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分类上

白癜风分型治疗 http://m.39.net/pf/a_6185589.html

青铜器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是世界文明的标志。以艺术价值来看,中国青铜器精美的制作工艺世界闻名。青铜器又称“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红铜和锡制作的器具,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这其中属商代的青铜最为精美。在我国境内出土的大量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证据。

青铜器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历史性。多数出土的古青铜器都刻有铭文,表明该器物的名称、使用的场合或是主人的相关信息等,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

高超的铸造工艺是青铜器的另一价值体现,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与技艺。

一、鼎(音dǐng)

煮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

商代早期

安阳博物馆藏

三足,尖足,无盖,双耳

2、商中后期

司母戊大方鼎

商代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高cm口长79.2cm重kg

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

3、周、战国

中山王鼎

战国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通高51.5cm最大直径65.8cm

三足,有盖。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音guǐ)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1、周

应侯见工簋

西周现存美国

高23.1cm口径19.2cm腹深11.9cm腹径24.5cm重.4g

2、战国

曾侯乙簋

战国湖北博物馆藏

通高31.8cm口径22.2cm座高10cm

重12.8kg

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加热。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c)。

侈口束頸,鼓腹,腹部有捲曲成弓形的龍耳,圈足下連鑄方座,方座每邊有長方形缺,蓋隆起,上有蓮花形捉手。蓮瓣飾雲紋,蓋面、器頸、腹部和方座市連鳳紋、勾連雲紋、鳥首紋等。

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

3、特别的簋

班簋

西周藏首都博物馆

通高27.7cm口径26cm

四耳饰兽首,下垂长珥作为支柱,缺盖,穆王时毛班所作。此簋何时何地出土无考,为清宫旧藏,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散出。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拣选修复,现藏首都博物馆。下垂长珥其后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饰冏纹,夹有两道弦纹。腹饰阳线构成的兽面纹。低圈足,无纹饰。内底有铭20行,字。

4、特别的簋

直线纹簋(缺盖)

商代山西博物院藏

通高27.3cm口径33.2cm底径20.2cm

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这件簋为敞口,宽外折沿,弧壁深腹,底部圆收近平,下接喇叭形高圈足,圈足上部有长方形镂孔三个,腹部和圈足各饰以一周直线纹带,上下框以圈连接。商代的青铜器一般都有其固定的纹饰,常表现为饕餮纹、兽面纹等,像这样的饰以直线纹的簋,在我国的陕西省等地虽也有发现,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罕见的随葬九鼎八簋的墓,主人的级别最高,贵为天子,才有这样的规格,鼎中则摆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用于祭祀的食物。七鼎六簋及五鼎四簋分别为卿大夫和大夫的随葬品,三鼎二簋为士在特定的场合下用的,一鼎则为士专用。等级很严格,不能越级使用。

三、鬲(音lì)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在新石器时代,三鼓足陶鬲很普遍,青铜器鬲明显是由陶鬲演化,陶鬲一般单耳,而青铜鬲有耳为多。

1、典型的鬲(联裆)

云雷纹圆肩铜鬲(联裆)

商代江西省博物馆藏

高10.1cm口径9.5cm

此鬲侈口,斜折沿,方唇,两立耳略外撇,束领甚短。裆连接成弧形。空足,足立面成三角形。上腹部饰云雷纹带,其上下辅以联珠纹。器壁较薄,纹饰纤细。

联裆鬲是区分周文化与商文化的重要考古学标志,直到西周以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新干大洋洲出土了许多联裆鬲,除这件铜鬲外,还有更多的联裆陶鬲。从联裆的形制可以看出,这件铜鬲有明显的周文化因素,但新干联裆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文化器物,西周联裆鬲多无耳,联裆处无明显分界,多带柱足、蹄足或扁足;而新干联裆鬲口沿上有立耳,联裆处有分界,袋足下为中空的锥形足,与西周联裆鬲差别明显;此外,此鬲颈部饰上下以连珠纹位界的云雷纹,也是早期商文化青铜器的装饰特点。新干联裆鬲综合了商文化、先周文化以及吴城文化的元素,呈现出复杂的文化风貌。

2、典型的鬲(分裆)

蟠龙纹鬲(分裆)

春秋山西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11cm口径14.4cm

一九八八年山西太原金勝村出土。折沿,厚唇,微上翘。敛口,束颈,腹部微鼓,平底,瓦状兽蹄足。肩部有三个龙形扉棱。上腹部有一周蟠龙纹带,内填以云纹和三角回纹。龙形扉棱内填圆点纹。此鬲为趙卿墓所出,同墓出土此式鬲共六件。

四、甗(音yǎn)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殷墟商中后期殷墟博物馆藏

五、簠(音fǔ)

  盛食物用。古书里写作“胡”或“瑚”。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1、斗形

丰白簠(丰伯叔父簠)

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通高21.6cm口径25.8×31.4cm腹深7.4cm

长方形,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为屋顶形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墓地出土了一件簠,即丰白簠。其中器与盖形制、纹饰、尽寸相同,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中心兽目突起。器、盖对铭,共3行14字。

2、盒形

蟠蛇纹簠

春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一九八八年山西太原金勝村出土盖、器基本相同,上下对合而成。盖器的均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平底。在盖器的两短边各设一对兽面铺首环形耳,下承四个曲尺蹼形足。腹壁和蹼形足均饰C形蟠蛇纹。此簠为趙卿墓所出,同时出土此式簠共两件。

六、盨(音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与簠区别主要在于腹部比较深,盖显得矮。

虢仲盨

西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24.2厘米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器、盖饰凸弦纹、带状窃曲纹,上下相合。盖上立四犬形组。器敛口,附一对犬首环首。盖器同铭,三行、十四行,记虢妃宝盨。墓主人虢国的国君。同出相同的器物共四件,每件的长度均远47厘米以上,形制巨大,在同期出土物中颇为罕见。

七、盂(音yú)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1、商晚

寝小室盂

商山东海阳博物馆藏

通高41.3、口径40.2厘米,重41.8公斤

寝盂于年在海阳盘石镇嘴子前村出土,侈口敛腹,附耳圈足,有盖,盖钮作四瓣花苞状。盖上、其颈和圈足均饰一周夔龙纹,腹饰蕉叶夔纹,均以云雷纹填底。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4字,铭文释文为□(寝)小室盂

2、西周

西周伯盂

西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9.5cm宽53.3cm重35.8kg

此盂圆腹,卷沿,有二附耳,圈足。颈部前后饰浮雕兽首,兽首两侧饰夔首鸟身的变形夔纹,也称夔鸟纹。腹部饰宽叶纹,圈足上饰对角夔纹。盂内底有铭文2行15字:伯作宝尊盂,其万年孙子子永宝用享。

八、敦(音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西瓜敦

战国湖南开元博物馆藏

高24CM宽25CM内径21.5CM

盖与器能合成球形,因有“西瓜敦”之称。腹部有两对对称环形耳,腹下螭龙形足。盖上三圆系,盖面及腹部饰有格绞丝纹,交叉点饰圆环形虺纹图案,花纹精巧,造型新颖。

点击下方蓝色标题

阅读以往汉代画像砖石文章:

四川地区汉画像砖赏析

四川地区汉画像砖赏析

四川地区汉画像砖赏析

徐州汉画石赏析

南阳汉画馆藏赏析:天象与神话

画像空心砖为什么出现于汉武帝时期?

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故事(上)

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故事(中)

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故事(下)

鲁迅先生: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

点击下方蓝色标题

阅读以往石窟造像类文章:

佛教石窟艺术

北魏王朝举国崇佛——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之艺术精华

帝后礼佛图的前世今生

石窟寺帝后礼佛图屹立千年的北魏风华

巩义石窟寺飞天穿越千年的佛国倩影

北魏佛造像赏析

北魏佛造像赏析

北魏佛造像赏析

北魏佛影(佛造像中北魏与东魏的区别)

佛造像赏析

佛造像赏析

佛教造像

佛造像赏析

国博造像欣赏

海外造像:河北定州大理石汉白玉雕刻

海外造像:遗失的龙门石窟

海外造像:三尊北齐时期佛造像

海外造像:北齐·响堂山石窟佛菩萨头像

海外造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石刻佛教造像选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xgxtc/14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