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调查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之功,犹如滴水穿石。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大对党中央关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系列战略部署的落实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随着保障法的实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将实现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

围绕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近年来,各地不断进行探索。本文为半月谈记者分赴全国多个省市的走访调查实录,以飨读者。

▲年3月16日,河北省永清县群众在县文化馆内练习书法李晓果摄

一、用文化点亮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基层百姓的生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5年多来,参与城市近百个,已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在江西、江苏、河南、云南、重庆等地,抓住群众需要,依托已有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项项群众文化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盘活资源,传统建筑变身“精神高地”

在江西,当地政府将一些农村闲置的老祠堂、老建筑进行改造,变成村民们的“精神高地”。

潭丘乡中洲村邹氏祠堂为明代建筑,被保护利用得很充分。在祠堂门口,可以看到“中洲村文化服务中心”“中洲村老年人协会”等11块牌子悬挂在外。

据潭丘乡副乡长闫飞介绍,这里原来是村民举办红白喜事和宗族议事的地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祠堂被赋予文化道德课堂、法治宣传讲堂、议事评理公堂等功用。

依赖新技术,“互联网+”助力精准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在一些地方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年3月26日,“文化上海云”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9个月来,平台活跃用户量达到近万,每月访问量达万人次。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年依托文化云平台采购场节目,吸引了近家社会机构报名参与比选,万人次参与投票,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点单”,使供需精准对接成为现实。

社会参与,合作共赢谱新篇

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国家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在江苏省南京市,24小时公共书房“二楼南书房”自年开设以来就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年年底,“二楼南书房”与江宁区图书馆合作,在江宁打造了一个藏书2万册的精品阅读空间。

激发群众积极性,自办文化如火如荼

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是解决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问题的主要抓手。

年以来,江西分两批推动了22个县(市、区)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试点工作,其中,新干县的文化志愿活动是一大亮点。“如今,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被点燃,县里13个乡镇全部组建了业余剧团,成员达多人。村级文艺队也如雨后春笋,西瓜节、农民音乐会等结合本地特色的文艺活动,让人眼前一亮。”新干县文广新局局长陈琳说。

持续发力,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

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

江西省寻乌县在村文化中心融合建设“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探索农民就业增收新途径。几年前,新干县农民陈春生开始养鸭,他一有空就“泡”在镇文化站里上网“充电”,了解养殖技巧和最新市场走势。如今,陈春生的鸭子贴上“生态鸭”的标签专门供给大酒店,每只鸭子能卖以前6倍的钱。

二、部分供给端仍存短板

尽管不少地方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改革探索,但一些地方同样面临诸多难题和问题,亟待从供给侧持续改革创新。

▲1月13日,南京汽车客运南站“书香角”孙参摄

精品不足,一些文化产品需加强价值观引导

目前基层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仍较短缺,一些群众文化活动仍停留在简单娱乐层面。

专家表示,应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使其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还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文艺创作,丰富创作手段,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核心竞争力。

依靠采购,部分走不了市场的文化产品“下乡”

更值得警惕的是,利益作祟导致一些难以走市场的和传播效果不佳的文化产品“下乡”。业内人士指出,仔细分析一些农家书屋的书籍,会发现不少都是当地出版企业的库存书。数字电影放映的影片中,一些也是无缘商业院线的小成本电影。专家表示,不是说小成本电影就一定不受欢迎,但下乡的电影中,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

配置错位,少数“送文化”可能带来浪费

尽管一些省份已经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需根据社会结构变化进行调整,避免形成资源配置错位和城乡差距的情况,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均等化赶不上社会结构变化”的情况。

专家表示,部分地区的需求主体青壮年已转移到城市,有的举家搬迁到城郊居住,甚至整个村都转移出去。一些农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区、城乡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不足,成为“真空地带”,在这些地区,资源配置需要重新定位。文化资源配置错位,少数“送文化”就可能带来浪费。

缺人缺钱,局部文化供给仍存掣肘

在一些地方,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由于人手不足、资金短缺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无法高效开展。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俞祖彬说,现在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有客观因素制约:一方面,基本上一个社区就只有一个文化专干;另一方面,现在基层的文化队伍管理也存在不足,一些文化活动和场所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年5月17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大高庄村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表演舞蹈

三、公共文化大餐从让群众“点菜”开始

专家表示,群众文化生活“奔小康”,需要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落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让群众“点菜”开始。

不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只是挂在墙上

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将实现从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于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不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只是挂在墙上,而是要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说,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落实,督促各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表示,“应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大水漫灌’‘计划配送’的供给方式,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特点和不同农民群体实际需求,实行精准、有效供给。”

雒树刚说,服务效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公共文化服务思路的转变,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办,只有让群众“点菜”,群众才能给公共文化服务“点赞”。

政府购买服务,扶持文化人才

文化的竞争其实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竞争,文化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和支撑。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竞争力。

专家建议,要发挥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纳入政绩考核,倒逼官员重视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文化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仍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体系,将文化发展指标纳入地方考核。

目前在一些地方已建立了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在江苏镇江市,当地全面强化工作督导与绩效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进一步规范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行为,确保各服务中心运行顺畅,文化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找准方向,明确改革着力点

针对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专家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杜绝低俗供给。既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又要防止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

二是减少低端供给。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

三是清理僵尸供给。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四是盘活僵化供给。可以通过梳理、分类对僵化供给进行盘活,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要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群众才是公共文化的根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或许漫长,而改革将如何围绕群众一步步展开,亦必将牵动着所有基层民众的心。

文章来源于:半月谈网,内容有删减。

中国华录

公共文化服务

-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北京白癜风那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xgxls/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