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再见,我的金川小学!
作者前言:
原标题:《打麻糍过年一新干乡俗与非遗初探》
首先为七琴乡村秀才邓爱平记载乡俗的文化传承精神点赞!
“打麻糍过年’一一不仅是新干城乡传承了千年的口号,而且是村村保保家家户户必做的过年功课!打麻糍,是赣水流域的千年文化与特殊劳动习俗。乡村秀才邓爱平在文字记叙方面开了个头,希望新干文化人接力!
朱正阳
-15:20于东莞
春节越来越近了,在每年腊月的时候,在新干,就会有一项重要的年俗活动——打糍粑。
糍粑,新干老俵叫麻糍。
年轻人不理解:"洁白的麻糍没见麻呀!"据老人讲,过去的麻糍是要撒上芝麻的。一是增香,二图吉利,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麻糍制作虽简单,却是个力气活,需要将精白糯米浸上一天一夜。
捞起用木罾蒸熟后倒入石白用来杵(油茶木作的棍)打烂。
以前农家人口多,有的家庭要打一担箩筐糯米的麻糍(约斤),所以石臼很大。一臼打两斗米饭(约12斤)。每到打麻糍,兄弟邻里互相邦忙,三五个壮汉,手握来杵,在寒冷的隆冬腊月,打得满头是汗。
打好麻糍分块状和个状。得块状麻糍阴干后,用莱刀切成长条,个状麻糍要趁热用手撮成小笼包子样大小。
麻糍凉干后,放入用油茶籽壳浸好的凉水陶瓮或缸里,用于保鲜增香着色。
麻糍作为春节的主要茶点,可煮,可烤,可煎,可炸。过年招待客人,以前用莱油,茶油猪油煎炸,现在用调和油居多。
麻糍保鲜期很长,可从腊月吃到来年清明节。麻糍还是农村讨媳妇的一道必须的年礼。男方给女方送年礼时,要撮上几百到上千只小麻糍,以示多子多福。
打麻糍讲究节气。农户一般在腊月立春前打好麻糍。据说,过了立春打麻糍粘性变差,口感也打折扣。以前,冬天很冷,一家人晚上要烤柴火或木炭火到深夜。饿了就放几块麻糍在火上边烤边吃,孩子们闻着那扑鼻醇香的烤麻糍,未等熟就咽起口水了。
一到正月过年,家家煎炸麻糍时的香气,更是比吃到肚里还有味道。村村弥漫着麻糍的浓香,成为乡村一道久久回味的年景。
如今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乡村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打麻糍这种力气活,多数人已力不从心了。但传统美食又让人割舍不下。于是,脑子灵的农民想到了买麻糍机代替手工打麻糍。
每到腊月,他们便开着车子,走村串户帮农户打麻糍,赚点手工费。麻糍机和米粉机相似,它不是用锤打糯米饭,而是将糯米饭挤烂而成。虽然没有石臼打的麻糍香稠,但也是没办法的与时俱进罢。
打糍粑,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热乎乎新出的糍粑更是儿时难忘的美味。
▍小编电话、、
▍图片:网络
▍编辑:新干通(转载授权请联系)
朱正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