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安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庐陵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根,井冈山精神是庐陵文化的魂,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年度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井冈山精神与庐陵文化的研究》课题,论述在孕育庐陵文化的土地上,创造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根植于庐陵文化土壤之中。庐陵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基础,井冈山精神赋予了庐陵文化丰富的时代内涵。
井冈山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丰富深刻的底蕴和内涵,光辉卓绝的道德人格典范,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成为维系中国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未来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革命的民族精神的源
关键词:庐陵文化井冈山精神研究
课题论文:《井冈山精神与庐陵文化的研究》(年度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GHA)
导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中华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吉安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井冈山精神根植于庐陵文化中。庐陵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根,井冈山精神是庐陵文化的魂。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庐陵文化:“追求一流、坚守气节”的文化精髓,“放眼天下、崇文重教、
传扬家风、团结拼搏、忠义报国”的行为特质。
一:庐陵文化是井冈山的根1选址井冈山在吉安这块神奇的红土地上,有中国革命摇篮――巍巍井冈山。
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进行“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茨坪,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椐地。
毛泽东,一位韶山冲农民的儿子;从韶山冲走出,来到上海“一大”,领导“秋收起义”,进行“三湾改编”,选址孕育“庐陵文化”的吉安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人生在中国革命顶峰井冈之巅升华:“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革命史实证明:毛泽东选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在年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下的唯一正确选择。中国革命之所以选址井冈山,是因吉安这块神奇的红士地上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1、选址井冈山的政治、军事“天时”因素:“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的边陲之地,边界数县高山丘陵起伏连绵,远离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力量鞭长末及的地区,而便于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整个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
2、选址井冈山的经济“地利”因素:“边界自然条件有独到之处。气候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条件良好,可以为部队提供一定的物资给养”。
3、选址井冈山的庐陵文化“人和”因素:“这里还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边界党组织曾获得过发展,农民协会力量壮大,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风暴”。
庐陵儿女尊崇爱国、报国的文化和精神,涌现了一批忠义报国的庐陵先贤,书写了忠义报国的“庐陵篇章”。宋代的“五忠一节”就是杰出的代表:即文忠
公欧阳修、忠襄公杨邦乂、忠简公胡铨、文忠公周必大、文节公杨万里、忠烈公文天祥。在庐陵文化的土地上,“忠义报国”的行为特质,跨越时空孕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根植于庐陵文化土壤之中。
2庐陵文化孕育了中国革命“五大领袖”祖先。井冈山精神,蕴含庐陵文化的生命基因。在吉安这块神奇的红士地上,人杰地灵,有祖籍江西吉水的毛泽东、刘少奇,祖籍青原的邓小平,祖籍泰和的杨尚昆,祖籍新干的习仲勋,他们大写的人生镌刻在吉安大地上,用血染的风彩铸就的丰功伟业,千秋万代铬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3庐陵文化是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吉安古称庐陵,素有“金庐陵”之称。在建置史有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庐陵文化,在“中国书院史、中国科举史、中国古代官制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彪炳史册。
1、中国书院史“庐陵文化”江西最早。
自唐代至清代,吉安地区先后创建的书院学馆,有文献记载的共所,是江西的四分之一。其中,创办于唐会昌年间的吉水皇寮书院,不仅是江西最早的书院,也是我国最早由私人创办且有讲学活动的书院之一。最为著名的是在南宋淳祐元年()由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成为与白鹿洞、鹅湖、豫章齐名的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宝佑四年(年)全国金榜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子,为全国之最,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亲笔题写了"白鹭洲书院"匾额:"此天之祥,及宋之瑞也"。
崇文重教是庐陵文化历来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大兴书院、学馆是庐陵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
2、中国科举史“庐陵文化”夺“魁”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从唐宋至明清,古庐陵科举进士名,状元、榜眼、探花54位(状元17位),在地市一级位居全国前列。吉安历史上有宰相22名,各朝六部尚书、明代都御史、布政使等省部级主官名。中国古代官制史册曾出现过“满朝文武半吉安”人文盛景。历朝吉水“一门三进士”:南唐升元三年,吉水“解稷谟、解醇谟、解益谟”三兄弟同中进士;保大三年,吉水“解契谟、解皋谟、解圩谟”三兄弟同中进士;明代嘉靖二年,吉水“曾存仁与曾同亨、曾干亨”父子三人同中进士;康熙九年,吉水人“李鹤鸣、李次莲、李振裕”三兄弟同年中第。吉水“一门五进士”盛况:仁宗景祐元年,吉水“董诛、董思德、董思道、董订、董仪”等父子兄弟叔侄五人同中进士。
明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探花、榜眼均为庐陵人,永乐二年甲申科殿试前七名均为庐陵人。打开中国科举史,除吉安外,全国绝无仅有。
3、中国古代官制史“庐陵文化”清官第一
清代新干人王言坚守为官底线,家徒四壁依然勤政惠民,执法如山,严惩贪腐。康熙帝亲笔敕匾“天下清官第一”。
吉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何昌言在自家府第门前石碑上刻有“省一分、民受赐一分,要一钱、便不值一钱”的对联,向世人宣告了为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人生信条。
祖籍青原区民族英雄文天祥,21岁殿试第一,官至丞相,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风范,耸立起一座世代敬仰的民族精神丰碑。
4、中国古代科技史“庐陵文化”世界冕冠。
自南北朝至清代,吉安有编撰者人,著述共计种。大文豪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编撰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新五代史》。明代吉水人解缙主编了《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早多年,为保存中国古代文献,积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宋泰和人曾安止撰写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禾谱》,为水稻生产作出系统总结。
明代安福人欧阳必进发明的人力耕地机,是我国古代第一台机械耕地农具。
明代吉水人罗洪先编绘了我国首部分省地图集《广舆图》,并首创多种图例。
北宋永丰人曾民瞻发明的晷漏计时器,比欧洲人发明的钟表要早三百多年。
明清之交遂川郭维经父女木材材积计量法“龙泉码”,为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积码表。
5、中国古代经济史“庐陵文化”吉为富州
自古流传“自江而南,吉为富州”。粮食产量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兴衰的重要标准之一。北宋时京城每年漕粮万石左右,江西占万石,吉州40万石,占江西的三分之一;南宋江西年供万石左右,吉州就要提供60万石以上。宋明两代,庐陵成为物资集散枢纽、商业贸易中心,吉州城江边的码头舟楫云集、千帆竞发。宋天禧五年(年),全国造船艘,吉州造艘,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漕运的兴盛极大地带动“吉州窑”陶瓷俏走世界,远销国外。
宋代吉州窑享誉全国,木叶贴花瓷被奉为绝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凤首瓷被视为世界级珍品,日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吉州窑瓷器也被当作国宝,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庐陵文化孕育了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胡铨、刘辰翁、解缙、周必大、杨士奇、罗钦顺、罗洪先等一批批名垂千古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庐陵文化独领风骚。“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现有明清建筑栋,古祠堂近20座,古书院4座,古庙宇1座,古楼阁1座,古牌坊4座。梁氏宗祠永慕堂翘角飞檐,镂花斗拱,红石檐柱,系“楹联、书法、石刻、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渼陂古村“万寿宫”规模、形式,在江南乡村首屈一指,享有“小南京”的美称。全国传统古村落店背村集“耕、读、商”为一体,“状元文化、农耕文化、绿色文化”交相辉映,令人遐想联翩;享有“漓江”盛誉的泷江,江上风光旖旎,两岸群山逶迤,移步换景,令人应接不暇。历经宋、元、明、清千年“名人故里”,保存完好的一座座“宰相府”、“状元楼”历史古迹,真实地注释了吉安府“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当年“春秋闱,科甲捷报震四乡”的人文盛况,彰显其独特文化底蕴。美丽的“钓源、燕坊、陂下”等千年古村庄,宛如一幅幅古巷幽幽、书杳袅袅的民俗画卷,仿佛似一座座赣民居慱物馆,其境、其景,让人心灵震撼……
二:井冈山精神是庐陵文化的魂打开中国共产党壮丽的历史画卷,透过那风起云涌的峰火岁月,以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历史烟海中的井冈山出发,在中华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威武雄壮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宏业。三湾、井冈山、东固山等一批吉安山川城镇,随着毛泽东的战斗足迹,登上了中国革命史册……
(一)中国革命摇篮
习近平总书记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1、天下第一山
朱德同志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指其开辟新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首创性。
2、中国革命摇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开篇的第一块实践之地,成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点燃之地,成了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之地,成了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开源之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进程中第一座历史丰碑。
3、井冈山道路
年,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到达井冈山茨坪,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井冈山道路,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4、井冈山会师
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会师,两军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力量,建立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
5、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
井冈山精神,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这种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升华而成的。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二)中国革命基石
在吉安这块神奇的红土地上,有中国革命基石——东固山。东固山革命根据地,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建立的我国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下井冈、上东固”,成为红四军从井冈山下山后的立脚点、中央红军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的主要战场、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形成的重要策源地,逐步发展扩大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奠定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革命基石。
1、“东固会师”
年9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与江西红二、四团“东固会师”,被陈毅诗赞“东井冈”的东固山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四军下井冈山的立脚点。东固山革命根据地绿色资源丰富多彩,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大米、茶油、竹木、药材等。素有“砍不尽枧杭的木,运不完六渡的竹,舀不干南龙的油,粜不完东固的谷,探不尽地下的宝,取不尽地上的物”之说。
“东固会师”是中央红军从井冈山下山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起点。中央红军的胜利进军,是从东固山出发的。中国的红色旅游,跟着毛泽东的胜利路线,沿着当年“中央红军从东固山出发,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基石”的胜利进军路线走,历史赋于了“东井冈”领航中央苏区全域红色旅游的现代使命。
2、中国革命史上20个第一
东固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第二井冈山"。境内有毛泽东、朱德旧居、
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平民银行、公略亭等近30处革命旧居、旧址,孕育了21位青原籍共和国开国将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20个第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中国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史上的多个先例:第一张纸币、第一个赤色邮局、第一个无线电培训班、第一个消费合作社、第一个综合兵工厂。
(1)东固平民银行——革命根据地历史上的第一家人民银行,并发行了我
党金融史上的第一张纸币。
(2)消费合作社——革命根据地创办最早的消费合作社之一,同时保持了
正常圩市开圩,繁荣了根据地贸易。
(3)平民工厂(淘金坑兵工厂)——革命根据地创办最早的兵工厂之一,
既修造土枪土炮弹药,又生产常用农具,是最早的平战结合的工厂。
(4)教育委员会、平民小学——革命根据地创办最早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
校之一,各村还兴办了夜校识字班,文艺演出活跃,被朱德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学习运动”。
(5)东固赤色邮局——革命根据地创办最早的苏维埃邮政组织之一。
(6)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革命根据地第一个无线电学习训练班,培养造就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讯兵。
3、东固山是中央红军反‘围剿’战役的主战场
毛泽东选集笫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东固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的主要战场。
年10月,国民党1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笫一次“围剿”。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战略思想:“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歼敌约1.5万人。
年4月,国民党2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笫二次“围剿”。毛泽东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到苏区内,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粉碎敌之“围剿”。4月23日,红一方面军集结东固地区,各军团分散隐蔽东固各个山坳里。白天,毛泽东率3万余官兵,和百姓一起插秧莳田,军民一体,寓兵于农。直到5月15日首战白云山打响,红军已经在东固山隐蔽23天。国民党“围剿”军进驻富田后,天上地下、飞机侦察,找不到红军主力进行决战。
年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企图消灭红军主力,摧毁“清剿”苏区。毛泽东决定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待敌深入苏区中心区,再集中兵力实行反攻,以打破“围剿”。红一方面军3万余主力,从福建千里回师赣南,实行中间突破,主力于5日晚从兴国、崇贤两地国民党军防线之间20公里的间隙中隐蔽向东急进,6日午前进到莲塘、官田地区隐蔽待机。国民党军对红军的这一行动没有察觉。7日至11日,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发动攻击,并三战三捷。16日晚,为摆脱国民党围剿军8个师三面包围境地,红一方面军主力利用夜暗,从国民党军第1军团和第2路进击军之间10公里间隙地区秘密疾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毛泽东率领红军浴血奋战,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打败了国民党军三十万的军事“围剿”,蒋介石哀叹“十个国民党兵打不赢一个红军”。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从第一次反“围剿”战役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提出,到第二次反“围剿”战役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周密部署,再到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有效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领导指挥艺术及与众不同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大智大勇,实行中间突破,迎敌而进:“命令初颁,全军震撼”。国民党30万“敌军围困万千重”。国民党军第1军团和第2路进击军之间10公里间隙地区,两军宿营山顶篝火相见。3万红军夜暗过境,途中那怕出现一处“鸡鸣狗叫”,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毛泽东“诱敌深入”的胆略,源自对“庐陵儿女”的充分信任。一声令下,苏区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地方武装、赤卫军、少先队全民动员,做到了大军过境沿途“鸡不啼、狗不吠”。
笫二次反"围剿"20国民党军兵临富田,搜寻不到红军踪迹。“3万余红军蔵兵东固”,在敌军眼皮底下隐蔽待机23天。毛泽东的运兵胆略,源自“庐陵儿女”对红军的无限忠诚。
中国内战“围剿”和反“围剿”的主战场,在东固山,当国民党军笫一次调集10万、笫二次调集20万、笫三次调集30万军队,一而再、再而三地“围剿”中央苏区,对苏区人民斩尽杀绝,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人种。年12月,国民党围剿军前线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对东固人民实行连续三天“烧、抢、杀”的“三光”政策,使余人死于非命。“庐陵儿女”为中国革命承受了巨大的民族苦难。
“庐陵儿女”始终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把个人的一切与祖国的安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体力行扛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旗帜。中国10大将军县,有3个在江西,2个在吉安。年共授予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人(吉安17人)、少将人(吉安70人)。
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无尽的力量源泉。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学习战争,到战场上学,到“中国内战“围剿”和反“围剿”的主战场---“东固山”,实地体验中央红军反“围剿”战役的战争洗礼。
4、东固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孕育地
东固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形成的重要策源地。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红一方面军在苏区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的支援、配合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往返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疲惫敌军,避强击弱,速战速决,以少胜多,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获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红军的作战原则:在国民党“围剿”开始之前,积极作好反“围剿”的准备;在强敌“围剿”开始时,一般是先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造成反攻的条件,尔后转入战略反攻,打破国民党的“围剿”。在战略反攻时,慎重初战,实行歼灭敌的指导方针,作战形式以运动战为主,并与游击战相结合,在战役战斗上实行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国民党。在国民党“围剿”被打破转入守势时,红军转入进攻,依托根据地向外发展,并适时准备打破国民党新的“围剿”战役。这是在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作战原则。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反‘围剿’战役”胜利的主战场---“东固山”,是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好的课堂,亦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的重要历史圣地。“井冈山是革命摇篮,东固山是革命基石”,成为屹立在中共党史、军史上的巍巍雄峰。
三: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打开中国共产党壮丽的历史画卷,透过那风起云涌的峰火岁月,以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历史烟海中的井冈山出发,在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井冈山时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
任何精神的孕育与产生,都与周边的人文历史互为影响,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孕育庐陵文化的井冈山,跨越时空的汲取庐陵文化精髓,历史传承蕴含庐陵文化的生命基因。在孕育庐陵文化的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根植于庐陵文化土壤之中。庐陵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基础,井冈山精神赋予了庐陵文化丰富的时代内涵。
庐陵文化:“追求一流、坚守气节”的文化精髓,“放眼天下、崇文重教、传扬家风、团结拼搏、忠义报国”的行为特质。
吉安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传承庐陵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庐陵文化自信,要着力夯实做好二项工作:宣传与教育。
(一)宣传:让世界认识“庐陵文化”,让“井冈山精神”走向世界。
1.宣传“庐陵文化”:让世人知道,古代庐陵人做到了“魁”舞天下。一代代庐陵人,世代传承在“追求一流中坚守气节,在坚守气节中追求一流”。
2.宣传“井冈山精神”:让世界知道,井冈儿女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宏业,成为中国革命开国元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昨天己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二)教育:人是不能超越自身所处时代的,但可以发挥自身人生极致,登上
所处时代顶峰。古代庐陵人做到了:“魁”舞天下;大革命时代,井冈儿女做到了:开国元勋。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当代吉安人的时代定位,成为每一位吉安人的人生课题。
教育是做人之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教育,教育认知决定人生认知,认知深度决定人生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教育所产生的决定性力量,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引领世界轨迹的改变。教育是立国之本,国与国之间的根本竞争是教育。“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古代庐陵人能够达到的人生时代高度,当代吉安人在不断对自已教育提升中,亦能迏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把自已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指导工作时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坚定“庐陵文化”自信,弘扬“井冈山精神”,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全体“吉安人”的集体智慧,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她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性的大融汇、大统一,是中国革命史上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融汇、大统一,是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大融汇、大统一;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现代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井冈山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与精髓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是全党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井冈山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丰富深刻的底蕴和内涵,光辉卓绝的道德人格典范,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成为维系中国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未来的精神血脉,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吉安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年度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井冈山精神与庐陵文化的研究》课题,论述在孕育庐陵文化的土地上,创造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根植于庐陵文化土壤之中。庐陵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基础,井冈山精神赋予了庐陵文化丰富的时代内涵。
中华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井冈山精神根植于庐陵文化中。庐陵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根,井冈山精神是庐陵文化的魂,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END
作者:杨泳,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生。
联系方式:杨泳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