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族谱弘农郡“四知堂”开阳(庐陵)《杨氏族谱》编委会公元二00三年(癸未)年
凡例一、本谱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开阳县杨姓(庐陵)族谱,定名为《新千年、新世纪续修开阳(庐陵)杨姓族谱》。二、本谱记述范围主要以开阳县行政区划为限。迁出本区划的族人,只能记载大致简况。三、本谱记载时间,上限追溯到有历史记载的年代,下限至公元二oo二(壬午年十二月三十日。)四、立信祖人黔时间,民国县志稿有说唐代,有说五代,本谱从光绪谱、民国谱的相关记载,以明代洪武年间较为可靠。五、时间称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为准,其中附备注。六、古地名有变更的,除直写外,一律夹注今地名。各房现在驻地,凡能与《贵州省开阳县地名目录》对应的,一律改为法定地名。七、始祖遗传表即开阳(庐陵)杨姓世系表,老谱去掉了“立信祖“和“文祯祖”,以“立”字派为一代,似有不妥,改为以立信祖为第一代。年(丙寅)编印的未作改动,作为第一册,本次编印的作为第二册。八、附录(一)中关于老谱的“序”和“传记”,全部编人。因有的字迹模糊,或有错漏未被校出,经再三斟酌给予补正。个别旧繁体和异体字,则用人工书写补上。九、历史上旧的计量单位和价格,不便换算,予以保留,照实记载。十、表格排列,为便于排版,字体有大有小,不可能做到一律。
十一、记述文字,除引用古籍外,均使用语体文记述。
族训、家规自古以来,杨姓族人为了维护和保持自己家族的家风,体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风范,制定了一整套的族规家法。在杨姓历史上,不少名人都写过家训,并被收录在家谱之中。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年就为重修杨氏族谱作序,并定下家训。明代汉寿花园杨氏慎修公杨昌敬,一生务农,也为家训定一个总纲。民国36年()重修、年续修的《开阳杨氏族谱》,也制订了“四毋“(毋讼、毋争、毋凶、毋横)“四要”(要孝悌、要和睦、要勇敢、要诚实)“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族例,要求本族“人人克行,在乡为善人,在国为圣贤”。
正身修已的族训家规,是治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约束族人的成文法典,不仅带有杨姓族人的文化特色,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千年、新世纪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历史启迪现实,走向未来。遵循《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参照《开阳县文明市民守则》和兄弟族谱,重新拟定适应时代要求和需要的族训家规,望全族老幼从一言一行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形成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
谱序木有根,水有源,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也。谱记姓之渊源,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
中华民族系炎黄的子孙,炎是炎帝,号神农氏,黄是黄帝,号轩辕氏。(轩辕黄帝之陵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是炎黄子孙寻根怀祖的圣地)。据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葳、任、苟、僖、姑、儇、衣。十二姓中姬姓列为首姓,从黄帝至周朝的姬昌(文王),姬发(武王)叔虞均系姓姬,叔虞被弟成王遂封于唐故名唐叔虞,叔虞生子燮、杼,周康王六年,公元前年已卯封杼于杨侯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任侯,以邑为氏,从此由姬姓改为杨(扬)姓。
三千多年来杨姓子孙遍布九州,延伸海外,支派众多,从始祖至今,历传百代,繁衍迁徒,悲欢聚散,记录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我杨氏虽然过去各朝各地都有家谱。可是都不完整,世系中断、支派混乱、辈份不清、长幼难别的现象长期未得到解决。关享修好、用好族谱,宋宁宗、明太祖、清圣祖皇帝及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均有论述。
现今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国修史志,族修其谱,都是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着本族子孙敬祖联宗、团结一心,忠诚为国,正直为人兴旺发达,使之成为安份守纪的公民。央央大姓、蔚然望族,弘农杨氏从肇姓至今,已历余载.。始祖杼公被周
朝天子(康王)封他姓杨,为一方诸侯,自此开辟了清廉自守,礼仪传家之家风,于封地生息繁衍。由于历史的变迁,生存的需要,至今我弘农杨氏已遍布全国,点缀世界,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第六大姓,人口多达多万(据国家统计局年统计资料)。族谱,又称家谱、宗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帝王诸侯世系、事迹演变来的。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徒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繁衍、荣衰、升沉以及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族谱作为华夏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成为一门学问。早在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就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今年又成立了“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开始编辑《谱牒学研究会会刊》。上海继率先编辑出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之后,又发起编纂第一部包含全球人家谱资料的《中国家谱总目录》,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其所有条目,将制成数据并上网,使这一珍贵的中华文献资料宝库,能够十分便捷地不分空间、时间为所有的人使用。
中国家谱,导源于上古,延续于当代。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的记载,《史记》、别录》、《汉书艺文志》、《七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纪籍志》、《案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古代书籍,都有关于谱牒的记载、类目等等。纵观各个朝代的变迁,唐以前修谱基本为官府所垄断,直至宋代才发展到私家修谱,明清更为盛行。全国无论乡,从官府到百姓,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从不间断,谱牒起着“尊祖、敬宗、收族”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司马迁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史学名著一《史记》,在((史记自序》中,他指出,“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在《三代世表》中,他说得更明确:“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谱可著,……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司马迁写《史记》主要根据“谱牒旧闻”,才把我国的历史追溯到当时所能够追溯到的大约三千年前,由此可见,谱牒的功能和生命力。
近几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动荡,家谱不断遭受劫难,多少谱牒被付之一炬,也有不少被虫蛀鼠咬,毁损殆尽有人估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2万种家谱被人为地毁掉。我国历史上确有不少好的谱牒,对瞻仰先贤,启迪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粘合剂。今天,华夏子孙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万。参天之树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他们中尽管有人已改变国籍,但对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却没有改变。他们有强列的思想愿望,每年都有大批的华人,不远万里,不辞辛苦,远涉重洋,回国祭祖谒宗,托庇于列祖列宗福荫之下。这种血浓于水,生生不息的寻根追祖情绪,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影响有关。实际上家谱已成为华夏子孙相互联系的一条民族的世系的纽带,各方人士寻根谒祖的最重要的凭证。
社会在进步,事物在变化,谱牒也不例外,也在变革。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改善,开阳县(庐陵)杨姓族人,迫切要求按照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修纂一部适应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新族谱。对民国三十六年()重修、一九八七年续修的族谱,大家仍觉得不太全面系统。年春,广大族人又要求续修并进行精印。于是,族首又会同几位热心的老辈,印制了“世系调查表”分发到户。并成立了“续修杨姓(庐陵)族谱编委会”。
这次续修开阳杨姓(庐陵)族谱,已是第四次了。编委会研究一致认为,此次修谱必须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光绪和民国老谱等为基础,参考《寻根认祖一杨》、《千家姓查源》、《姓氏堂源联》和毕节《杨氏族谱》、《开阳县志》、《开阳县地名目录》、《开阳县志稿(民国)》、《金筑丛书》和《明史纪事本末》、《明史通俗演义》以及本族搜集的文字、照片、口碑和其它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撷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扬弃封建文化之糟粕,强化家谱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尽可能做到一目了然地正确反应本家族在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使杨姓(庐陵)子孙能够从中获取效益,寻求借鉴,发挥尊祖、敬宗、收族、存史、教化的作用,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为启迪后裔,服务桑梓,为在新千年,新世纪再创辉煌作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几千年来,弘农杨氏族人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十五世祖杨震公的清正廉洁,严辞拒贿即“四知”被传为千古佳话;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为世人所敬仰;南京的杨氏,不畏强权,慑于反抗,领导农民起义,严重动了南京的腐朽统治;著名诗人杨万里好学不厌,笔耕不缀;当代著名爱国将领杨虎诚,为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冒死”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被永远载人史册,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供后人学习、继承。
开阳县始祖立信公,天资聪慧、志向高远、骁勇善战,怀安邦定国之志,抱武略文韬之具,莅任于楚省之提督。于洪武十四年(年)受钦差开辟黔省。明朝皇帝念其有功,特封为威远将军,后“恐苗民复叛、留守兹土,招民扶苗”遂发展成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
“参天之树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开阳杨氏(庐陵)族人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秉承了中华民族之追根塑源的优良传统,曾先后多次修谱,只是古谱早已遗失,现存最早一部是光绪九年所修,该谱详细记载了立信祖来黔的原因、过程,以及其与文桢、文佑、文祥祖参与平定贵州的功绩,杨氏所辖范围;族训、家规、世系字辈,子孙世系表。以及民国36年谱和一九八六年谱,续修子孙世系表。
自一九九七年杨芳忠任总族长以来,为振兴本族,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不负族众所望,集合族中有识之士,研读古谱,认为古谱受封建文化影响较深,不合时宜,经商议,决定续修谱牒。
弘农郡的来历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年置,辖境约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至今的陕西华阴市与山西的永济市和河南的灵宝市、三门峡连线靠近。始於是弘农郡今人瞩目的地区,因为弘农杨氏,就在这一带发展状大,不断向四方辐射,以致成为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天下杨姓氏,弘农郡四姓,天下姓望氏族谱,该杨氏族谱列为弘农郡七姓,杨姓亦居首位,成为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后,笔者见过的数十种杨姓家谱中,多数都把撰谱人的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
尽管有的连弘农曾讳作恒农,宏农郡都不知道,作为痕迹随处可见,但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见不一班。杨姓亦居首位,弘农杨氏是怎样发展起来并成弘农首姓的,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日杨石,党于祁盈得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逐居华阴。于是,弘农杨氏的祖先是怎样由山西洪洞向西南方迁徒,并在华阴定居的。
从杨食我被诛到秦末,定居华阴的杨氏到了楚汉战争时期,出现了令弘农杨氏初步崛起的重要人物杨喜。汉王二年,公元前年,杨喜为郎中骑,在社县(今陕西西安)东南起兵响应汉王刘邦为韩信部属,汉高祖二年公元年,杨喜为灌婴部将,于是刘邦分封杨喜为泉侯。杨喜正是弘农华阴杨氏成员。在东汉弘农华阴杨氏作为弘农首姓。
天下各族的地位已完全确立,在西汉元鼎以后,首属弘农郡管辖,故有的史书或杨氏家谱中常联用为,弘农华阴人,并把杨姓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中国杨姓起源
杨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口众多。它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位,至明代上升为全国十大姓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年调查统计,杨姓在当代排名第六,不包括海外侨胞,在全国总人口中约有万。据史籍记载,杨姓之根源在桥山之巅,姬水之畔,始祖是中华民族所共认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第十七世孙,杨氏族人自周初“三封杨邑(国),得姓受氏”,至已有年左右。从这年发展进展历史来看,既有秦汉四世三公的丰功伟绩,六朝勋贵的华丽丰采,又有大隋王朝一统宇内的辉宏气势,两宋之际捍边御敌的飒爽英姿。而杨氏族人清白自守,礼仪传家的高风亮节,开拓进取,勇于创业的文化特色,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
杨氏得姓,来源于周分封诸侯,武王逝世,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封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叔虞于原属祁姓的唐(今陕西翼城西)。《史记?晋世家》记载,“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硅与叔虞,日,与此封诺。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日,吾与之戏耳”!史佚日:“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并分给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其后,长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是为晋国始祖,叔虞次子名杼,周康王六年(公元前)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赐杨侯,以邑为氏,这就是我杨姓肇姓之始。杨杼是轩辕黄帝二十八世孙,弘农杨氏第一代始祖。依据现有史籍《中华姓氏通史.杨》记载及族谱资料,将轩辕黄帝到杨氏得姓受氏之始的“公谱世系,,排列如下:一世祖黄帝,二世祖玄嚣,三世祖娇极,四世祖帝喾高辛氏,五世祖后稷,六世祖檠玺,七世祖叔望,八世祖不窟,九世祖鞠:不窟子,十世祖公刘:鞠子,十一世祖庆节:公刘子,十二世祖皇朴:庆节子,十三世祖弗差:皇朴子,十四世祖毁喻:弗差子,十五世祖公非:毁喻子,十六世祖辟方:公非子,十七世祖高圉:辟方子,十八世祖侯侔:高圉子,十九世祖亚圉:侯侔子,二十世祖云都:亚圉子,二十一世祖太公:云都子,二十二世祖组绀:太公子,二十三世祖诸整:组绀子,二十四世祖公叔祖:诸整子,二十五世祖古公宜父:公叔祖子,二十六世祖季历:古公三子,二十七世祖文王昌:季历子,二十八世祖武王发:文王太子,二十九世祖唐叔虞:周武王子,三十世祖晋侯燮:叔虞长子,周康王封燮继虞于唐,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杨杼,又名姬杼,唐叔虞次子,是杨氏的第一世祖。叔虞是周武王的次子;周朝建立后,被封于古唐国。其次子:姬杼(杨杼)为杨氏一世祖。尚父杨涧再封杨侯及其世系。
据《卯田谱、旧序》载:“粤稽我杨氏鼻祖、系出姬姓叔虞之裔也。自周康王六年戊辰岁,肇封叔虞之子讳杼为杨侯夫,即以杨为氏焉。传至六世康公被乱所害。宣王年甲戌,聘箕子六世孙讳绍甲,以祀其先,不数年,报国阵亡。王不忍绝其祀,不得已命五子讳涧封杨侯,以承其祧。这就是史书中所记的“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在今湖北省襄阳一带)号称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姬杨(杨杼公)为杨氏第一世祖。一世祖杨杼公,二世祖杨伯沃,三世祖杨庚,四世祖杨文,五世祖杨昭成,六世祖杨康,七世祖杨绍甲,八世祖杨涧,有五子:寅、具、见、其、舆。九世祖杨其,十世祖杨丁宏,十一世祖杨岑,十二世祖杨懿宣,十三世祖杨来,十四世祖杨惠,十五世祖杨泰聘,一名泰晰,十六世祖杨平芙,十七世祖杨载,十八世祖杨盛石,十九世祖杨欢,二十世祖杨季洪,二十一世祖杨东莲,二十二世祖杨定悼,二十三世祖杨伯侨,三封杨侯,二十四世祖杨逊,二十五世祖杨章,在杨氏家谱中有以伯侨始祖。二十六世祖杨款生四子:显、硕、顾、顺。二十七世祖杨硕、杨款之子,二十八世祖杨喜,二十九世祖杨敷,三十世祖杨胤,三十一世祖杨敞,三十二世祖杨忠,三十三世祖杨谭,三十四世祖杨宝,三十五世祖杨震、人称“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廉洁奉公传为千古佳话。
关西夫子杨伯起(杨震字伯起),杨震居家讲学二十余年,后客居湖城(今灵宝豫灵镇),建造书堂,取名“校书堂”。在那里校书授徒,州郡虽然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后来大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明,便推举他为秀才,任襄城令,杨震时年五十岁。后任东莱郡(治所在山东掖县)太守。
三十六世祖奉公、三十七世祖敷公、三十八世祖纂公、三十九祖世品公、四十世祖安国公、四十一世祖袭公、四十二世祖隆公、四十三世祖结公、四十四世祖继公、四十五世祖晖公、四十六世祖恩公、四十七世祖钧公、四十八世祖俭公、四十九世祖文异公、五十世祖安荣公、五十一世祖德立公、五十二世祖俊哲公、五十三世祖居朝公、五十四世祖燕荣公、五十五世祖宁公、五十六世祖虞卿公、五十七世祖堪公、五十八世祖承休公、五十九世祖岩公、六十世祖郁公、六十一世祖蝉公、六十二世祖文友公、六十三世祖辂公、六十四世祖云嶙公、六十五世祖宏嗣公、六十六世祖延安公、六十七世祖克明公、六十八世祖允素公、六十九世祖铨公、七十世祖千四公、七十一世祖燕宾公、七十二世祖辉贞公、七十三世祖启千公、七十四世祖宫公、七十五世祖辉公、七十六世祖霖公、七十七世祖贵公、七十八世祖勋公、七十九世祖靖公、八十世祖崇义公、绍基公、八十一世祖敏公、应奎公、八十二世祖敬公、立信公(立信祖系人黔始祖、葬于贵州省开阳县马场镇谷阳江山村,该墓于公元二oo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三世祖文祯(开阳县乖西司正长官廉理军马粮饷事,葬于开阳县马场镇谷阳关口小江山,该墓于公元二oo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佑、文祥。
杨氏作为姬姓分支,自春秋时期肇基杨邑,植根三晋,一直是幅员有限,国势微弱的附庸小国。因而在诸侯兼并,割据称雄的大动荡中,迭遭变故,失爵灭国,尤其是晋国的六卿之变,更使杨氏族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然而正是这种早期的历史浩劫,磨砺了杨氏族人坚韧不拨、开拓进取的情操品格,也为杨氏族人的生存发展、繁衍、播迁积累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北朝末华阴人,北周外戚杨坚于年灭北周,年灭南胨,统一全国,国号隋,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历3帝,在农民起义冲击下,于年为唐所灭;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扬州,历4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幺,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20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山东)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杨姓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生。第三十五世祖杨震,少好学,博览群经,因世居弘农华阴,当时称为“关西夫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傅等职,一生以清廉著称。一次,在杨震赴东莱上任的途中,昌邑县令王密,原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推荐的孝廉,便于深夜怀揣10斤黄金去送给他,以表谢意。杨震坚持不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却说:“深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杨震很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地谢罪走了。此事传为千古佳话,受到人们敬仰。此后,杨氏家族便以“四知堂”为堂号,“四知可畏,三喜同时”为堂联,勉励子孙。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三国时,魏有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骁勇善战的东平将军,氐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衔之,隋有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唐代任宰相共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此外,还有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以及得到唐玄宗宠爱被封为贵纪的山西永济人杨太真(小字玉环)。五代时有书
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者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又名杨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在主帅潘仁美和监军王优的错误指挥下,孤军作战被陷于陈家谷,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更具传奇色彩。
此外,北宋还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家杨枢,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梓、杨显之、杨讷。明代,杨荣、杨士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三杨”;杨继盛劾权相严嵩10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罪,均被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明,针炙学家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领袖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书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耒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现代有年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早年曾主张君主立宪,后来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最后思想转变,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奔走营救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怖下坚持党的工作的杨度;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教育思想家杨贤江,进步学者杨杏佛;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德志、杨秀山、杨国志、杨梅生等以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定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
拓植宝岛,蔚然大族。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杨姓为台湾目前第lO大姓。其开基始祖有三种说法:一是福建漳州龙溪人杨巷摘,明永乐十八年()携冢小渡海到台湾垦荒的;二是生于明万历十八年()的杨明州,在出海时“忽遇飓风,飘于外洋”,在海上经历了极为艰难的28天,最后在琉球岛上岸并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三是闽人杨文科,于南明永历十五年()率族人随同郑成功渡海到台垦殖,至今已三百余年。其后陆续前来者甚众,在此生息繁衍下去。
侨居海外的杨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在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桥牌皇后杨小燕;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布什总统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杨祖佑;布什的全国图书馆及资料委员会委员杨彼德;“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生物学家杨祥;被选为美国“国会学者”的华裔高中生杨广等。明永乐年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天的马来西亚巴沙州,并长期在此逗留,与当地的鲁顺族酋长的公主相爱并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旅游胜地。福建漳州长泰人杨源抄(-),年只身去到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创建了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中国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世代相传。除此之外,缅甸仰光、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分布着大量的杨氏后裔。
总之,杨姓自先秦时期得姓以来,有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正是有了这种发展演变,才使杨姓人从当初祖居地走出来,并不断地开拓进取,顽强地生息繁衍,终于使其姓族有了今天的地位。
开阳(庐陵)杨氏源流
秦、晋、冀、豫是杨氏最早生存、繁衍的发祥之地,也是隋唐以前杨氏族人最为集中的活动地区。因而有“源于三晋,望出弘农”的称誉。按照历史发展的常规,杨姓自得姓以后,由于生存的需要,为寻找更为合适的生活环境而不断迁徒,向原来居住地的四周发展。尽管中华民族一向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但是,也认为迁徒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向大自然寻找生存空间的生存方式。促使杨姓人迁徒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积极因素和被动因素。其中比较积极的因素有:子孙在各地从政做官,按要求向特定的地方迁移,并在那里永久地居住下来;读书人四处求学和商人异地贸易,也存在定居他乡的可能条件。比较被动的因素有:因政治上的原因,宗族受连累,被发配远方,或者举族逃避政治灾难;也有与人结仇后逃避迫害,不得已全族迁徒。秦汉之际,两汉之际,汉魏之际,两晋之际,南北朝、唐宋之际,两宋之际,元末、明末,特别是在民族矛盾激化,汉族政权被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所取代时,移民的浪潮更加汹涌澎湃,几乎波及到举国上下所有地区。在上述大的历史背景下,杨姓人出于主动或被动、内因或外因、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便有了难以数计的迁移运动。
江西杨姓绝大多数是在宋明时期迁徒去的,尤其以“宋室南渡”之后最为兴盛。据《江西通志稿?江西姓氏考略》记载,民国年间的江西有67个县,只有4个县没有姓杨的。弘农杨氏世系第六十三世祖杨辂,字殷驾,号朴斋,后唐时人,曾中进士,先仕南唐李氏,为虞部侍郎,后归宋,任吉州刺史(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县,治所在庐陵——今吉安市)。辂公爱庐陵山水之美,与其诸子遂居家庐陵,是为庐陵杨氏始祖。
开阳县杨姓始迁祖杨立信,系杨辂之后,世系现不可考,其祖父绍基,祖母刘氏,父应奎,母刘氏,皆葬于庐陵县十三都(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大水塘小山堡。立信公怀安邦定国之志,抱武略文韬之具,莅任于楚省之提督,朱明洪武二年()随御驾征温泥河,兵溃,一人背负着朱元璋安全过河;旋复领兵开辟湖广、香炉、小墩,战斗三年半,人不脱甲,马不离鞍,被敕封为开路大将军。洪武十四年(),与中山侯沐国公统兵征进黑羊箐(今贵阳市),开辟黔省。朝庭矜其平寇有功。封为威远将军,恐苗民复叛,留守兹土,招民扶苗于是始。
立信公有三子,长子文祯、次子文佑、幼子文祥。明永乐元年()六月戊午(十二)“设水东并乖西蛮夷二长官司,俱隶贵州都司”(《明实录》)。永乐二年()九月二十日,正式开设乖西蛮夷长官司衙门,令杨文祯为正长官,文佑副之。其后世代承袭,祯传文佑,佑传遵,遵传呙及鼐,鼐传晖、晖传世爵,爵传钚,钚传光绶,绶传国恩,恩传瑜,瑜传兆麟,麟传锡祚,祚传淞,淞传灿荣,荣传培基,基传永观,观传永清,清传沛恩,恩传荣芳,至此,杨氏土司历20世,因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而宣告结束(《开阳县志稿(民国)》、《光绪杨氏谱》)。
始迁祖立信公死后葬于马场镇谷阳大江山,妣刘氏葬于永温乡鱼井河,长子文祯公生有七子,死后葬于谷阳关口小江山金粟庵山上,现已传26代。次子文佑公生一子,死后葬于马场镇中火炉黑神庙,后代移居岜羊罗斛即今贵州罗甸县。幼子文祥,死后葬于马场镇瓮枕村,传至第三代,因兵变尽殉难于刘景寨硐内。
据此次修谱普查登记,现在立信公后代子孙已多达多人,主要分布在开阳县冯三、花梨、双流、金中、永温、马场等乡镇,少数迁居到城关、哨上和毛云乡个别村组以及息峰县下阳朗、遵义市尚稽镇和贵阳市及全国各地。
史籍有关开阳(庐陵)杨氏的记载
《中华姓氏谱》:……乖西长官司(在开阳境内)长官(杨暹)。我们还可从贡生和参加进士科目考试的情况,来看杨姓在贵州东部的分布状态,据明朝嘉靖年问所修《贵州通志》卷7《岁贡》,明代镇远贡生,有20余人为杨姓,占全府贡生的绝大多数,石阡府贡生也有20余人为杨姓,也占全府贡生的绝大多数;铜仁府贡生近30人属杨姓,异姓贡生廖廖无几。杨姓如此集中,在其余各府所列名单中是见不到的。参加进士科目考试的杨姓考生近20人,几乎都出于贵州东部地区。这一地区杨姓分布的既广且众,由此可窥一斑。贵州西部的杨姓人口相对东部而言要少些,但亦不乏杨姓聚居点。黔西、毕节一线,有不少彝族居民姓杨。威宁苗族中有不少姓杨的。贵州北部遵义、桐梓等地,杨姓都是大姓。桐梓不少杨姓居民自称是播州杨氏的后裔,贵州省会贵阳杨姓也是大姓。贵阳所属开阳县北部,有杨姓土著居民户左右,是杨姓的重要聚居地之一。笔者信手翻开案边的((年贵阳电话号簿》,大约看了看私人住宅电话部的页码,杨姓与李、王、刘、陈、张赫然为六大姓。其中叫杨军的有11人,叫杨杰的有10人,这种取名的雷同现象,也折射了杨姓大姓背景。
《贵阳府志》:“唐时,杨立信从征黑羊箐授官。黑羊箐,今呼黑羊井”。唐末宋初之时,罗宋二氏互争,宋氏呼矩州为黑羊箐也。……’’明朝在贵州史上是划时代的重要时间。明初,贵州仍为田、杨、安、宋四大土司分据。《明实录》:永乐元年()六月戊午(十二),设水东并乖西蛮夷二长官司,俱隶贵州都司。
《开阳县志》:明崇祯四年()以水东宋氏亲辖陈湖十二马头地置开州,并将州境分为十二里二司……其东北面为乖西正司,有地八排(后划为十排)。
乖西正司(亦称杨司):在州城东及东北,辖地八排,依洛旺河分为江内四排,江外四排。江内四排:附近排、坤中排、撒卡排、毛坪排;江外四排:水口排、十字排、水子排、泥池排。共辖38寨:狗场坝、高田坎、马江山、谷定沟、毛栗铺、练岔寨、刘景寨、沙田寨、水流岩、岩脚寨、卢沙坪、龙安寨、陇阴寨、茅草寨、太阳寨、甘平寨、高望寨、井平寨、黄家寨、魏家寨、种乍寨、十字寨、猴尔寨、蛇场寨、白果寨、水子寨、白岩寨、近江寨、休坪寨、羊耳寨、青岗寨、金塘寨、金湾寨、夹山寨、虫衣寨、宅吉寨、洗马塘、王卡寨。
《开阳县志稿(民国)》第十四节土司开阳土司有三:一日水东宋氏,二日乖西正司杨氏,三日乖西副司刘氏。宋氏自汉唐迄明末,世据兹土,为水东诸宋所宗。而旧志不载,兹之所辑以志稿限期迫促,即有关如贵定诸志,皆不及搜求寓目,闻宋谱道光本,都八万余言,皇皇矩制,当有可观,后有作者,幸其详之。二、杨氏乖西蛮夷长官司正长官,其先日杨立信,庐陵人(今江西省庐陵县,注:现为吉安市),五代时,从征黑羊箐有功,授职土,称安抚司,历赵宋,世守其土,役属蛮州。宋及元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蛮夷长官。明太祖洪武四年(),杨文真内附,五年()授文真为乖西蛮夷长官。永乐九年()八月,文真卒,十五年()子暹袭;正统六年()八月,暹卒,子珞袭:天顺八年()十二月,珞卒,子胃袭;宏治九年()七月,爵卒,子晖袭;正德十年()十月,晖卒,子像袭;嘉靖三十一年()九月,像卒,子世爵袭;万历五年()闰八月,世爵卒,子钚袭;万历二十八年(0)十月,钚卒,子光寿袭;崇祯十二年()八月,光寿卒,子国恩袭,寻卒、子瑜应袭。会明季之乱,不果袭。顺治十五年(),清兵人黔,瑜投诚,仍授长官。康熙六年()颁给印信,后为吴三桂所夺。十九年(),三桂平(时三桂已死,为其孙世瑶也),瑜复投诚,复其职。康熙二十一年(),瑜卒、子兆麟应袭。二十二年(),巡抚杨某为之请,仍命管理长官司事。三十九年(),署开州事钱某,诬以科派革职,家丁罗朝贵冒死叩阍,直其冤,奉旨发还。康熙四十五年(),以兆麟子锡祚老,乾隆二十八(),子淞袭;淞疾,嘉庆十一年(),子灿荣袭;道光三年(),灿荣卒,子培蒸袭;十九年()三月,培蒸卒。咸丰间袭者日杨永宽,见石家卡碑序后。又乾隆五十年(),花梨新场碑所载长官日杨绅,不审即淞之别名否?永宽杨氏谱作永观。同治癸亥()九月,何得胜蹂躏开州,阎家避乱,死亡未知。同治十年()十月,乱平,永观弟永清由川逃归,弟承兄职。永清卒,子沛恩袭;光绪末,沛恩卒,子荣芳袭,而族人争袭涉讼不休。民国初元司革。
据光绪六年()杨氏谱,文真传文祯。祯传文佑,佑传遵,遵传胃及鼐,鼐传晖,晖传世爵,爵传钚,钚传光绶,绶传国恩,恩传瑜,瑜传兆麟,麟传锡祚,祚传淞,淞传灿集,荣传培基,基传永观,观传永清,与旧志不合,而字形字音,颇多舛讹,无从考证,承袭年月亦不详,惟两说并存而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