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口的荒地里挖呀挖呀挖,种生姜的种子开致富的花”。走进吉安市新干县界埠镇洞口村的生姜种植基地,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忙着除草、翻土、理沟、放姜种,大家铆足干劲,一个个金黄的种子充满了强村富民的希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更是带领群众走入“美好生活”的支撑点。近年来,界埠镇洞口村针对区位优势不明显、收入渠道单一、缺乏支撑性产业等难题,在吉安市委组织部挂点指导下,将组织优势转为乡村振兴的“快进挡”,大胆创新,采取“支部引领、群众自愿、合作社管理”的运行模式,切实推动产业支柱和集体经济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洞口村虽地处山区,但生姜喜阴”破解
“该种什么”难题
界埠镇洞口村地处三县区交界的百丈峰下,全村四面环山,是界埠镇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委会之一。早年村党支部发展过枳壳、红薯、茶油等农业产业项目,但苦于经济效益一直不明显,群众参与度不高,并未形成规模和产业体系。种什么,发展什么产业,怎么才能使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困扰洞口村党支部的难题所在。为此,镇党委专门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到洞口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针对洞口山林优势和土壤特性,最终将目光瞄准在需要沙性土壤又喜阴的生姜上面。接下来,为摸清生姜产业的种植特点和销售前景,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新余市、樟树市等地开展生姜产业考察,高效对接、精心谋划,将生姜种植、生产、销售、加工所涉及的十几个重要环节“一条龙”产业链吃透吃细,解决后顾之忧。
(农技人员和镇村干部考察土壤性质)
“动员、带头、流转”破解
“谁来投资”的难题
产业发展方向已经明确,眼前剩下的难点就是基地设在哪里,土地怎么来,前期资金谁来投入等问题。为此,村两委全面回顾和总结历年产业发展情况,反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及村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共同思考谋划种植生姜这一项目的具体操作方式,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蓝图铺开。今年4月,村“两委”进行多次商议并召开了党员代表会议,在取得党员带头支持的前提下,顺利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明确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以前村民纷纷嫌弃的臭水塘、臭水沟、房前屋后杂物丛生的所有荒地进行土地整合,由支部投入资金10万元,前期负责土地平整、开沟、种子、肥料等费用,种上余斤种姜,将以往人人避之不及的荒地彻底变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聚宝盆”。
(召开干群“夜谈会”商讨种姜事宜)
“有合作社管理,我们放心”
破解“谁来管理”的难题
“之前我们都是种传统农作物,一年到头来也挣不了多少钱,今年5月,村委会将我们大家的闲置荒地进行集中翻耕,种上了姜种,我已经帮着种了10多天,每天还有务工费,加上合作社的专业管理,这些生姜在9、10月份就能丰收,希望到时能卖个好价钱,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洞口村村民易海根难掩喜悦地说道。村党支部坚持专业管理、规范管理的原则,由合作社精挑细选种植经验丰富的致富能手、农技员等对生姜基地的种植进行科学管理,群众可自愿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丰收后,合作社统一运输、分拣、包装、储存再售卖。此次生姜种植基地预计下半年能产姜6万斤,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而农户通过收取土地流转金、基地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
(村民们在姜地里劳作)
界埠镇洞口村由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通过深挖自身禀赋,积极拓宽产业思路,先后建成百亩碧根果产业基地、“智慧养猪”生猪养殖小区等,在推进村集体经济的“快车道”上阔步向前,给群众带来走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底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