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
有一座大桥宛如一道亮丽彩虹
横跨在上海市和杭州湾北部海域之间
这座大桥叫东海大桥
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
你肯定没想到
这座大桥竟然新干人设计的!
他叫邓青儿,金川镇楼前村人,目前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上海新干商会顾问。
年,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海决定建成东海大桥,而邓青儿就是这个项目的设计负责人。
东海大桥的造价多个亿,它的设计是当时全世界最长的外海跨海大桥,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
因在外海条件下修桥,它面临的建造条件完全不一样,有时候海浪就有6—7米高,而且海上经常能见度很低,加上腐蚀严重,这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对东海大桥的建造和设计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邓青儿
邓青儿和团队接到设计任务后,从水文、地质、气候、建设材料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和综合研判,对设计图不断完善优化,确保大桥建设标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东海大桥的建设充满挑战,为克服困难,邓青儿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一次次技术攻关。年底,东海大桥终于建成通车,这标志着我国的桥梁建造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个技术,此后也在多个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邓青儿也成为中国桥梁设计史上的重要人物。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邓青儿,从小天资聪明,年他以新干县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大学期间的邓青儿不仅专业成绩优异,而且很注重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这也为他日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邓青儿回忆,在大学的时候,他每天坚持学习一个小时英语,即便在大二结束没有英语课后,依然自学英语。也因此,上班以后他就获得了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
年大学毕业后,邓青儿被分配到武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初到单位的邓青儿工作特别勤奋,虚心向同事和前辈学习,很快就成为了单位的业务能手,被委与重任。工作一两年,他就负责了一个两、三亿的桥梁工程。
深感肩上的重担,邓青儿一心扑在工作上,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地工作,虽苦亦甜。哪怕国庆长假,别人都回家了,因为单位要关门,他就拿一个大拉杆箱,打包所有要用到的规划、书籍及图纸,拖到宿舍里面去看……
在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的十四年里,邓青儿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再到担任第一设计院的院长、书记,但他的成绩远不如此.....
他还先后负责多座长江大桥的设计,其中年建成通车的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创造了同类桥梁世界第一。在当时,这个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跨度最大的,而且也是当时万里长江第一做三塔的桥。
邓青儿在上海闵浦大桥
年,邓青儿被调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院,担任大桥设计院副院长,年开始担任设计研究院总院综合院的书记、总工程师。
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邓青儿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桥梁专业。年,他主持设计的上海闵浦大桥,创造了三项国际纪录,并作为自主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又一标志性工程。
“第一”是传奇的,但在这背后,是无数的付出与较真。工作中的邓青儿严谨苛刻,精益求精。哪怕一个细小的误差,他都要反复计算,精准到毫厘。因为对于桥梁来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要知道,桥上哪怕出现一条0.5毫米的裂缝,那这座桥都可能要封桥、检测和加固,维修。一旦出现桥梁垮塌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勤奋严谨的邓青儿更善于学习,他不仅从同济大学的硕士读到博士,成为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而且还考取了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
年,邓青儿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院调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出任桥梁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兼第一支部书记。除了做好行政工作,他还要上课、搞学术研究,兼任其他职务。但对于今天的成绩,事业有成的他始终心怀感恩,这一切他都归功于时代和社会。
从助理工程师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硕士到博士
兢兢业业二十六年
一张张图纸见证了他的奋斗青春
一座座桥梁见证了他的卓越才华
为新干邓青儿点
(一起来看看邓青儿的人生故事)
-THE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