的土著青铜文化。具体论及其族属,大致有四种意见。
“虎方”说。主要依据是大洋洲青铜器上盛行虎纹装饰。甲骨卜辞和相关文献中也有关于“虎方”的记载。卜辞载:“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
越人说。越人分支很多,有学者认为大洋洲先民属于扬越,也有学者认为属于干越。戈人说。吴城文化遗址出土了30多件“戈”铭陶器。据学者考证,戈族出于东夷伯明氏,祖居山东,后来其中一支迁至赣江中游。
“句吴”说。有人认为太伯奔吴首先到达的是赣鄱流域,“句”即“干”,“干”为商周时期赣鄱流域土著干人的族号。
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工艺水平堪与代表商代最高水准的中原相媲美。它的发现拓宽了人们研究江南商文化的视野,重置了人们对于江南商代文明的认识。疑问乃开启新知识的引航灯。随着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干大洋洲商墓的谜底一定能够揭开。
兽面纹双耳青铜簋商代
兽面鱼纹鬲形青铜鼎商代兽面纹分档圆肩青铜鬲商代
兽面纹青铜豆商代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商代国宝级文物
通高53厘米、面宽14.5×22.0厘米、銎径4.5×5.0厘米、管径6.0厘米
中空扁体,两面对称。人首造型,面呈倒置等腰梯形,额宽,顶圆,边直,颌方。眼眶窝凹,眼球突出,内开大孔。鼻梁修长,翼肥蒜状,两孔较小。嘴张齿露,中牙铲形,侧牙钩卷。上竖方管,下接圆銎,旁安二耳,顶插双角。 顶上圆管插羽冠,下部方銎安装木柄,管銎相通。上管圆、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合,暗寓着其贯通天地之功能。商代巫风盛炽。巫师的职责乃贯通天地,上天见神,使神降地。此头像前后两面完全对称,一幅神秘诡异、威严慑人的面容,其半人半神的形象与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身份相符。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商代
通高44.5厘米,重13.1千克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通高44.5厘米,重13.1千克。其鼎腹由三组兽面纹相连而成。兽面纹高扉棱鼻,乳丁突出,尾上卷。耳外侧二条展体龙纹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静卧状,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该器虎头硕大,口嘴大张,三角利齿,双目浮凸,大耳耸出;扁足虎形,口嘴张开,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内侧四肢较为形象,背上和尾部变形,头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饰雷纹,尾布鳞片。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足呼应。该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该地区可能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
商代立鹿四足青铜甗——“甗王”面世商代国宝级文物
通高.0厘米、鬲高39.5厘米、甑口径61.2厘米,重78.5千克年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甗,蒸煮器,由上部甑(zèng,音赠)和下部鬲(lì,音历)组成。甑中置箅,盛放食物,鬲内装水,器下烧火,蒸煮食物。此甗甑、鬲连体,束腰分界,内箅不存。两只立耳上各站一鹿,给器物增添了灵气与美感。甑腹上部饰四组展体的环柱角兽面纹,鬲足袋面满饰浮雕的牛角兽面纹。甗体形制巨大,弃常见三足样式而采用四足,稳定性好,气势雄浑,奇美诡异,有“甗王”之誉。除耳上立鹿外,整器一次浑铸成形,体现了青铜范铸工艺的杰出成就。
兽面纹羊首青铜罍商代
通高60.5厘米,重35.5千克
此罍铸工精致,气魄宏大,腹部高浮雕兽面纹,肩部四组兽面纹,间置高浮雕羊首,突出于肩外。羊首大角外卷,臣字突目,扉棱长鼻,螺旋状的凸鼻孔。腹部四组高浮雕兽面纹,曲折角、宽鼻棱、双圆目和分解肢体。青铜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飨场合。
伏鸟双尾铜虎商代国宝级文物
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体宽13.0厘米
立体圆铸,内空无底。虎四腿扑伏于地,抬头平视,背直脊凸,腹部略垂,双尾垂卷。背伏小鸟,尖嘴圆睛。虎面容奇异神灵,口张齿露,獠牙尖长,眉粗横行,两耳竖张,双目圆凸,呈静伏蹲立欲纵之势。 伏鸟双尾青铜虎是青铜虎中体量最大者,可谓虎之王者。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则藏匿着诡谲、仙逸之神气,将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至。它是文物之奇珍,民族之瑰宝。三足提梁卣商代
羊角铜兽面商代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商代
通高28厘米、口径7.3厘米
器形别致,上圆颈,中方腹,下圈足。两侧肩钮连系扁平半环形提梁。腹立面横置长方形,截面正方,方形空槽穿通各面中央,水平面呈“十”形。全器满饰纹:口沿下共目夔纹;颈部二层兽面纹;肩部环柱角兽面纹;方腹以槽口为中,分为内外二层,槽口上下的内外四层皆以正中轴分布兽面纹,两侧的内外分布纵向四条共目夔纹。提梁表面层层鳞片,两端高浮凸兽首朝上,双角内卷,圆目特突,张口露出三角形齿,如衔咬宽扁提梁。一条“S”形蟠蛇连系盖和钮,蛇头口咬一环,环中孔洞以插销(残失)与盖连结。蛇尾勾于提梁的环系。矮圈足镂出花纹。方卣不仅纹饰纤细精美,而且器形特别,功能新奇。盛酒之卣坐于热水之中,腹的槽孔扩大了冷酒与热水接触的面积,酒温提高加速。热水烫酒饮之舒适、酣畅。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专用水热温酒器。
目云纹瓒商代
通高16.5厘米,重1.35千克
可与青铜罍配合使用。瓒杯形体饰一周云目纹。腹足交接处斜出圭状的尖首柄,饰云纹,其间二对凸目。其形奇异,以往未见此种器物。通俗地讲,瓒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一种挹酒勺子,每当盛大的祭祀时,君主用瓒从罍等大型贮酒器种挹取鬯酒,然后缓缓地将酒注于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此为裸礼。
绿松石串珠商代
勾连雷纹青铜铙商代
高45.3厘米,重22.6千克
几何形互相勾连的雷纹为主纹,正中一对大椭圆形目。
铙使用时,口朝上,柄管固定于插座之上,打击发音,有单铙和编铙之别。编铙有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四种配置,铙间有一定的音程组合关系,奏出乐音。乐响舞起,舞动乐伴,贵族上下均会蹈之舞之。巫觋从事巫术活动时乐舞更是必不可少。大型的青铜铙主要出土于长江中下游,集中于湘赣地区,过去多为零星出土,大洋洲科学发掘,成套集中,意义非同一般。青铜乐器铸造更为复杂,需要充分掌握铜器的发音原理,这批大型青铜乐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精湛的铸铜工艺。蝉纹玉琮商代
通高7厘米,射高0.5厘米,一端射径8.3厘米,射壁厚0.7-1厘米,另一端射径8.1厘米,射壁厚0.8-1.1厘米
磷铝石质,质地不纯,含有灰白色石英,灰黄色,有紫色和黄褐色斑点,玻璃光泽,不透明。外方内圆,上小下大,两端面平,有不甚明显的短射。器体四角凸起形成对称的长方弧面,弧面的上下饰有浮雕式蝉纹,上下蝉尾相对。蝉为大头圆眼、翼宽尾窄的弧状,琢工较粗,有的眼睛几乎分辨不清。器身中间一个浅横凹槽将方弧面和整个琮体分为上下两节,铊轮切割痕迹明显。中部横截面抹角微呈方形,上下两端各饰阴线三周,且都是最外一周较深,另两周较浅。中间一个浅横凹槽和四角的横凹槽相平齐,宽度相等,在浅横凹槽的上下各饰阴线两周。孔壁打磨光滑,器体抛光。
大洋洲共出土玉琮2件。与良渚文化的玉琮相比,大洋洲出土玉琮已明显趋于衰弱,无论是出土数量,还足制作工艺都发生了变化。在江西丰城、德安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也有零星玉琮出土,丰城市采集的一件多节式玉琮,无论足造型,还是简体兽面纹的构图,都与扛苏寺墩、草鞋山等地良渚文化多节式玉琮相近。大洋洲玉琮,是本地新石器时代玉琮传统的延续。
嵌红铜云纹青铜钺商代
高36.5厘米、肩宽26.7厘米、刃宽36.3厘米
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通高36.5厘米,刃宽36.3厘米,肩厚1厘米,重11.4千克,身厚体重,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钺。镂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双行利齿,口周一圈鱼形几何纹。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饰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在红铜衬托之下白亮的青铜纹饰十分漂亮、耀眼,增添了华美和贵重之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仪仗氛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商代国宝级文物
羽人身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三环通长4.6厘米
叶腊石质,呈棕红色,色泽匀润,无瑕疵。通体作侧身蹲坐式。高冠,呈鸟形,鸟尾以掏雕法琢出3个相连的链环。臣字目,粗横眉,半环耳。嘴巴呈高勾,并内卷成喙状,几与下颌相连。双臂拳曲于胸前,臂、肩高耸,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双腿弯曲成蹲坐式。腰、背两侧有竖列鳞片纹,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鳞片纹外侧雕有羽翼。玉人出土时涂有朱砂,可能是在某种礼仪场合使用的神器。
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凭借专用的掏雕工具将羽人后面多余的玉料掏出了形状,大小、粗细几乎同一,又灵活自如,没有丝毫缝隙的三个环环相扣的活链。活链不仅利于佩挂,而且小料巧作大器。它包涵羽化登仙,勾通神灵的思想。水晶套环商代
一组二只,琢成圆环,截面近菱形。一大一小,叠放嵌合,颇为奇特。商代水晶料材珍稀,外观晶莹剔透,存世罕见。由于水晶硬度大,琢制非常困难,雕成圆环,难度更大,而琢成二件形状如此,大小相合的套环就难上加难,珍贵无比。水晶套环表达的文化内涵还是未解之谜。
圈儿里人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