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塔巍巍,赣水万里程.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村落简介
神头村又名城头村,距县城4公里,以村处新干县城北端得名。神头村东邻灌溪村委所在地,南接新干县城,西临滔滔赣江,北连上凰山、桥头村,距新干县城约4公里,京九铁路、国道贯穿南北,地理区位和交通十分优越。
隶属新干县金川镇灌溪村委会。
神头村境内地势平坦,总体呈南高北低势,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6℃,年均降水量.8毫米,年均无霜期为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村落水域面积较大,东邻千亩鱼塘,西连赣江,村中散乱分布多处大小水塘,南部为大片良田,土壤多为水稻土,土质肥沃,结构良好。
村域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古村落占地面积约亩。
神头村西临滔滔赣江,坐落于赣江第一塔文昌塔脚下,远处东侧及东南侧群山绵延。村落内地势平坦,总体呈南高北低势,依循赣江水流走势,明代文昌塔矗立于村落南入口赣江畔,处赣江水流转向处,藏风聚气,为村落水口。解缙曾有诗:“金川文昌照江右,官宦世第留芳声”。村落东边为千亩鱼塘,南部有百亩稻田,村中散布多处水塘,传统青砖黛瓦建筑面水而建,山明水秀,古树成荫,环境优美。
村落内主要分布有三个宗族,分别为吴氏、刘氏和郑氏。吴氏宗族主要分布于村落内西北侧,刘氏宗族主要分布于东侧,郑氏宗族主要分布于南侧,现状居住在村落内的主要以吴氏宗族居多,约户,人。
村落主导产业为养殖业和种植业,养殖业以打渔和养鱼为主,村落东部为千亩鱼塘,南部有百亩稻田,种植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果业主要种植桔树。
二、村落历史
神头村吴氏的繁衍脉络:先世名原,唐进士,调浙江青田县尉;其孙以道,徙婺州义乌县之吴孙岺,生二子,师圣,泰保;师圣官吏部尚书,其曾孙廷悦未宋进士,历朝散大夫调江西转运使,后官居吉州徙庐陵;传至彦仁公,于宋隆兴年间由庐陵徙新淦之梧冈,为淦西梧冈吴氏始迁祖,后曾孙正道公自梧冈徙居淦东城头,神头村吴氏一脉源于彦仁公,正道公为神头村始迁祖。
神头村刘氏的繁衍脉络:刘氏如何繁衍于新淦,神头刘氏一族无从考证追溯,族谱只可考证明代永康公在神头拓基建村,具体生两子,其一子离土居于现县城,素有城头城内两之系。
神头村郑氏的繁衍脉络:宋初,凝道公为徽州歙县县令,有孙十八人,第十八孙安重公生伯、侠二子,伯授广州刺史(宋仁宗皇佑元年年),卒于任。其子颖扶柩归家,至新淦界埠,遇恶风破舟,不得已阻于淦西,购席家园墓地葬父,逐父墓而家界埠官洲,后世于明初期分徙于城头神头村。
神头村历史悠久,最早于宋时建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村落有吴氏、刘氏、郑氏三族,吴氏一族始源于淦西梧冈,古时为淦西巨阀,家族显赫,后世不断繁衍,于宋间分徙于神头村,开基始祖为正道公。刘氏一族于明代时期徙于神头村,繁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郑氏一族始源于淦西界埠官洲,人文荟萃,后世于明初期分徙于神头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三、环境
神头古村落所在灌溪村位于赣江边,总体地势较平坦,呈南高北低势,东侧及东南侧群山绵延,赣江水自南向北流淌,江边村落众多,多靠水为生,或水上货运,或贸易往来,或舟楫打渔,自古一片繁荣景象。
神头古村落西临赣江,于明代文昌塔脚下,赣江水自南向北流淌,村落东为千亩鱼塘,南有百亩稻田,村内水域众多,绿树成荫,青砖黛瓦建筑齐整,巷道蜿蜒,自古晨钟暮鼓,舟船云集,渔舟唱晚,牧笛晨曦,商贾毕集,货畅其流,神头村民曾世代主要以水上货运及打渔为生,自古有神头人无鱼不吃饭的说法。
四、风景名胜
神头古村落临赣江而建,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及劳作方式,历史上的神头人民生活及生产遵循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耕读传家。
文昌塔临江而建,为明代所建古砖塔,于赣江水流转向处,村落南部入口处,为村落水口,有“文昌塔巍巍,赣水万里程”及“金川文昌照江右,官宦世第留芳声”等诗作形容此塔。
五、文物古迹
文昌塔
文昌塔临江而建,原为木塔,明代万历乙末年(年)始改建砖塔,清代重修,于赣江水流转向处,村落南部,为村落水口,砖塔七层八面,总体高35米,成菱形。每层开四门,门户拱顶。有“文昌塔巍巍,赣水万里程”及“金川文昌照江右,官宦世第留芳声”等诗作形容此塔。古塔现状保存完好,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江西明代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有一定价值。
吴家古井
吴家古井,位于村落东北部吴氏宗族,古井前原有座古门楼,文革时期被毁。古井始建于明代时期,直径约1.2米,深约15米,古井现保存完好,使用至今,井内水质清澈,村民吊着水桶汲水,有近年历史。
石拱庙遗址
石拱庙位于村落东北部,旁有三颗百年古樟树,始建历史不明,历史上石拱庙香火鼎盛,村中人民都前来祭拜以阻挡污秽之意,被毁于文革时期,现草丛中可隐现当年地基和石拱。
菩萨庙遗址
菩萨庙位于文昌塔脚下东南侧,与塔同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村中老人回忆,庙中供放有几尊菩萨,村中百姓常去祭拜,以保平安之意。约在破四旧时期被毁,庙中事物也随着赣江水冲刷殆尽,现存有一块基石。
龙安古寺
族谱有记载龙安古寺位于村域东南部山脚下,现无迹可寻。
六、村落选址
神头村又名城头村,距县城4公里,以村处新干县城北端得名。新干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江南青铜王国”、“系源最远”、“为邑最大”的江西十八古县之一的美称,县城内现今仍保存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物及人文景观,其渊远的历史发展对距离不远的神头古村落影响深远。
自古沿赣江边村落众多,多靠水为生,江边村落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及劳作方式,或水上货运,或贸易往来,或舟楫打渔,一片繁荣景象。
神头古村落西临赣江,于文昌塔脚下,村落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远处东侧及东南侧群山绵延,古时有龙安寺傍山而建。赣江水自南向北流淌,明代文昌塔巍巍矗立于村南入口赣江畔,处赣江水流转向处,藏风聚气,为村落水口,村内水域众多,稻田连片,绿树成荫,山明水秀,自古晨钟暮鼓,舟船云集,渔舟唱晚,牧笛晨曦,商贾毕集,货畅其流。
七、村落格局
神头古村落属典型的江南河岸村落,赣江畔堤坝为地势最高处,堤岸两侧树木葱郁,白鸥翱翔,江畔巍峨矗立明代文昌塔,默守着古村安宁。站在江畔堤岸可俯瞰村中全貌,村内古时中间有东西向石板主路以区分吴氏、郑氏两族地界,主路垂直向多条巷道向村内延伸,纵横交错的小道互相沟通,房屋大都沿道路分布。现存的古旧住宅朝向较杂乱,但大致与各房祠堂同向,旧宅大都面水而朝,大门前设影壁。古时各宗族均各自有主要入口,主路口或有门楼、水井,或祠堂、庙宇、古樟。村内水域众多,东侧及东北侧鱼塘环绕,村中散布众多大小池塘,村南稻田连片,村西滔滔江河,一番鱼米之乡景象。
八、村落风貌
神头古村落兴于宋代,最早是吴氏宗族从淦西迁居于此,吴氏一族源远流长,家族显赫,曾为淦西巨阀,族人中硕士鸿儒辈出。明朝时期有郑氏、刘氏迁居于此,宗族积淀深厚且多元。
村落属典型的江南河岸村落,临江而起,靠水为生,江畔绿荫葱葱,蓝天碧水,山明水秀。江畔巍峨矗立文昌古塔,默守着古村安宁,村落三面环水,水边古樟林立,南面稻田连片。村中古旧民居多为庐陵风格建筑,青砖黛瓦排列齐整,马头墙巍峨耸起,巷道纵横交错相互沟通,自然与人文风光整体和谐,独具古色古香的优美山水田园景象。
九、传统建筑
神头村有传统建筑多幢,其中现存明代文昌塔一座,郑氏祠堂遗址一处,古旧民居10余幢。
文昌塔
文昌塔于赣江江畔,原为木塔,明代万历年始改建砖塔,于赣江水流转向处,村落南部,为村落水口,砖塔七层八面,成菱形。有“文昌塔巍巍,赣水万里程”及“金川文昌照江右,官宦世第留芳声”等诗作形容此塔。古塔现状保存完好,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江西明代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有一定价值。
祠堂
祠堂曾是各宗族主要的活动场所,宗族后裔人生的重要关头如结婚、生子、取仕、功名、过世等人生大事都会在祠堂举办,邀全族人参与,或每逢重要节日如春节、清明、冬至等,都会在祠堂祭拜。
神头古民居
神头古民居建造年代大多并不久远,建造风格多为庐陵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古民居沿巷路分布,朝向不一,但大都面水而朝,门前无遮挡的,大门前大都设影壁。
十、民俗文化
剪纸
据考证,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玉器文物纹饰,就是原始的新干剪纸雏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干剪纸在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宗教思想的影响下,经过一代代剪纸艺人传承发展,成为农耕社会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新干剪纸内涵丰富,乡土气息浓厚,为群众所喜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新干剪纸的内容注入了新的元素,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寓含着福份、财气、顺遂、兴旺等美好愿望,又有表现时代的丰富题材,传统风俗与现代生活相互结合渗透,融为一体,成为富有民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间艺术,是赣鄱红土地上文化艺苑中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年,新干剪纸已列为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5月,新干剪纸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江西省入选10个项目之一。
莲花落
新干莲花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地方特色,从清末开始广为流传,是江西传统曲艺的主要形式。新干莲花落是过去盲人乞丐行讨时而唱的一种民间曲艺,也称盲人曲艺,内容多为劝世文。行讨者手执一常青树枝,树枝上串些红纸花和明钱(故又称摇钱树),走村串户,一边唱着吉祥口彩,一边行讨。盲人曲艺经过长期发展和变化,其演唱内容更加丰富,有传统戏文、人物典故、民间传奇、言情小调等,并有胡琴或板鼓伴奏,是兼容“说书”的另一种形式。新干莲花落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唱腔,同时吸收地方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且用方言说唱,婉转流畅,善于叙事抒情,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新干莲花落传统曲目代表有《天宝图》、《丝带记》、《拆亲记》、《罗帕宝》等。建国后创作并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刘二娃》、《吕松山活捉美国兵》、《血泪仇》等。改革开放以来,演唱了《联产计酬好处多》、《喜唱新干处处新》、《致富光明路》等曲目。新干莲花落,已列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竹马舞
竹马舞,是一种借助竹马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竹马舞,又叫“神马”、“马舞”、“竹马灯”,源于北方的“跑驴”、“赶驴”。清朝年间,新干有一位外出做药材生意人,因兴趣爱好所然,把北方的“跑驴”带回新干,后来经过加工完善成为了一种舞蹈,即新干竹马舞前身。玩马者扮作各种“神仙”,骑马游春,走村串巷入户,向人们送福音赐吉祥,谓之“神马送春”。随着时间推移,新干竹马舞不断发展丰富起来,成为“一大四小”完整系列,是江西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新干竹马舞由5位青少年(3男2女)表演,内容由一大“五马送喜”和四小“五马送子”、“五马拜寿”、“五马迎亲”、“五马上梁”一套完整系列组成,表演生动风趣,气氛喜庆热烈,深受群众欢迎。新干竹马舞,已列为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龙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当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赛龙舟
赛龙舟是龙图腾的产物,本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祛病、保健、消灾、辟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了娱民的活动,屈原精神的出现又使其得以繁荣,后来经过历代人民的改造流传,就成了端午节一项规则齐备的竞赛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神头村家家门口插艾草,这一天全家吃鸡蛋(鸡子)、包子、粽子、麻糍(麻子)、蒜头(蒜子)等食物,寓意五子登科,纪念端午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神头村以前有举办烧塔活动以祈福,近年已渐渐不举办。
清明节
四月五日为清明节,神头村人极为重视,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回到家乡扫墓祭祖,同族的人会聚在一起吃饭沟通感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