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
“四季坐守尘埃里,笑看行人步态盈,修修补补三十年,污浊双手铸匠心。”说的就是上个世纪修鞋匠这样的老行当。
随着时代的变迁,路边修鞋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他们实实在在的工作,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感动的美丽。
01┃“杨师傅,我的高跟鞋开胶了,帮忙修一下吧!”
一位年轻的邹女士手里拎着皮鞋,来到杨检仔的修鞋店。
杨师傅伸手接过鞋,左看看右摸摸,很快就确定了修补方法,一眨眼的工夫,就修好了。
看着修复如新的皮鞋,年轻的邹女士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眼前的这位杨师傅就是杨检仔。
今年55岁的杨检仔老家在七琴镇塘陂村,是一位贫困户。由于小时候不小心脚被凳子伤到,导致两脚不齐、身体佝偻,落下终身残疾。
年轻时候的杨检仔帮助父母种过田、放过牛,但因为家庭贫困,人又老实,一直没娶上媳妇。年8月份,他在父亲去世后,带着母亲来到新干县城寻生计。
他意识到自己体质较弱,身体根本不适合干重体力工作,又要维持母子二人的生计,他最终选择了钉鞋、修鞋这门技艺,这才在老电影院旁的老市场跟一个师傅学修鞋。
年2月份,凭着吃苦耐劳和心灵手巧以及师父手把手的教,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出师了。拿着家里的一点积蓄,他买来了修鞋机,每天挑着鞋担和工具箱开始在当时小南门地毯厂二建公司门口摆地摊。
钉鞋、钉扣子、修鞋、改鞋,他样样都会。早上7点出摊,晚上8点收摊。那时修一双鞋只有2、3元钱,一天下来只能挣到二、三十元。
寒冷的冬天,他要揉搓着冻紫的双手为客人补鞋;炎热的夏天,鞋锥子深深地扎入了手指,即使伤口发炎疼痛难耐,也要挥汗忍痛坚持给客人补鞋。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早出晚归,这样一晃就是四年。
年8月,他离开家乡只身前往广东,在东莞市塘夏镇摆地摊修鞋。那时修一双鞋由6元钱涨到20元钱,一天下来能挣到一百多元。由于在外修鞋赚到了一点钱,年,37岁的他在别人的介绍下和新干本地的姑娘文国英结婚。结婚后他带着文国英又返回到东莞,继续从事修鞋这门差事。
年9月儿子出生了,这在杨检仔看来喜忧参半,喜的是老年得子,杨家又添人口;忧的是一家3口人的生计只能靠他一人维持。
采访中记者得知,他妻子文国英也是一位残疾人,头脑不清醒,患有精神病,连钱和钟都不认识,所以一直在家休养,这让他明显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
02年12月,他带着妻儿回到新干,经朋友介绍,在商贸中心租了个20平米的小门面,花了四五千元添置了一台皮鞋美容修鞋机和一台修鞋扩大机,继续干自己擅长的钉鞋、修鞋活。
他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靠着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对业务的改进,慢慢地他的修补技术也越来越熟练,营业范围慢慢拓展开来,现如今除了修鞋、换鞋底,还贴底、粘鞋、给皮革打磨抛光、做皮鞋清洗和养护。
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有人能把尖头皮鞋改成圆头,把鞋子拉长加宽,他就专门出去跟人学技术。
大家都知道商贸中心的修鞋匠能变鞋头和把鞋子拉长加宽就纷纷去找他改鞋头、改鞋样。
杨检仔说,那时找他改鞋头、改鞋样的不下四五百人,每天都是加班加点。
“我对每一位客户都用心服务,对待每一双鞋都精益求精,后来店里生意越做越好,口碑也是相传甚远。”杨检仔说。
杨检仔凭着良好的手艺和诚信经营吸引了大批回头客,找他修鞋的人越来越多。
“别家的鞋店收二十块,他只收十五块,再加上手艺好,我们都愿来他那修鞋。”顾客李先生说。日子渐长,小两口精心呵护着的小家庭,慢慢地也有了一些积蓄,生活也有了好转。
年,杨检仔用省吃俭用的积蓄买了套小公寓,房虽小,但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0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修鞋的人越来越少,老手艺渐行渐远,老手艺人也逐渐转型,但杨检仔已在修鞋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23年。
如今,杨检仔的儿子考上了二中,现在正读高三。妻子在店里帮忙做点杂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虽然生活辛苦点,但他们平淡的生活中充满了满满的幸福感。
对于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未来,杨检仔说,只要我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希望儿子明年高考考上理想大学,我这一辈子就知足了……
来源:新干通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