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采茶戏是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个地方戏曲种类之一和江西23个本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吉安采茶戏受众面越来越小,传承上后继乏人,发展上面临失传,处于濒危状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的吉安采茶戏何去何从,是值得吉安文化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作出探索性思考,以期抛砖引玉,理清发展思路。
一、吉安采茶戏面临失传,症结在哪
吉安采茶戏承载了许多吉安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乡愁,目前其所面临的巨大困境,症结到底在哪里?笔者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工作思考,认为有以下原因:
原因之一:何去何从,方向不明。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需求,吉安采茶戏的受众面越来越小,往往只有一些中老年观众。面对这种情况,部分院团对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向何处发展。各院团对吉安采茶戏的理解、定位、发展、创新等出现分歧,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什么样的艺术创新和发展才是有希望、有出路的,出现了信心不足、思路不清和发展定位不明等涉及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这成为了影响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首要因素。
原因之二:地位偏低,人才断档。人才危机已成为影响吉安采茶戏能否传承发展下去的最大危机。据最新统计,全市11个国有专业剧团现有采茶戏演员名(含编外),其中,专业采茶班出身演员仅41名,35岁以下的采茶戏演员75名(含编外),有3个县剧团无35岁以下男采茶戏演员。编导、作曲、舞美等人才凤毛麟角,主干演员屈指可数且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专业剧团人员编制实行“退一减一”,直至全部消化,现有人员10年内将全部退休,编剧、导演、演员等各类人才面临严重断层断档危机。同时,一些优秀演员和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因没有编制或待遇偏低先后改行另谋出路,造成了人才流失,队伍日益萎缩。
原因之三:失之于民,市场丢失。吉安采茶戏表现的小事件、小人物都是当地普通群众生活中熟悉的事、熟悉的人,通俗易懂;表演形式活泼、短小精悍,两三个角色,载歌载舞,特别是音乐,都是民歌小调,往往都是台上演员能唱,台下观众能和。基于这些特点,吉安采茶戏的基本观众在农村在市井。但近年来,各级剧团立足于排大戏、拿大奖,眼睛向上,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积极性不高,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出来的作品成本高,队伍大,不够接地气,加之不能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观众出现断层,主要为中老年观众,导致无法有效走向市场。据统计,年以来,全市创作大戏和小戏合计58个,在本地演出场次场,仅13部小戏通过走市场产生经济效益67万元。不能有效地“深入生活、扎根基层”,适应市场和群众需求,是导致吉安采茶戏无法传承发展的第三大原因。
原因之四:左突右进,影响有限。吉安采茶戏尽管推出了《远山》和《乡里法官》等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目,但却没有推出过一部真正让全省全国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没有产生一个全省全国戏迷追逐的“名角”“大婉”。影响的地区和范围有限,哪怕在吉安境内,吉安采茶戏也未能一统天下,语言、唱腔不尽相同,万安、遂川的采茶戏是赣南采茶戏风格,永新、井冈山等是赣西采茶戏或湖南花鼓戏风格,新干的采茶戏则是高安采茶戏风格。吉安采茶戏在左突右进中始终未能形成独占鳌头的强势影响力,在自身的领地内也受到了周边地区采茶戏的侵蚀和影响。
原因之五:政策缺失,传承乏力。吉安采茶戏在市场化改革大潮和现代社会日趋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双重冲击下,生存空间日趋陕小,各地对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未给予足够重视和扶持。一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市、县剧团转制为企,生存成为摆在各剧团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生存,各级剧团不得不创作更为年轻观众所欢迎的歌舞类、小品类节目,作为急需政府扶持的传统采茶戏逐步边缘化。一些珍贵采茶戏档案资料散落民间和个人手上,因无人无经费抢救,吉安采茶戏存在失传的危险。二是本土艺术教育和支持缺失,没有列入中小学本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土文化相脱节,也没有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导致传承发展缺乏后劲。与此同时,赣州市则先后出台了《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实施意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和《赣州市定向培养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实施办法》,使得赣州市在传承发展采茶戏方面独树一帜。三是地方戏曲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欠缺,支撑吉安地方戏曲发展的市、县两级剧团,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普遍较差,不少专业和民间剧团都缺乏排练演出场所。四是对民营剧团缺乏扶持。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系统的奖励、激励政策仍未出台,民办剧团很难获得政府资金和信贷支持。由于没有具体扶持办法和政策,我市民营剧团大都是自掏腰包在运营,生存举步维艰。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叠加下,吉安采茶戏日渐式微,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
二、传承吉安采茶戏,意义何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央和省里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振兴江西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吉安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三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吉安采茶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省里一系列决策部署、文件精神是具体行动和体现,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传承吉安采茶戏有利于弘扬庐陵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文化则是维系一个地方群众共同情感、共同记忆的纽带。吉安采茶戏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曲调粗犷朴实、旋律优美婉转,唱腔、道白使用吉安土气的“官话”,通俗易懂,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10月12日习近平在潮州考察时指出,以潮绣、潮瓷、潮剧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作为目前吉安现存的唯一地方剧种和具有浓郁吉安特色的地方文艺,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存,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有利于保护这个唯一地方剧种,传承庐陵文化优秀特质,让广大市民乃至远走他乡的吉安游子记住乡愁,记住家乡吉安。吉安人,特别是吉安文化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承传好吉安采茶戏,延续庐陵文化的根脉,守护好无数吉安人魂牵梦萦的乡愁。
2.传承吉安采茶戏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强市的标志既体现在理论武装强、硬件设施强、产业实力强、体制机制强等方面,更体现在地方文艺创作实力强的方面。吉安要建设文化强市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文艺原创能力,推动包括吉安采茶戏在内的原创文艺精品不断呈现,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吉发〔〕13号)提出要保护传承传统戏种,制定支持吉安采茶戏保护传承的措施。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继续强调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实施吉安采茶戏振兴工程,加大农村题材、红色题材等在内的吉安采茶戏创作,用贴近吉安老百姓的艺术形式反映吉安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果,无疑将有利于提高吉安文艺原创能力,促进庐陵优秀传统文化和井冈山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采茶戏的春风化雨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明建设,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推动吉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市目标早日实现。
3.传承吉安采茶戏有利于凝聚人心推动乡村振兴和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吉安采茶戏是最具吉安特色、最接地气的地方文艺,其独特的魅力和群众基础,使得它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传承创作更多无愧于吉安、无愧于时代的采茶戏精品,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还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进社会和谐,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全市人民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六个奋勇争先”、加快推动吉安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振兴吉安采茶戏,路在何方
吉安采茶戏发展前景堪忧,传承意义深远,那么它的出路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必须立足于管基础,打长远,抓住目标定位、市场、人才、政策等影响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关键要素,强化系统研究,建立健全推动吉安采茶戏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建设文化强市作出积极贡献。为此,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解决方向定位问题。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未来。吉安采茶戏到底有没有出路,这是涉及其能否继续传承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吉安采茶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既然能够从清中期以来传承下来两三百年,那么它也能够像有的剧种一样继续传承下去。只要我们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群众的语言,新颖的形式,反映群众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生活,讴歌新时代新气象新变化,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把握群众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的期盼,就一定会受到群众欢迎,就一定会有出路。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找准方向,加大研究、保护和传承力度,进一步明确吉安采茶戏的基本特征、发展定位及思路。一要明确吉安采茶戏发展定位。坚持把吉安采茶戏作为弘扬庐陵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吉安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对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思想认识,加强吉安采茶戏理论研究,成立吉安采茶戏研究创作中心,对吉安采茶戏的现状、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市场调查研究,整理出版相关研究专著,让大家对吉安采茶戏的传承发展更加清晰化,推动吉安采茶戏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把吉安采茶戏打造成江西三大采茶戏和全国知名采茶戏剧种。二要明确改革方向。吉安采茶戏要传承发展下去,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创新的理念,对其语言、音乐等进行改革。语言上,在浅显易懂、保留各县市些许特征方言的情况下,突出共性,强化个性,统一吉安采茶戏的戏剧语言,对语言韵白进行规范,基本统一吉安采茶戏的地域风格。音乐上,聘请中央、省和地方采茶戏音乐专家对采茶戏音乐进行研究开发,在板腔、调式调性及节奏、旋律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对戏曲中的伴奏、过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套具有鲜明个性、时代气息的过门及间奏音乐。三要立志打造品牌。推出几个像京剧、黄梅戏等唱响全国的经典曲牌、剧目和唱段,不断提升吉安采茶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吉安采茶戏真正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真正成为叫响全国的地方戏曲,达到“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目标。
第二,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吉安采茶戏的振兴发展,关键在队伍,根基在人才。解决人才危机成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要按照稳定基本队伍、壮大高层次队伍、激活社会队伍和高层次人才社会化、基础人才本土化的思路,制定培养、留住和吸引吉安采茶戏人才的政策措施,为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增添后劲。建议:一是稳定基本队伍。借鉴赣州市定向培养采茶戏后备人才做法,研究制定出台《吉安市定向培养吉安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实施办法》,推进采茶戏表演、作曲人才本土化,实施吉安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定向培养计划,充实一批采茶戏专业人才到各级专业剧团;同时,采用传帮带方式,聘请采茶戏名师名家以老带新方式培养人才,强化唱腔、身段等基本功训练;二是壮大高层次队伍。有计划选派优秀编剧、导演、舞美等主创人员到高校和专业艺术院校学习,脱产深造,培养“名角”、“名导”、“名编剧”和“名剧团”,形成“名牌”效应,达到以“名牌”、“名角”带动演出效应;同时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向文化领域倾斜,实施编剧、导演等高层次人才社会化,引进、集聚一批国家级、省级编剧、导演人才,定期聘请省级以上专家来吉授课,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编导人员来到吉安、服务吉安;三是激活社会队伍。加大民间采茶戏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民间业余剧团的业务指导,定期举办业余剧团骨干培训班,支持业余剧团骨干参加专业培训;鼓励民间剧团参加两年一届的吉安采茶戏调演,通过开展文艺大比拼、大练兵,促使民间剧团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推动业余剧团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逐步成为传承吉安采茶戏、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主力军。
第三,解决市场出路问题。在解决人才危机的前提下,地方戏曲还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寻找自身的市场生存之路。吉安采茶戏既然来自民间,就应该是从哪来,往哪去,回到它的出发地,深植在民间的广沃土壤,培育潜在的观众和市场。一要培养新观众。吉安采茶戏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培养新观众新市场,适应青少年的审美需求,编印传统与现代风格兼具的《吉安采茶戏教材》,将戏曲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吉安职业教育、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开展吉安采茶戏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播放一些吉安采茶戏的节目、光盘,使专业剧团能够登上校园舞台,让孩子们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和地方文化的认同;鼓励学校开设兴趣班或特长班,培育校园戏曲小名星,举办全市校园戏曲艺术节,推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二要稳住老观众。面向老年观众,设身处地为赖以生存的观众所想,千方百计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多写农民,唱农民,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让观众能直接交流,现场反馈,推动吉安采茶戏唱出新时代最强音。三要坚持面向市场。采茶戏最初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缙绅和大户的扶持,他们专门养一个戏班自娱自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用以庆祝,或开一个茶店、茶楼,通过戏班来活跃气氛,聚集人气,推销茶叶、茶水、茶具等,巩固和扩大生意。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发展壮大茶产业及其产业链条,并让采茶戏回归其出生地,回到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营造茶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品茶与品采茶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时尚和消费热点,使得采茶戏与茶产业、乡村振兴相融相生,共同发展,形成特有的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各级采茶戏剧团要积极面向市场,与现代茶山、茶厂、茶企、茶店、茶楼、景区相结合,与各类企业文化活动、旅游宣传推介、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其内生动力。四要坚持还戏于民。采茶戏归根到底是地方戏、民间戏,还需要让老百姓唱主角。当前,包括民间剧团、锣鼓队、舞蹈队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在全市各地兴起,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热情。应当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民间剧团的积极性和热情,支持民间剧团自编自导自演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生活的采茶小戏,鼓励其参与农村集市、婚丧嫁娶、乡风文明演出活动,让民间剧团、群众演员逐步成为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的主力军,做到群众演员演群众,群众生活群众演,使吉安采茶戏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做到还戏于民,还戏于市。
第四,解决创新发展问题。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吉安采茶戏要传承发展,必须要跟上时代潮流,在“继承”吉安采茶戏基本唱腔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抓好“创新”,在创新中寻找出路。一是坚持题材创新。吉安采茶戏必须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剧本创作力求通俗易懂,充满民间智慧、民间情趣,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矛盾新气象,反映人民群众最平凡、最现实的社会生活,推出新时代文明小戏、乡村小戏,而不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或一味追求大戏。二是坚持形式创新。台词语言要非常生动而地方化,多运用比喻、夸张、正话反说、戏谑逗趣的台词;音乐要求明快通俗,在不失去“戏味”的前提下,适当加入流行歌曲、舞蹈和交响乐等现代元素以及黄梅戏、京剧等其它剧种的部分元素;表演上坚持生活化、舞蹈化,载歌载舞,动作程式优美,戏剧人物切忌符号化、概念化;技术上坚持现代化,多运用多层次、立体效果、讲究精细的灯光、LED和道具等;力求在音乐、道具、灯光、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坚持有所创新,寻求新的美学理念,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让更多的人对吉安采茶戏产生好感。三是坚持管理创新。推动剧团管理职业化,在剧团内部建立现代化的策划创意部和运营团队,强化绩效考核,提高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增强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努力实现创作演出一体化、远近目标同步化、品牌打造系列化、传播推广动态化、会员营销精准化、服务观众人性化。四是坚持宣传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人们获得精神文化食粮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现代化,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食粮的消费者,而且通过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