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殷墟遗址晚商遗存为代表的殷墟文化,文化风格具有浓厚的多元特点,主要通过陶质类器物上表现出来。本文根据殷墟遗址的有关新发现,以陶鬲为例,讨论了殷墟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按考古分类标准将陶鬲分为三大类、38型,又按文化风格的差异重新分为17组。以殷墟文化陶器的类型和群组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殷墟商文化与商考古学文化其他类型、商考古学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等。
以殷墟遗址晚商遗存为代表的殷墟文化,是商代晚期的商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殷墟文化的主要物质形态,包括各类遗迹(房址、作坊、水井、窖穴、墓葬、陪葬坑和祭祀坑等)和遗物(甲骨、青铜和铅器、陶质类器、玉石器、骨角牙蚌器以及人和动物骨骼等),但其中最丰富、富于变化的是各类遗物,尤其是陶、铜质类容器,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文化特点。学界以殷墟文化的典型内涵为标尺,通过对殷墟文化多样性的探讨,在理清殷墟文化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殷墟类型商文化与商文化其他类型以及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关系,并探讨商朝晚期都城大邑商与其他地区的人或人群的联系,由此获知大邑商、商朝历史和文化的丰富信息。一个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因素往往具有多元特点,其中既有处于主导地位的因素,还往往有一些处于从属地位的因素。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或多样性特点,主要从陶质类器物上呈现出来,笔者曾做过讨论。近年来,在田野考古和室内资料整理中,新发现一些非典型殷墟文化风格的标本,其中基本是陶鬲。本文根据殷墟遗址的有关新发现,对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再作讨论。一、殷墟文化陶鬲的分类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包括殷墟文化在内的古代遗存中出土最多的遗物。陶质类器物的考古类型分类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基于生产原料及质地、陶色等要素分类(如普通陶器或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二是基于器物形态及使用功能的分类。考古分类的操作中,往往结合两个方面作综合分类。陶鬲是殷墟文化中数量最多的几类器物之一。基本为加砂陶,极少数为泥质陶,多为灰陶,有关殷墟遗址的考古报告、简报中多对其作了类型学分类研究。结合近十多年来的殷墟多个地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孝民屯等地点的考古发掘,可见殷墟陶鬲的形态多样,且富于变化,是进行考古学分类研究和进一步探讨其他问题的典型对象。近年来,我们在田野考古发掘和为编撰《殷墟出土陶器》而对以往考古资料的整理中,新发现一些殷墟文化的非典型文化因素的标本,由此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下文以笔者参与撰写的《安阳孝民屯》考古报告的分类为基础作系统介绍。殷墟文化陶鬲按形体分大、中、小三类,大的体高、口大,夹砂陶,陶胎明显厚;体表常饰绳纹,有的还有附加堆纹以加固器体;口径多超过30厘米。中型为中体,多为夹砂陶,极少数为未经淘洗的黄土烧制的泥质陶;体表常饰绳纹,口径在20-26厘米之间;形态多样。小型的体小,为泥质陶,体表素面或磨光。(1)大型鬲分三型。A型方体或扁体,盘口,口内微凹,卷沿。裆较低或低裆,实足较低或无实足。如孝民屯H:20(图一:5)。B型体近A型,腹部有附加堆纹。C型宽折沿,束颈较高,柱状足。如孝民屯H:47(图五:10)。(2)中型鬲分34型。A型常见。侈口或盘口,折沿或卷沿,翻缘方唇,袋腹较鼓或微鼓,分裆。腹部饰绳纹,足跟部素面。分三亚型:Aa型:最常见。口径多在20厘米左右。盘口,口内微凹。卷沿或折沿。如大司空H:38(图一:4)。Ab型:侈口,折沿或卷沿,沿较直,方唇或唇近方。其他特征同Aa型。如大司空H:63(图一:8)。Ac型:侈口,折沿或沿近折,沿面微凹,沿以下器壁普遍较厚,陶色多为褐色。其他特征同Aa型。如孝民屯H:2(图二:1)。B型夹砂陶。体饰附加堆纹,即圜络纹鬲,其他特征近A型鬲。如武官北地M1:23(图一:1)。C型折沿,颈以下到上腹间有宽素面带。其他特征近A型鬲。如小屯H:38(图二:2)。D型折沿很短、近平,沿面两道弦纹。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孝民屯H:(图五:1)。E型卷沿或折沿,沿很短、斜立,翻缘宽方唇。如苗圃北地H25:42(图二:3)、安钢大道H26:1。F型束颈,折肩。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苗圃北地T④A:51(图一:2)。G型体较小,口径16厘米左右。包括两种,一种为夹砂陶,除形体较小外,其他特征几乎同Aa型鬲;一种用生黄土制作,形态近于Aa型鬲,只是始终有矮足。如孝民屯T1③:(图一:7)。H型多为泥质陶,少数为夹砂陶,大多为红或红褐色。多敞口,高卷领,束颈。体普遍较小,口径15厘米左右,少数口径略大。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大司空M:3(图三:2)。I型多为生黄土制作,少数为夹砂陶,大多为红或红褐色。多为盘口,短卷领,束颈,矮足。体普遍较小,口径15厘米左右,少数口径略大。袋腹多饰细绳纹。其他特征近A型鬲。如小屯西地M:1(图一:3)J型侈口,卷沿,沿极短。其他特征近A型鬲。K型体瘦高,口沿以下近筒形,侈口,折沿或沿近折、斜立,弧裆较宽,裆上微瘪。足粗大,足、腹局限较清晰。如孝民屯F26-2:12(图四:1)。L型卷领,裆较高,乳状袋足,袋腹最宽处偏下,无实足。口缘部或有花边。如孝民屯M:3(图六:2)。M型卷领,高裆,乳状袋足,袋腹最宽处近中腹,无实足。领外或有花边堆纹。如孝民屯G14:2(图四:7)。N型高体,侈口,短折沿,袋腹深,实足很矮。如孝民屯F-1:2(图四:5)。O型高体,侈口,卷沿,袋腹深,裆较低,柱足较高。如孝民屯H36:1(图五:4)。P型体近方,侈口,折沿,袋腹较深,低裆,无实足或几无实足。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后岗H10:29(图三:3)。Q型体较小,侈口,短折沿近平,袋腹较鼓,裆较低,实足较矮。袋腹、足都饰绳纹。如孝民屯H:15(图五:3)R型体较小,侈口,沿近折,袋腹较直,裆较低,几无实足。袋腹、足都饰绳纹。如孝民屯T⑤:4(图五:7)。S型高卷领,折肩。领上多道弦纹。如小屯南地H32:1(图六:3)、孝民屯T?:27(图四:7)。T型敛口,无沿。其他特征近Aa型鬲。U型折沿或沿近折,裆上微瘪,弧裆,通体饰绳纹。如孝民屯H12:76(图四:6)、T⑤:14(图五:9)、刘家庄北地H:6。V型侈口,卷沿较长,体饰横绳纹,其他特征同Aa型。如孝民屯H:4(图五:5)、AWM3:2(图六:4)。W型直口,口外略下带鋬。素面。如孝民屯F:3(图四:1)。X型短领,袋足,裆较高。领部带鋬,体饰较整齐的绳纹。如孝民屯T⑤:25(图四:3)Y型仿铜鬲。如大司空(豫北纱厂)H16:31(图六:1)。Z型褐陶,体素面。如小屯H8:9(图四:2)、铁路林场H:1、体育馆H88:1。AA型花边双耳袋足鬲,如小屯西地H54:10(图六:6)。AB型侈口,袋腹侧面直,无实足,腹、足饰绳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H:12(图三:3)。AC型领较高、直,袋腹中部折而成肩,裆较低,锥足较高。袋腹部饰较粗的绳纹,较浅。如大司空(豫北纱厂)T⑤B:1(图六:7),夹沙红褐陶;大司空(豫北纱厂)M1:1,泥质灰陶。AD型短领斜立,侈口,折沿平、极短,体侧腹壁直,裆较矮,锥足较高、较粗。体素面,袋腹、足的局部隐现中绳纹。如孝民屯东南地GM:4(图六:5)。AE型沿近折、斜立,锥足矮,体通饰绳纹。如小屯南地H37:7(图六:8)、小屯北地F10:32(图六:9)。AF型卷沿,上腹素面,柱足较粗。如大司空(豫北纱厂)M:3(图五:6)。AG型折沿,颈部较宽,内收。如苗圃北地M:1(图五:8)。AH型沿折沿,袋腹较深,锥足矮。通体饰绳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M:3(图五:2)。AI型折沿,束颈,柱足。颈下一周附加堆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H91④:1(图五:10)。(3)小型鬲丙类鬲泥质陶。小体,素面,体表或磨光。如苗圃北地M:1(图一:6)。以上介绍可见,殷墟遗址中殷墟文化的陶鬲类型是很多的,可分为三大类、38型,这些大体涵盖了殷墟遗址已发现陶鬲的各种形态。但殷墟文化陶鬲肯定不会限于这些已知的类型,需要今后在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中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