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西,为何将这些地名改

……以上为赞助商广告……

现在的江西省在网络上有个段子,说是“江西没存在感就是江西最大的存在感”,还因此得名“阿卡林省”。曾经还有各种“环江西圈子”,有环江西高铁圈,环江西经济圈,环江西自贸区,环江西高校圈等等,仿佛自带隐身属性一般。

但历史上江西真的这么没存在感吗?

众所周知,江西省名来源于唐代,划分为“江南西道”,江西自此而得名。在文化底蕴上,江西不输其他各省。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江西还有称号“江西书院甲天下”。江西的大小书院多达千余所之多。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都是江西人,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晏殊、文天祥等都是江西人,他们的诗画和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

开科取士,江西人竟有进士多达万人,江西吉安的进士人数全国之首,可谓是“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还拥有“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文化底蕴如此之深,赣文化可以说是在中华文化中相当有历史地位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地名,更是蕴含着本地历史文化之精华。代表着本地的历史源流、地理特点和文化。

比如江西省的九江:,名字一听便知,至少是九条河流汇集之地,水系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

吉安:古时,取下辖吉水、安福两地名合称,寓“吉泰民安”之意,十分优雅。

赣州:汉高祖时期开始设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

这里的每个地名都是有着自己的故事典故和地形特点,接下来来鉴赏下7个现代认为由于“地名过于生僻”简单粗暴改掉的江西地名(下图会带上民国时期的老地图方便作对照)

江西省民国老地图

赣州大余县:更改地名之前称为“大庾县”,此县得名于县城南部的“大庾岭”。而大庾岭得名于汉武帝时期征战南越的庾胜将军的姓氏,结果大庾县在年,改成了“大余县”。而南部的大庾岭主要在广东境内,广东省并没有更改大庾岭的名字,让今天的大余县在地图上有点尴尬,显得很“多余”看不出两者有何关联。

老地图中大余县和大庾岭

大庾岭对于广东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化记号,是岭南人南迁路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印迹,也是古代中国南方的大动脉,北江赣江水路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保留大庾的名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更为有利的。

赣州全南县:更改地名之前称为“虔南县”。该县毗邻广东,处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在今天因网红“华农兄弟”而闻名网络。虔(qian)是赣州的古称,虔南意指“赣州南端”。虔南这个地名将虔这个字保留下来,对整个赣州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承,结果改成了全南县。

仅仅因为认为虔字生僻,而且在赣语里全和虔同音,字体简单,简单粗暴就改了。再过两代人,后代人都会误以为这个县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个县以南“全是南方”。当然啦,这解释对广东人来说也还说得过去。

老地图中的全南县

赣州于都县:更改地名之前称为“雩都县”。雩:是祈雨的意思。该县得名于北部的“雩山”山脉,当年这山与雩都县,年一并更名为于字,但是近些年当地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又改回了“雩山”。所以现在一般人很难将今天的于都县和北部的雩山联系到一起了。可以说是失去了文化源流的产生了历史断层。

老地图中的于都县和雩山

赣州寻乌县:更改地名之前称为“寻邬县”。以城东有寻邬水,又有寻邬堡而得名。古称“长宁县”,为避四川的同名县,民国初年改为寻邬县。看到没,那个时候改名是有源流的。而年因地名生僻,改为寻乌县。

老地图中的寻乌县和寻邬水

吉安新干县:更改地名之前称为“新淦县”。得名于先秦时期当地就已存在的“淦水”,先秦时期淦水水量充沛,流经紫淦山,可直接流入赣江中。古时县城在淦水的北边,县城以水而得名。年因地名生僻,改为新干县。

老地图中的新干县

新余市:更改地名之前称为“新喻县”。因当地的主要河流袁河中游原称“渝水”而得名,其后在唐玄宗时期因传写之误将渝改为喻,以后相承作新喻。直至年改为“新余”。我忍不住想吐槽下,这“喻”字有这么生僻以至于要改成“余”字吗?

老地图中的新余

鄱阳县:因在鄱江之北,故称鄱阳。曾经一度改成“波阳县”,连闻名全国的鄱阳湖都改成“波阳湖”。怎么的,这鄱阳湖上浪很大呗?由于鄱阳湖实在是名气大,这个改名极少有人认可,几乎所有地方,都仍然使用旧名鄱阳湖,导致鄱阳湖很快又在地图上改了回来。而旁边的波阳县则是头铁,硬撑到年才恢复原名。使用了近半个世纪。

老地图中的鄱阳县和鄱阳湖

虽然,赣州辖下的县市改名风波的重灾区,不过还好赣州和赣江的赣没有改掉,不然江西的根都要没了。

更改地名或许有着时下的行政区划变化的考量,也有着如安徽徽州改成黄山市的经济目的考量,可是如果单单说出于“地名太生僻”,别人不会写或者不认识。”这就很胡扯了,名字再如何生僻,难道当地人就不认识了吗?看看山东的临朐、郯城、鄄城、茌平、郓城也都有生僻字,还不是照样沿用至今。我觉得地名简化,简单武断,缺乏对历史的最起码的尊重,完全就是矫枉过正,完全没必要,反而会弄巧成拙,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其实,每一个传承下来的地名,都能证明一座城自身的价值,每一个改掉名字的城池,都在渐渐失去气质。中国的地名都是很有讲究的,包含了美感和意蕴,人为将其抹去,会造成文化的断裂,历史的断层。地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随意乱改,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其实陕西省堂堂的三秦大地,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名简化的重灾区。感兴趣的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msgj/1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