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窑里灌区的北干渠、南干渠、路陂支渠,至今已运行了五十多年。因运行年久,渠道及其渠系建筑物老化损毁严重,输水功能萎缩,输水效率低下,被灌区群众形象地喻为“肠梗阻”。
为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年10月底,新干县争取国家投资多万元,启动了窑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建设。到目前,北干渠、路陂支渠全段和南干渠部分渠段完成改造建设任务,全长约26公里的干支渠道面貌焕然一新。
当下正值主汛期,前期降水频密,窑里水库水位逼近汛限水位,为确保在下一轮强降雨到来之时有足够的库容蓄纳山洪,窑里水库开闸放水,加紧腾库迎洪。下泄的库水过总干渠流向下游新修的干支渠,急流而下,一幅“水畅流”的动感画卷赫然在目。
渠水流经村庄处,可见新建的跨渠交通桥、下渠亲水平台。
“这都是应灌区群众的要求而建的。方案设计时我们注重征求灌区群众的意见建议,在不违反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更多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角度去优化方案。”县水库建设养护中心主任杨海生介绍说。
紧邻城上乡早市村北侧的北干渠路陂支渠,原来长满渠坡的杉树全部被清除,修整一新的渠坡披上了一层草皮铺盖的绿衣,渠顶碎石铺筑成路,渠道过水断面则是由混凝土砌筑的挡土墙和底板构成,一应工程元素极是协调地融进了早市村全景之中。
渠坡上的杉树都是村民自己主动砍掉的,村民们表示修渠最要紧。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的,不仅有业主、监理单位,还有灌区受益群众推荐的农民义务质量监督员参与。“工程进展顺利,这与灌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参与工程建设密不可分,大家都把灌区改造的事看成是自家的事。”杨海生表示。
据悉,窑里灌区是我县灌溉规模最大的重点中型灌区,窑里水库为主供水源,总库容万立方米,25座小型水库和27座引水陂作为补充水源,承担着城上乡、七琴镇、潭丘乡7.32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工程计划年8月底完工,灌区信息化能力建设也在稳步推进,通过增设供用水计量设施、水雨情监测设施,将监测数据纳入全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灌区管理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模式转型升级。
工程全面完工后输水效率、防洪能力都将大幅提升,成为保灌溉供水、保防洪安全,助力粮食生产、服务“三农”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水利重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