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碗,坐拥大明朝。朱元璋本是要饭的和尚,靠着一帮子淮西兄弟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智囊团,打下了大明朝万里江山。朱元璋论功行赏,淮西兄弟帮和浙东智囊团皆有高官厚禄,成了明太祖的左膀右臂。洪武年间的大明朝廷,形成了淮西勋贵集团和浙东智囊集团互相制衡的局面。
淮西勋贵集团以李善长为首,胡惟庸和蓝玉都是骨干成员,还有谨小慎微的徐达和汤和,外加一群为大明立国出生入死的安徽籍文官武将,组成了安徽帮。浙东集团以青田的刘基为首,外加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浦江的宋濂,并称浙东四先生。太原的杨宪虽然不是浙东人,但他站队浙东集团。浙东四先生外加杨宪等门生故吏,组成了浙江帮。
安徽帮和浙江帮明争暗斗,朱元璋左右逢源。对于朱元璋来说,一派独大有尾大不掉的风险,朝廷里面两大帮派互相制衡,有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每当安徽帮和浙江帮有一方落了下风的时候,朱元璋总会出来拉偏架,让局势回到左右制衡的状态。
朱元璋开始考虑身后事的时候,担心太子朱标驾驭不了安徽帮和浙东帮。朱元璋为了给子孙铺路,就对安徽帮下杀手。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淮西勋贵纷纷被杀,曾经显赫无比的安徽帮就此覆灭。此时的刘伯温早已作古,宋濂成为浙江帮领袖。朱元璋收拾安徽帮的同时,也收拾了浙江帮。宋濂的儿子被杀,宋濂也死于流放四川的路上。
安徽帮覆灭,浙江帮没落,朝廷空出了许多职位。朝廷的事情总要有人干,朱元璋和朱允炆、朱棣只能依靠科举入仕的读书人。明朝的江西人特别会读书,一大批江西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进入了大明朝权力中枢。比如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胡俨等人,就是靠着锦绣文章,在明初崭露头角。
靖难之役,朱棣取得了万里江山。朱棣吸取父皇执政时期相权与皇权之争的教训,采取内阁制分散相权。原本是一个丞相干的活,变成了一群内阁成员来干,这就是“群相制”。朱棣手下的内阁成员,虽然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史学界把明朝的内阁成员视为实际上的宰相。
明成祖朱棣组建的第一届内阁,总共是九个人,其中有五个是江西老表。首辅是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的解缙,解缙的同乡、同学兼亲家胡广,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杨士奇,江西临江府新干县的金幼孜,江西南昌府的胡俨一起进入内阁。文渊九宰相,五子出江西。江西帮的迅速崛起,填补了安徽帮和浙江帮留下的权力空缺。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明朝初年的江西帮,不仅宰相多,状元、进士、翰林也多。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就是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的吴宗伯。明朝建文二年,江西吉安府学子包揽了三鼎甲,状元是吉水县胡广、榜眼是吉水县王艮、探花是庐陵县李贯。
明朝永乐二年,江西学子再次霸榜科举。吉安府学子包揽前七名,永丰县曾棨高中状元,吉水县周述高中榜眼,吉水县周孟简高中探花。这一届科举,名江西学子高中进士,成为江西省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科举。
建文二年科举跟永乐二年科举,是紧挨着的两届科举。外省的学子看到江西学子连续两届霸榜,纷纷要求朱棣给外省学子留条活路。朱棣也怕江西帮尾大不掉,只能出台政策限制江西籍进士的录取名额。
明朝初年,江西帮迅速崛起。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江西人读书厉害,二是由于安徽帮覆灭和浙江帮的没落。如果没有朱元璋对安徽帮和浙江帮下死手,江西人读书再厉害,也不会出现“文渊九宰相,五子出江西”和“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盛况。
作者简介:王福星,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筱岭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永丰县新媒体协会会长,从事新媒体文学创作十年,累计发表文章多篇,累计发表多万字,累计获奖多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