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江西新余市电视台3台(旅游文化频道)《仙女湖讲坛》开讲的《新余历史沿革和城址漫谈》于年1月15日开始可能连续播放两周时间,每天播放四次,大约8∶35、12∶30、19∶20、23∶20各播一次。新余网络台发布后长期播放该视频,欢迎朋友们收看。感谢电视台诸位同志的录制、剪辑及后期制作,现将该视频分享给广大朋友,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新余历史沿革和历史城址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今天我为大家就历史沿革和历史城址这两方面情况进行分析.
一.新余历史沿革情况
《三国演义》说得好:“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用在新余市行政区划的沿革变迁上最为妥当。虽然新余市建市历史不长,但它建置的基础、它所辖的分宜县和原新余县,随着岁月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而分合变化,游离回聚,其中缘由让我们一一道来。
1新余建县前的历史沿革
首先,谈一下史前新余文明的曙光
自古以来,新余文化源远流长!年12月,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馆在考古调查中发现了罗坊打鼓岭、水西龚家山两处旧石器时代文化点,采集石制品49件,填补了我省及袁河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空白。罗坊打鼓岭和水西龚家山出土的旧石器表明:早在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存繁衍。六千年前的拾年山文化原始居民就开始了稻作文化的萌芽和原始崇拜的酝酿。
拾年山遗址的发掘是江西省文物考古界一件大事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获。它所发现的排列有序圆形房址,氏族公共墓地有圹穴、无圹穴和瓮棺葬云集一地的葬俗,以及种类俱全颇其特色的器物都是省内史前考古中仅见或少见的。它不仅是研究江西史前文化的宝库,也是探讨南方古代文化的宝库,被称为江南的“半坡”。
其次,说一下上古之新余地域
夏商二代及西周,今新余市地域为古扬州之地,也就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春秋时期,今新余市地域先属于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年)越国灭掉了吴国,新余市地域属于越国。战国时楚国灭越,新余市地域后来属于楚国。在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与交融之中,新余文化既有了吴越文化的精致、细腻与淡雅,又有楚文化的自由、潇洒与飘逸。从而表现出新余文化的多源性与多样性。
最后,讲讲秦汉三国时的新余地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新余县地先属九江郡,后属庐江郡。庐江郡出现于秦末汉初之际,当时割九江郡西境置衡山郡,割九江郡南境置庐江、豫章二郡。今分宜县地属长沙郡。
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年),今新余地域属于英布统治的淮南国之豫章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灌婴筑宜春城,始立宜春县,今新余市地域划入宜春县,这是新余、分宜两县第一次同在宜春一县之内。
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年)英布因起兵谋反而被杀,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在宜春县母腹之内的今新余地域,属于淮南国之豫章郡管辖。汉文帝六年(公元前年)淮南国也被撤除,原淮南国之豫章郡直接收归中央管辖。
元封五年(前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此后监察区逐渐变成了行政区。作为统辖新余地域在内的宜春县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之下的豫章郡管辖。
新王莽时期,王莽称帝,改宜春县为修晓县,属九江郡,今新余市地域在修晓县内。
东汉恢复宜春县名称,今新余市地域仍在宜春县内,属扬州刺史部之下的豫章郡管辖。
三国吴永安五年(年)宜春县仍属扬州豫章郡管辖,今新余市地域在宜春县境内。
2新余建县后至第一次废县时的历史沿革
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年),分豫章、庐陵、长沙三郡之地立安成郡,属扬州。
同年,划出宜春县钟山以东至吴平县西端这块地域,设置新县,命名为新渝县,这个渝是三点水的“渝”。这是新渝第一次从宜春县的母体中分离出来,而今分宜县地仍在宜春县内。新渝、宜春二县皆隶属于扬州安成郡。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晋灭吴。此后,由于晋代郑太后名叫阿春,就是郑阿春,晋人避“春”字之讳,遂改“春”为“阳”,将宜春改为宜阳。分宜县地在宜阳境内。将安成郡划归荆州。新渝、宜阳同属荆州安成郡,
西晋元康元年(年)分荆州、扬州之十郡设置江州。新渝、宜阳皆随安成郡隶属江州管辖。
南朝齐时,新喻属江州安成郡。
视频截图 新余老照片
3新余“县的建制”动荡期的历史沿革
这里所说的县的建制动荡期,是指隋代初年至唐代初年,新喻县的时废时立以及分合变化。
首先谈一下新喻在隋代的首次撤县和再次立县
隋开皇九年(年)隋灭陈,废安成郡,被废的安成郡原来的辖地仍属豫章郡,改豫章郡为洪州。因袁山之名而置袁州,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宜阳县属袁州管辖,
同年,新喻首次撤县,其地并入东面的吴平县,县治在吴平圩。吴平县是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年)所设之县,三国吴时改称吴平县。
隋开皇十一年(年),吴平县并入宜阳,新喻县随吴平回归宜阳,与今分宜县地一起在袁州宜阳的版图之内。这是新喻县重新回归宜阳——原宜春母体。
隋开皇十八年(年),宜阳县改名为宜春县,新喻县地再次由宜春分出,再次设置新喻县。县治在龙池墅。
今分宜县地仍在宜春境内,新喻、宜春二县皆隶属于袁州管辖。
隋大业八年(年)新喻县和在宜春县内的今分宜县地皆属宜春郡管辖。新喻县治由龙池墅迁往距村(今观巢乡小县村)】
接下来说一说昙花一现的钟山府
隋大业二年(年),奉勅在新喻县东虎瞰山百三十五步置钟山府。所谓步是表述距离的单位,周以八尺为一步,秦以六尺为一步,后亦以五尺为一步。可惜钟山府只存在了一年时间。隋大业三年(年)因丧乱而废弃。
最后谈一谈新喻在唐初短暂的第二次撤县和第三次立县
唐武德四年(年)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制,设置袁州。新喻县和在宜春境内的今分宜县地属袁州管辖。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武德五年(年),改宜春郡为袁州}
唐武德五年(年)新喻第二次撤县。其地一分为二,东北部并入始平县,县治在栖梧山下玉虚观(今属樟树市昌傅乡北太平圩);西南部置西吴州,州治设在今观巢乡小县村。始平、西吴州、宜春皆属袁州,辖于洪州都督府之下。然而,二年之后,武德七年(年)始平、西吴州俱废,恢复新渝县,这是第三次设新渝县,自此以后,新渝县建制得以稳定下来,只有扩大建制而没有撤除建制的情况。今分宜县地仍在宜春境内,新渝、宜春二县皆属袁州,归洪州总管府管辖。
新喻县的建制的稳定和分宜首次设县
唐贞观二年(年)袁州属江南道。麟德元年(年)度支使王元寿再一次将新渝县治迁往龙池墅。
唐大历八年(年)新余发大水,县治自龙池墅迁往虎瞰山。
乾元元年(年)宜春郡改为袁州。唐咸通六年()新喻随袁州一起划归治所在洪州的镇南军管辖。
五代十国吴天祐六年(年)新喻划归镇南军新淦都制置使,次年划归镇南军袁州。南唐昇元元年(年),新喻再次划归镇南军新淦都制置使管辖。次年,又改属镇南军袁州。五代十国时,今分宜县地仍在宜春境内,隶属于袁州管辖。
宋雍熙元年(年)八月,朝廷割出宜春县的神龙、招贤、丰乐、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十乡之地,另立一县,处于宜春、新喻之间,以分自宜春而得名为分宜,县治设在安仁镇。分宜、新喻二县皆属袁州管辖。
5分宜是如何开始了咫尺天涯的千年分离
新余、分宜是如何分别隶属于临江和袁州的
宋淳化三年(年),新喻自袁州划归临江军,分宜仍属袁州管辖。此后近千年之中,新余、分宜分属于临江和袁州管辖。自北宋初年之后新余、分宜虽比邻而居,然而却分属于临江和袁州,分离近千年!
元前至元十三年(年),临江军属江西行都元帅府(《元史·地理志》)。次年,改为临江路总管府,新喻属临江路总管府管辖。
元初,分宜县属湖南行省,前至元十九年(年)升袁州为路,改隶江西行省,分宜县属袁州路。
最后谈谈有着七十四个春秋寿命的新喻州
元朝元贞元年(年)新喻因有户五万,升为新喻州。元代首次实行行省制,新喻州由江西行中书省的临江路管辖。
明洪武二年(年)新喻州仍改为新喻县,属江西行中书省临江府。洪武九年(年)江西分为五道十三府。新喻属江西布政使司临江府管辖;分宜属湖西道袁州府管辖。
清沿明制,新喻、分宜分属于临江府和袁州府管辖。
6.民国开始后,新喻、分宜如何同在于一个地区之内
民国成立后,废府留县,江西分为豫章、庐陵、赣南、赣北四道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建立大片革命根据地。年5月在良山镇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县苏维埃政府,下辖东区、西区、南区。年3月,新喻、峡江两县苏维埃政区合并,成立新峡县。新喻设水口、丰城、东路、姚泗等4个区。年10月,红军长征,苏区全部丧失。民国二十四年(年)新喻、分宜皆属江西第二行政区。两县从宋初以后再次同属于一个地级行政区内。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喻和分宜皆属袁州专区。年,袁州、南昌专区合并,称南昌专区。新喻、分宜皆属南昌专区。
视频截图 新余老照片
新余因钢设市
0年9月30日,为适应钢铁工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余县,设立新余市,由省直辖。分宜仍属宜春专区。3年由于新余钢铁工业建设规模压缩,撤销新余市,恢复新余县,仍属宜春专区。(后称宜春地区)。新余因钢设市,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却是第一次有了省辖市的地位。
新余撤县复市
年7月27日,新余撤县复市,管辖原新余县地盘和分宜县。原新余县和分宜县这两块大地自此之后比翼连理,互助共荣,犹如一对情侣,从未分离。同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县管辖的范围内设置渝水区。新余市管辖渝水区和分宜县。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中共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委员会和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年11月,中共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和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余市最终形成了一县三区的格局。
7新余县名特别是县名关键字的演变过程
我认为新余县名的第一个字从未改变,然而县名第二个字在历史上却出现了四种写法,由于县名第二个字更能代表新余的内涵,往往也是新余简称之字,所以第二个字是新余县名的关键字。
三国吴宝鼎二年(年),划出宜春县钟山以东至吴平县西端这块地域,设置新县,为什么最早的新余县名关键字是三点水偏旁的“渝”,这是因为流经今新余之地的南水(今名袁水),在这里非常容易泛滥成灾,而渝字有泛滥之意,所以命名为新渝县。
西晋太康元年(年),新渝、宜阳同属荆州安成郡,而《晋书·地理志》作“新諭”,三点水的渝与言字旁的諭同时出现,史家推测可能是言字旁的“諭”为三点水的“渝”字之以讹传讹造成的。我认为这种以讹传讹极有可能是书写造成的,因为当时还没发明印刷术,书的传抄极为普遍,也容易出错,特别是抄写速度过快时更容易出错。因为书写速度的加快曾经造成中国文字从小篆到隶书的“隶变”!“三点水的渝字”的水字偏旁写快了,第二、三点连在一起,草书的渝与諭颇为相似,从快写的草书再转为正书,便可能变成了“言字旁的諭”了。
视频截图 新余老照片
唐天宝元年(年)袁州改为宜春郡。新渝县名又改为新喻。关键字从三点水的渝又改成了“口”字旁的“喻”。从此以后新喻县名得以固定。直到年5月1日之前,县名关键字“喻”字不再变动。
年5月1日,新喻改作新余,新喻的口字旁的“喻”改作多余的“余”。这里要重点提示的是:“口字旁的‘喻’改作多余的‘余’”,这不是一种简化,而是一种改写。改写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减少县名的笔划,但不是直接对应的简化。一般来说多余的余字有一种意义是由食字旁的馀简化而来的,有的涉及新余的文艺作品,作者不懂新余历史,以为新余的余字在古代是食字旁的馀,但新余的余是由口字旁的喻改写而成,不存在同字简化问题,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某些古装影视中想当然地出现了“新馀”,出现了食字旁的馀,这是完全错误的。“喻”改作多余的“余”,这种改写,复市时市委书记张迎祥同志曾进行新的诠释,他认为“余者,我也!”新余就是新的我!表达了新余改革开放、腾飞奋进的决心与趋势!
8、历史上哪些郡县管辖过新余
总的来说,安福、樟树、宜春、新干都管辖过新余。从历史脉络来看,新余被治所在今安福的安成郡管过,也被治所在今樟树市吴平圩(读“围”或“墟”)的吴平县(又说吴平圩即今樟树吴城,另有一说认为在今樟树市中洲乡附近管过),还被治所在今宜春的袁州管过,更被治所在今樟树市昌傅乡北太平圩的始平县管过。此后,又被治所在今新干县的镇南军新淦都制置使管辖过,还被治所在今樟树临江的临江府管过。
第二方面谈谈新余的城址
现将新余城址方面的情况分成五个问题来分析
第一个问题谈谈新喻最早的城址——龙池墅的历史与现状
视频截图 新余老照片
先谈谈龙池墅的历史
新喻自三国吴宝鼎二()年建县,至隋开皇九年()撤县并入吴平,十一年撤吴平并入宜春,十八年又析宜春置新喻县,县治(县政府)设在龙池墅。具体位置即今修建的袁河大桥南岸东侧睦宦桥一带,属珠珊镇垱下村委管辖。隋大业八年()县治迁往距村,其位置在今仙女湖区观巢镇共青村委会小县自然村一带,唐麟德元年(年)度支使王元寿将县治复迁龙池墅,乾封三年()修筑城池,这说明龙池墅开始有城了,此前虽然县治设在龙池墅,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否已经筑城。同治版新喻县志把《龙池墅城》列入“古迹”之中。大历八年(年)因洪水泛城,郡守李嘉亮命摄令(代理新喻县令)杜臻将县治迁往袁河北岸的虎瞰山,城遂毁。
再说说龙池墅的现状
龙池墅古城址北滨袁河,东南临今炉下和张家村,西为沿江马路。,北面临河地段,中心区域面积约24万平方米,睦宦江水自南向北贯穿其境注入袁河,当地村民称该地为古上,现有一小街,街上有零星几家摩托车、自行车修理铺,铁匠铺、木匠铺、小杂货店,因修筑袁河拦河大坝,属搬迁区,许多住户已搬走。但在现睦宦桥下游七八米处,尚存古睦宦桥(三合土船形桥)桥墩等遗迹。
视频截图 新余老照片
第二个问题说说汉平(吴平)县城址
古汉平(吴平)县从东汉灵帝二年()建县起至隋开皇十一年()废吴平县止,其县治一直未变,前后达年之久,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余市东部及樟树市西部大部分地区。
康熙《新喻县志》表明:古汉平(吴平)县城址在今樟树市中洲乡门楼里村古吴平圩。东临蒙河,西接马祖山,南望九十九阜峰,东北为宽阔的冲积平原。在蒙河两岸发现商周,春秋战国遗址20余处,可见秦汉以前这里已是村落稠密,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地区,为东汉建立汉平古城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问题讲讲距村城址
距村古城址即今观巢镇共青村委会小县自然村一带,小县的得名是因古时县治建于此地的缘故。旧城遗址为山坡地形,北高南低,南临太湖港村钟姓,西邻武吉高速公路村前而过,西对西村邱姓有猪头山,东米处为杨南江(即孔目江),北靠大脑上山,欧下公路从山坡东西而过,大脑上山依屋岗树山,山高陡峭气势雄伟,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宽,南北窄,其地高出耕地2米,最高处达6-8米。面积按县志上说方广三里即2.25平方公里,但实际面积约1平方公里左右。
该地现居住有李家(即小县村)(归观巢管辖),刘家(紧靠李家东面归观巢镇管辖)。
第四个问题说说分宜县城址
分宜本无城,宋称安仁镇,自建县后,始为县治。位于县境中部袁河之滨、钤山北麓,古后称钤阳镇。明正德七年(),因周围地区常遭贼寇骚扰,知县萧时宾奉檄筑城。城基周围丈,有城门四座。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戴廷忞奉令对城墙加固加高,历时一年多修成。城长丈,南临河岸,从河底起用砖石砌护坡,上与岸平,再加女墙6尺。城门增至5门:东仙台门通新喻,西昌峡门通宜春,南清源门(即清源渡)通安福,北袁峰门通万载,另有一处小北门,名曰惠安。城门之上建有城楼,名蘸阁楼。民国二十三年,征各保工役,开挖沿城壕沟,并修筑城楼炮台。
第五个问题谈谈虎瞰山县址
视频截图 新余老照片
新喻存在着全县风水视角和虎瞰山古城视角这两个层次上的的“五星奠位”!所谓全县风水的五星,源自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他在与尚书谢谔进行“德星聚会”的会晤期间,就曾以不凡的眼光,评价新余县的地理布局为“五星奠位”,即东有木星百丈峰,西有金星钟山,南有火星鼎山,北有水星蒙山,中为土星玉几山,所谓“五星奠位”是指这五座镇山构成了新余良好的人文风水环带,以致于新余人文蔚起。而虎瞰山古城的“五星奠位”是指城内东有缑山、孤山,为木星;西有金星堎,为金星;南有虎瞰山,为火星;北有云岑山,为水星;中有县衙,为土星。五星拱照,人杰地灵。
宋靖康元年,新渝县治虎瞰山始筑土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土城毁于流寇,知县祝尔庆改建砖城。
城内主要建筑有唐大历八年兴建的文庙、学宫,宋嘉定年间,始建的采芹阁(魁星阁),元元贞年间,州民吴子寅用砖砌修县前大街;至治年间知州庚光夫砌修南门街;明万历年间,大参施天德砌修进士街;设有云津、登高、彭家、胡缑等22巷;坛庙有社稷坛、城隍庙、文昌宫、关帝庙等,其他有缑山书院、瀛洲书院、四眼井、漕仓、浒溪桥、粮衙、丁公墓等;
民国二十八年秋,为防古城成日军空袭目标,县政府奉命拆除城墙,调动民众,20天内将高5米,宽2米,周长米的城墙拆除,今孔庙广场前,尚存一小段古城墙遗址。
关于作者: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博物馆工作二十年。在此期间,先是调入市委党校从事历史教学,返回博物馆工作后一度借用到江口风景区(仙女湖前身)开发办负责宣传工作,后又到政协文史委工作十二年,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副秘书长、省作协会员、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长期从事文史、古建筑、古代服饰、历史名人、党史研究及传统文化的探讨或研究,兼及旅游调研、风景策划、景点命名、景区评估及文史资料工作,擅长影视评论及文化散文的撰写。曾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新余历代名人》、《新余古今人物》、《新余文物与考古》、《古今联赋话新余》等新余政协文史资料专辑的编撰工作,并自费出版《新余旅游文化研究》一书。近年又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讲工作。曾在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机械学院等单位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新余明德书院讲授《中国历代服饰图样解析》,受到广泛好评。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