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胜寺
西清真寺
西清真寺座落在市区团结西路(小西关)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一年间),年由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年)和道光四年(年)进行了重修。年大炼钢铁时部分建筑被毁。
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礼拜堂居中长13米,宽8.1米,高10米,5檀,抬梁式结构,内有四个方柱,中间较大,两梢较小,是做礼拜的地方,其西有望月楼,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
望月楼重檐歇山式房顶以灰色筒子瓦覆盖,南北长10米。东西宽6.5米,高15米,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在开斋时,伊斯兰群众可登楼望月,鸟瞰全市。礼拜殿靠东为巷棚3间,歇山式,长13米,宽9.4米,高8米。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西清真寺虽遭破坏严重,但现存的建筑保存尚好。
年全市伊斯兰教群众为修葺西清真寺发起募捐,现已整修完毕,此寺对研究宗教、建筑、历史等有一定价值。
月牙池
春秋战国时期,穰邑(今邓州市区)为楚国别都。楚文王为其妾“桃花夫人”在邓州城区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建了桃花洞。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庙宇楼榭,山旁泉水潺孱,为邓州之绝胜。邓人宋状元贾黯少时常深夜借光苦读于此。邓人明宰相李贤诗曰:“我访桃花洞,桃花犹未开,古柏虬龙舞,悬泉风而筛.春风吹不断,好鸟忽飞来,焚香对仙侣,愧尔生尘埃”。据考证,明弘治十二年(年),邓州重建外城,西南角与紫金山相连,形成一座瓮城,内长约百余米,宽处约70米,呈月牙状,故取名月牙池。月牙池在明清时为邓州八大景之一。“金山浮翠”周边先后建有贾状元书院,看花楼,岳王庙,寺庙群,牡丹园,腊梅园,菊圃等景观。是邓州人重阳节登高望远之地,文人骚客曾在此写下了大量诗文。
人民公园
邓州市人民公园位于市区东北部,东临穰城路,北临北环路,西临文化路,南临外城河,总占地37.4公顷,其中绿化用地26.8公顷,绿化率71.6%;是邓州市目前最大的一处综合性公园。公园总体规划以繁体“邓”字为框架,利用平面与立面空间的疏密变化整合出“邓”字的整体形态,力求达到大气、恢弘、现代的效果,以此体现邓州人民古朴、奋进、拼搏的精神。
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共划分为老年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喷泉广场区、张拉膜广场区和水体游乐区等五个功能分区;绿化布局按照四季季相变化和邓州地处南北植物过渡带特点,主要分为:花海飞歌(春花区)、绿荫逐趣(夏荫区)、霜叶舞蝶(秋叶区)、虬枝映雪(冬姿区)、九州撷芳(新优植物展示区)等五个景观区域。在绿化种植上,按照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的原则,达到园林空间层次分明、变化多样的景观效果。
人民公园所处位置以前为粘土砖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严格限制砖厂发展,并依法予以关停,借助砖厂地形地貌,规划建设人民公园。人民公园的建成启用是市委、市政府的又一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对于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城广场
古城广场竣工于年,广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其中,广场用地.5平方米,商务建筑用地.5平方米。景观规划为“四区”、“十景”,“四区”即跑泉区、古城墙遗址区、广场区、商业文化街区;“十景”分别为跑泉、水阵、树阵、中国象棋园、灯光广场、历史剖面、月季拼花、即景雕塑、邓州市“一圣三贤”浮雕和古城墙遗址。
古城广场周边地区以前缺乏排水,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垃圾无处倾倒,直接排入城河,严重污染水体。古城广场拆迁建设工程启动于年3月,累计拆除检察院、财政局等7个单位,居民户,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拆迁赔偿总额万元。广场建设总投资万元,共计铺装花岗岩1.8万平方米;种植大规格风景树株,乔灌木16万株,绿地平方米;安装8组龙柱灯、3组扬帆灯。
古城广场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古城商业中心、锦荣名店街和邓州宾馆相互映衬,遥相呼应,互为一体。古城商业中心由16层主楼、多栋商住楼和一条商业步行街组成,总投资万元,已建成商铺面积2.1万平方米,住宅1.6万平方米,超市0.4万平方米。锦荣名店街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新邓州宾馆总投资万元,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商务用房余套,可同时接待人住宿,人宴会。以上项目集商住、购物、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于一体。进一步促进了古城商业文化繁荣,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古城广场
古城全景
琵琶女铜像(一)
古城一角(二)
古城一角(三)
夜景(一)
夜景(二)
花洲书院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系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知邓州时所创建,距今多年,享誉海内外。这座千年学府,曾造就出一代代杰出人才,如北宋邓州文科状元贾黯、宰相范纯仁、理学创始人张载、辛亥革命豫军副司令王更先、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等。
花洲书院景区占地余亩,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亭台楼榭,相眏生辉;小桥流水,湖光波影;花繁林茂,诗意怏然。主要景点有:百花洲、春风阁、览秀亭、春风堂、先圣殿、万卷阁、不欺堂、回龙榭。六馆四廊是书院丰富文化的结晶。六馆既:中国书院博览馆、范仲淹纪念馆、邓州名人馆、中国历史廉吏文化展馆、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纪念展馆、姚雪垠文学馆,布展内容精深珍贵,极具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四廊是:范仲淹诗文碑廊、中国书法大观廊、咏邓碑廊,书法荟萃、精品纷呈。花洲书院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南省廉政理论研究中心教育基地、河南省园林单位、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也是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所在地。
习仲勋祖居
习仲勋(—),陕西省富平县人,祖籍河南邓州市十林镇习营村,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广东省省长、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毛主席称赞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说“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年6月15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随周总理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休息时他说:“我的祖籍在河南邓县,那时祖父只有二亩半地,日子过得很苦,加之天灾、匪祸不断,全家逃到了陕西富平。”20世纪80年代末,国务院召开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习仲勋主持会议。会前他问:“请问河南邓县参会的领导谁来了?”当时与会的邓县县委殷书记和县信访局石局长站起来说:“我们是河南邓县的。”习仲勋说:“会后我见你们一下。”会后,习仲勋与邓县两位领导亲切握手,表示有时间一定回故里寻根认祖。遗憾的是,由于工作繁忙和身体的原因,习仲勋没有实现这一夙愿就离开了人世。
据《邓州市志》载,清末(约年),因战乱匪祸,习仲勋祖父携全家逃到陕西富平县淡村乡中和村定居。邓州市档案馆保存的《习氏家谱》,记载了习姓家族的历史,习仲勋生于年10月15日,参加革命后改中勋为“仲勋”。
习姓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有地名少习,在陕西商县东与河南西峡县交界处,距邓州习营多公里,后少习改为武关。邓州市十林镇习营的习姓,是明洪武初年由江西省新干县迁来的。《塘头华城门习氏祖谱》云:“习氏六世舜翁生有二子,长名南池,次名天池。南池生有纹杰、纹伟二子,一直在新干县世居繁衍。天池则有四子,依次名为:思新、思淦、思乡、思敬。明初时,中原一带因战争,人稀地荒,明政府将江西部分百姓迁往中原。四子思敬迁到河南邓州(民国改为邓县)十林镇习营村。”习营习氏祖碑记载了这一历史。后习姓尊思敬为当地习姓始祖。习永生是习仲勋的爷爷,生有三子,次子宗长得二子:中凯、中勋。习仲勋是邓州习营始祖习思敬的第十七代玄孙。
习仲勋生前常牵挂着祖籍,并与祖籍习营宗亲常有来往。抗日战争时期,邓州人习相斋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与习仲勋结下了深厚友谊。
至今,邓州习营始祖思敬冢尚存,昭示着习姓扎根邓州习营多年的历史。每当清明节,不断有习姓后裔前来烧香祭祖,敦亲睦族,怀念祖先开基创业的历史,共叙未来的发展。
习仲勋纪念馆
习思敬画像
邓州文物古迹之凋敝的白龙庙
白龙庙位于腰店乡焦林沙洼村,又称惠润庙、白龙寺,是宋徽宗所赐庙号,是周边百姓祈雨的神庙,建于宋代,历代都有所修葺。
庙门
存放碑文的亭子
碑文
存放碑文的亭子,碑下半部已失,上半部镶嵌在碑坐上。可见的碑文大意是:宋宣和三年(公元年),自春以来,两月不雨,麦旱,戴知县斋戒四月,七日求雨,当时雨降的很大,戴知县便向皇帝请状,给白龙庙赐名额或封庙号,宋徽宗赐庙额为“惠润庙”。左面有右丞相王、左丞相张字样,由于下半部碑已失,两丞相与碑何关系不得而知。笔者推断,此碑文可能由当时的王、张丞相共同书写而成,或者一丞相撰文,另一个丞相书丹。碑文由老宋体字书写,方圆匀称,横细直粗,字字相连,行行相逐,气度非凡,当是宰相手书莫属。宋体字是明代中叶形成的印刷体书法,最早见于宋代碑刻。这方断碑上的文字,正是宋体字的雏形之一,是研究宋体字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民国三十四年,邑人刘裕民回乡,目睹碑石败坏、字迹漫灭、古珍丧失,便出资建亭护碑,当时的县长刘万斯为碑亭题字云:“古道斜阳观碧落,容总细雨抚黄庭”。此碑无论是从内容、书法,还是从题写者的身份地位,都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供奉龙王爷的大殿
关公
偏殿供奉财神爷
送子观音
真武帝
火星爷
邓国侯吾离陵
英雄广场
橡胶坝
白马
北京大道
雷锋广场
古城街
南水北调渠首
白癫风多少钱可治好白癫风多少钱可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