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年江西早籼稻调研报告

近年,各级早籼稻储备轮换难问题越发突出,轮换价差不断扩大。年上半年,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的早籼稻竞价销售成交率创出新低,仅为23.97%,实际上,去年就已经降至不足30%的水平。成交价格也继续下探,均价为.5元/吨。6月份,早三级籼稻竞价销售均价下跌至元/吨左右,不少场次甚至跌破元/吨,与年相当,新旧粮轮换价差首次突破元/吨,而年的价差仅为多元,十余年来价差翻了不止两番。年,广东省完成国家落实的增储任务,新的规模是原规模的2.9倍,其中早籼稻占比将近一半,为原本就低迷的市场再添压力。年是完成增储以来的第一个轮换大年,因此,这两年整体成交率大幅下降,成交价不断下挫、轮换价差扩大等现象突出,这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一种常态。在这种深刻的变化和艰难的环境下,由交易中心王涛副总经理带队,9家稻谷储备企业和有关部门代表参加,组成了一行8人的考察团,于年8月5日-9日到江西进行了实地调研,期间,考察团与南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杭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福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同仁在南昌举行的“年赣浙闽粤四省早籼稻产销对接暨网上粮食交易大会”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随后,途经南昌、鄱阳湖、抚州、樟树、新干等地,分别与鄱阳湖米业、上饶市国家粮食储备库鄱阳分库、抚州市东乡区发展和改革局、樟树市粮食局、江西省粮油集团新干购销有限公司、江西嘉泰精制米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就稻谷主要种植品种及生产情况、价格走势、与广东稻谷储备企业的合作模式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后,在河源市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座谈并参观其粮库、了解动态大米储备情况,总结本次调研经验,结束行程。本次考察调研活动得到了调研地区相关粮食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广东稻谷储备企业的一致认可。广东参团企业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不但对江西稻谷的生长情况、价格走势有了更全面的掌握,还拓展了思路,希望交易中心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搭建平台,广聚资源,充分交流,缓解当前稻谷市场的轮换困境。一、生产情况、早籼稻生产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全国稻谷生产总体平稳,略有下降,但早籼稻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却在逐年减少,且减幅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9万公顷,同比下降.8%,但播种面积仍连续9年维持在万公顷以上;年全国稻谷总产万吨,同比下降0.3%,产量连续8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而年早稻播种面积万公顷,总产万吨,同比分别减少2.3%和9.9%。早稻播种面积不但创下有数字记录以来的新低,同时其降幅也是57年来最大,历史上早稻播种面积两位数的跌幅仅出现过三次,分别是年、年和96年。早稻连续5年减产,产量创下3年以来的新低,也是自4年以来首次跌破万吨。早籼稻种植面积减少主要因为人力成本大增、种植结构化调整等市场和政策原因,导致双季稻改单季稻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双季稻产区的农民而言,当最低收购价下调时,减少稻谷生产的手段通常是选择“双改单”,种单季的话,中稻或晚稻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在投入差不多的情况下,早稻的收入最低。中晚稻(包括粳稻)实际上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是增长的。从需求方面看,由于早稻口感不及中晚籼稻,用途较为局限,近年来早稻谷多入库作为储备粮或者工业用粮。在这种背景下,早稻种植面积有所调减,产量也会继续下调。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2、受天气影响,今年江西早稻质、量齐降年早籼稻的生产情况不容乐观。除受到大环境的抑制之外,今年的天气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据南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双改单、高标准农田改造等影响,今年江西省早稻种植面积.8万亩,比上年减少约67.6万亩,减幅为9.3%。同时,受早期潮湿天气、洪涝灾害等影响,单产也有所下降,为公斤/亩。因此,总产减少至62.5万吨。很多地区减产0%-30%,其中,抚州、吉安等地减产30%以上,这与我们的实地调研信息一致。抚州东乡区反映,今年该地区早稻减产约30%,个别乡减产达到80%,部分农户直接放弃了收割。同样地,新干县反映,今年稻谷种植面积减少,单产下降,总体减产20%左右。泰和县则表示减产30%以上。樟树地区相对平稳,“双改单”的趋势下,今年当地早稻种植面积5.5万亩,减小%左右。6月底7月初的洪涝灾害导致早稻倒伏严重,近小半面积受灾,今年早稻减产2%,总产约20万吨。当地早稻主要为普通品种,优质率不足40%,晚稻则以优质品种为主,如丰两优等。今年早籼稻种植普遍陷入亏损。据南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介绍,据抽样调查显示,今年各地早籼稻生产成本依旧高企,与前期预估数据出入不大,但因今年稻谷倒伏现象,人工成本较之前调研还略有增加,其他项基本不变。今年种子成本较上年相比平稳略减,农膜、秧盘大幅下降,土地成本稳中略降。而化肥、农药、机械作业费、人工成本同比持续上升。如果今年早籼稻按上年江西的平均亩产斤来算(实际亩产较上年下降),收购价为.2元∕斤计算,亩均净利润-79.6元,成本利润率-7.5%,已连续6年下降。新干地区表示,当地早籼稻单产约公斤/亩,而中晚籼稻平均达到公斤/亩,部分高产的达到公斤/亩,加上天气不好,产量低、收益低,普遍亏损,预计明年双改单的情况将更多。质量方面也不容乐观,但后期收购的稻谷预期会有好转。根据调研信息,由于在灌浆成熟到收割期,江西地区遭受持续降雨天气,部分内涝,不仅使得新早稻收获期推迟,也影响了其产量和品质,出现了秕谷多、芽谷的情况,加上烘干不及时和措施不当,脂肪酸值普遍偏高,在20个单位以上,出糙率等指标则有所降低,江西全省这个情况都比较普遍。调研地区反映,天气原因导致烘干需求大增,一方面,很多稻谷没有及时烘干,即使仅存放一晚上,脂肪酸值就会明显升高。另一方面,农机补贴刺激地方很多小型的烘干设备涌现,但大部分是外行,并不专业,烘干之后没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直接放仓库里没用鼓风机继续透气等,也导致脂肪酸值升高。总的来说,今年东乡区前期收购的早籼稻脂肪酸值超过20个单位,在2左右,而往年仅为7的水平。后期晚熟品种的质量预期会变好。无独有偶,嘉和地区也反映有同样的情况,即地方补贴烘干设备的投入,但很多新进者的技术不成熟,导致这一环节的耗损率严重,达到40%以上,往年为0%左右。因此,泰和地区大米企业表示,今年前期收购的稻谷指标并不好,但后期没有问题。樟树和新干地区前期收购的早稻脂肪酸值也在20个单位左右,往年为7-9。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出糙率降低。据南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了解,部分贸易商连续用两次比重筛进行筛选,也难达到国家三等标准,出糙率75-77%。较往年下降-2个等级。东乡地区表示,前期收购的早稻大部分在7-74%的水平,很少达到75%;樟树地区反映出糙率低于往年;新干地区则表示这个指标尚可,没有明显下降。二、价格走势年主产区早稻已上市,受天气影响,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价格有望实现低开高走,江西地区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低。、质量下降,市场低迷,早稻上市之初价格低开。总体来看,今年新产早稻低开上市,企业收购价格较去年下跌0.元/斤左右。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价格下调,稻米市场进一步承压。自年5月2日开始销售的最低收购价稻谷的销售底价下调,其中,-年产稻谷下调至-元/吨,较年产之后的下调元/吨,稻谷最低专场交易下调至元/吨。专场交易的粮源多流入非口粮市场,作为饲料和深加工原料,对新产玉米和稻谷的行情影响有限,但-年的陈稻却仍对早籼稻有较大冲击,陈粮并非陈化粮,如果储备得当,依然可以流入制粉、甚至通过掺兑等进入口粮市场。调研的部分地区也反映,这个冲击相当大。此外,今年政策性早稻拍卖停止较晚,早稻市场不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上市之初粮源充足。另一方面,新粮上市后,受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湿粮比重较大,原粮必须烘干以后才能使用,售粮进度较慢,企业初期收购心理较为谨慎。且今年新粮质量普遍下降,部分原粮达不到收购标准,扣水扣杂的多,价格较低。据南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信息,7月上中旬,市场以收购农户湿谷为主,其中烘干厂为主体。经纪人田头收购价在每斤0.62~0.7元;米厂收购湿稻谷到厂主流价格0.80元/斤左右,水分30%或略高,烘干后到厂价格.09-.6元/斤;质量较差的部分地区受灾稻谷价格低至0.40-0.60元/斤,永丰县部分泥芽谷每斤0.3元仍无人问津;质量中等的(含有泥谷子、芽谷子)的稻谷烘干后到厂价格.04-.05元/斤。2、阶段性供需缺口将突出,早稻后市存在较大上涨空间早稻低开之后,市场普遍预期后市会高走,随着各地储备粮采购开始,届时供需缺口将突出,价格将上行,且不同品质之间的分化会加剧。当前,早籼稻仍是南方地方储备的主体,而因为重金属问题,湖南粮源基本上退出储备收购市场,江西和安徽成为主要输出方。需求方面,销区增储之后,地方储备的“刚性需求”大增。如销区增储规模最大的广东省,早籼稻的比例虽然下调了,但绝对值仍然明显增加。杭州交易中心也表示,每年00多万吨的早籼稻缺口,主要调入省份是江西;福州交易中心表示,福建粮食自给率不足0%,江西早籼稻仍是储备主体。加上江西本地的各级储备粮收购陆续开展,在今年减产和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价格整体看涨。同时不同品质的粮食走势会有所分化,符合收购标准的粮源将大受青睐,价格上涨空间客观。而质量较差的粮源初期不被待见,价格低迷,但随着供需缺口的出现和扩大,这部分粮食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本次调研中,新干、泰和等地区均表示看好后市。其中泰和地区的大米企业表示,当前行情已经在向上走,因为中储粮正常轮换需求大,周边地区也到这边采购,包括湖南产区,现阶段或因采购集中而大力拉升价格,要适当把握时机。根据调研信息,总体而言,8月初,早籼稻的收购价在.8-.2元/斤(除杂后)左右。其中,江西省粮油集团早籼稻收购价.8元/斤;南良荆山粮库7月3日的公告显示,除杂之后短圆型早稻送到南良库价为.8元/斤;中储粮抚州直属粮库7月5日的公示显示,除杂后的到库价同样为.8元/斤(中短粒型);樟树地区表示,国有企业收购价(除杂之后)平均为.2元/斤,部分高的达到.22元/斤;民营企业收购标准较松,不除杂的情况下均价在.3-.5元/斤。泰和地区表示,在不除杂的情况下,长粒早籼稻约.8元/斤,短粒.2元/斤。3、“陈粮入市,新粮入库”现象导致早籼稻轮换价差难以缩小前些年,我国粮食行业出现了“三量齐高”的现象,其背后就是“洋粮入市,国粮入库”,主要是国内外粮食价差大所致。而早籼稻品种近年也出现了“陈粮入市,新粮入库”的现象,其原因仍是新陈粮的价差。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早籼稻口粮消费萎缩,市场需求集中在饲料和制粉方面,而对于部分需求,有最低收购价支撑的新粮价格没有优势,反而地方储备粮轮换出来的陈粮更适用。因此,这就造成了价格较高的新粮进入各级储备库存,因为储备需求具有“刚性”;而轮换出来的陈粮则以远低于新粮的价格进入市场。各级储备单位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市场主体“代收、代储”几年的作用。早籼稻轮换价差高已成普遍现象,销区达到-元/吨,江西部分产区也达到元/吨,这与小麦的情况不同。小麦轮换在产区是顺价的,销区则有价差,主要因为产区对储备小麦的加工需求旺盛,而销区因供需结构矛盾产生价差。早籼稻可以说面临的是整个市场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已经从口粮变为工业、饲用粮,价格也呈阶梯式下滑。据悉,今年南方六省的地方储备早籼稻收购量约为万吨,占总产的2%左右。在储备结构和储备规模没有大幅调整的情况下,储备这一块对于早籼稻的供需影响举足轻重。新粮受到最低收购价和储备需求的支撑,价格下跌空间有限,而陈粮在每年储备轮换放大供应,以及玉米、小麦等价格低迷的影响下,价格难有上涨的动力,因此,地方储备的轮换价差仍将维持高位。这样的现象导致产销区价格倒挂,早籼稻回流产区,同时,还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xgxfc/1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