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东简介
李红东,新干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学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结业,为当代国画名家崔如琢先生入室弟子。早年师从章太炎弟子曾金佛先生,冰心老人为红东画馆题字。美术作品先后参加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新中国六十周年全军美展、建党九十五周年全国美展、建军九十周年全国美展、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翰墨神木全国中国画展、全国书法美术精品展等,并在拉萨和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报》、《中华英才》等报刊发表。崔如琢弟子李红东的艺术探求
文\张德春
在李红东的艺术成长道路上,他有幸得到了许多前辈大家的提携、关怀,拜师在著名收藏家、国画大师崔如琢先生的门下,更让李红东感恩在心。▲年11月22日,李红东拜师国画名家崔如琢
拜师崔如琢先生门下,对于李红东来说又是一个艺术人生的跨越。年11月22日,著名国画大师、收藏鉴赏家崔如琢先生收李红东为入室弟子,并举行了隆重拜师仪式。崔如琢先生,美籍华人,绘画师从李苦禅。曾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年定居美国,任纽约中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杜威大学客座艺术教授,获美国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崔如琢先生出道甚早,学养深厚,坚定地弘扬和发展中国书画艺术,收藏了丰富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年李红东与恩师崔如琢先生
李红东作为崔先生弟子,有幸拜读这些优秀精品,恭听先生讲解传授,耳濡目染,从心灵上体悟着中国艺术的精湛气息,受益良多。拜崔如琢为师,李红东感到自己回归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母体。他说,崔先生教导我深入到艺术传统中去,首先要临习元四家、石涛、八大等优秀传统,体会他们的用笔、意境和气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骨髓里的,我们要深入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的绘画精神。李红东的雪景山水得益于老师崔如琢先生,崔如琢的雪景系列相当丰富,在他的笔下有素雪江山、千里苍翠之景,有半夜一窗梨花雪,平明万树迎春风之意。他写飞雪飘舞,雪霁初融,画晴雪映日、醉雪飘摇、残雪迎春。雪中饱含了他的情感,隐喻着他种种的特殊体验。他的雪景既来自传统的绘画意蕴,又有明显的时代特性。李红东正是在老师崔如琢的言传身教中,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崔先生“大写神州”的笔墨精神。形成了李红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之后的颇为独到的哲学、艺术和价值洞见,深得崔先生的笔墨神韵,是以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豪情抒写胸中意气,每一片雪景都表现了画家的文人画情结与心灵的跳动。▲李红东国画《瑞雪山苍翠》
李红东所表现的雪景境界是空寂、宁静、清寒的境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青松翠柏,“岁寒三友”的梅竹松,是抒发寄托自身的高洁气节、超脱凡俗的品格。“一片冰心在玉壶”。描绘冰清玉洁,宁静明澈的雪的世界,旨在抒写自我的高洁情操、恬淡心灵,朴实平淡、宁静致远,在渺远清澄中品味禅意与哲思,在清幽空寂中体悟宇宙情怀。李红东的雪景中更多地隐喻着哲思禅意,追寻着对道的体认,也透露着他对大自然四季轮回的思考、面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和激动,展示他对于冰雪之美的浪漫激情。作品《雪溪丹枫》写南方瑞雪景象。由于南方气候温润,林木苍翠,水天萧瑟,当雪花飘落时,苍翠与雪白交相辉映的景观,不是春华,胜似春华。画中平远处的天际雪峰、中景溪水潺潺,和近景苍郁的林木构成舒散的冬日山野景象,表现季节转换时期呈现于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气象和心灵情感。传统的笔墨构成形式,所不同的是画家沧沧桑桑的笔墨格调,突显画家沉静、平淡、潇散的文人情怀。《瑞雪山苍翠》则不同,更显茂密和博大。
▲李红东国画《雪溪丹枫》
意在展示隆冬之将逝,大地正在苏醒回春,积雪逐渐消融,飞瀑流泉,山径通幽,可游可行,仿佛踏雪可至哪飘有炊烟的山村,那是温暖的人间烟火。万物春意萌动,写不尽山河春去冬来。《雪香幽谷》写幽谷里冬雪的恬淡,好像雪花飘香、岁月似乎静止,然而春寒料峭,春消息姗姗来迟,这是山野幽谷,更是心灵的幽谷。
▲李红东国画《岁寒三友立山河》
《醉雪》与前些作品意趣有所区别,画面霜叶正红,秋色未退,冬雪却飘然而至,秋冬之交的景致,传递着季节的交割,大自然的运化有序,也透露出画家有颗细腻而敏感的诗心。《岁寒三友立山河》画面表现高洁品格的松竹梅,同时出现在山河雪景之中,红梅点点给冬日的黑白世界平添了“中国红”的色彩和更多的喜悦。
雪景内涵无边的静寂,而又处处内蕴蓬勃的生机。笔意中也可以感受到充实的生命气息。李红东在雪景绘画创作中有意构建出诗一样的美丽境界,一幅幅作品正是他内心世界的诗情写照,浪漫与缤纷,更内涵了对天地、人生的思考。▲李红东指墨《千点荷声先报雨》
崔先生的指墨绘画及大气恢弘的荷花作品深深的影响着李红东的创作。崔如琢先生是当代公认的指墨画大家,也是以指墨画形式改造和改变中国画物理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首屈一指的艺术“探险家”。在崔先生的精心指点下,李红东潜心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学习,研习八大、石涛、潘天寿等艺术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在崔先生的身边亲身感悟老师的指墨世界,独出心裁,变化莫测,率性天真,或粗犷、或豪纵、或毓秀、或空灵,逸趣横生,别具一格,不流俗滞,李红东深得教益和滋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创作了许多指墨作品,尤其是指墨荷塘显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他的画如他的为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对书法、国画、西画、诗词音乐的多年刻苦专研和积累,厚积薄发,融入到他的创作中,欣赏他的墨荷,犹如从喧嚣的闹市,蓦然踏入宁静秀美的桃花源,沉醉于远离人间烟火的自然意趣之中。这正是历代文人诗意的栖居地。他的指墨画注重黑白灰的关系,银灰的调子给画面增添了高雅和贵气。李红东的指墨如他的性格一般洒脱不羁,以指为笔更天然,在他看来,指墨画不同于笔墨画的地方固然不少,但最核心的是十指连心、心心相印、心指合一、化外为内、化静为动、指点丹青更自如。毛笔得听手指的指挥、调度,是外在的物化工具,而手指则能纵横发挥、指动墨动、素纸牵心,是随时可以触动心弦的心手合一的创作手段。点线飘逸自然,雅淡疏朗,既有对自然物象的精确把握,又有生命激情的释放,给欣赏者带来天籁之音。▲李红东指墨《冷秋》
净心观照的禅意是李红东水墨画的又一重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他的墨荷不单是写荷,也是写人,写世间的万事万物。里面融入了画家对自然万物的观照和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禅意画”的简约和冲淡,选择最平淡、普通的自然生活景象,以最为简约的构图、最精炼的笔墨,结合最朴素的黑与白的变化,表达出一种超然和悠然自得的情态,画有尽而意无穷。他画的《千点荷声先报雨》荷叶高举,花茎昂然凌空。根部的小荷叶上,浓淡相衬,整幅画笔力雄劲,墨色清雅含蓄,令人联想到陆游《秋兴》中的“千点荷声先报雨,一林竹影剩分凉”和欧阳修《临江仙兴》“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诗句,李红东还善于运用手指的灵活性,使荷塘芦苇草与荷叶交相辉映,细嫩劲挺,荷叶象一把大伞,承载细雨的打击。他在用手指画荷叶和芦苇的茎,墨光灿然,浓淡虚实,筋络分明,富有韵味。▲李红东指墨《冷碧新秋水》
李红东追求“自然从容”、“道法自然”之境界,这个道既是艺术的法则,也是表现的对象。他笔下的指墨荷花淡雅空灵、气韵生动、寓意深长。最为难得的是,他将“和谐、和美的理念”蕴藏其间,变传统水墨画中道家消极的避世思想,为积极的入世理念,赋予了作品健康向上的时代亮色。他画的《暗香浮动》一派祥和喜庆,荷叶层叠,暗香浮动,光影明亮,画中莲花与莲蓬交织,荷叶茂盛,荷花盛开。使人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红东画从夏到秋不同生态的的荷花图,气韵生动,浑然天成。尤其对秋天的荷,情有独钟,秋荷与夏荷相比,更像步入中年的他,对生命有着新的认识和体验,表现生命的意义,荣与枯是生命的不同阶段,名与利的虚空,生与死的辩证,更加深刻地让人去思考人生。画到无心方为大道。李红东的创作乘兴落笔,随意赋形,率性洒脱,诗情、画意、理趣交融;把多年来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融入他的禅意荷塘,融入他的指墨艺术之中,其创作已然达到了物我皆忘,随意简淡的境界。▲李红东指墨《暗香浮动》
如今,崔如琢先生在百忙中经常指导李红东的练习和创作,赞扬他的灵气和感悟很好,并对他今后的发展寄以厚望。在先生的教导中,李红东感悟到,绘画是内心的写照,古今中外是面镜子。他说,从中找到自己是我要做的努力,追求自由是我最大的梦想。我要把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心画”与“意象”融入到创作实践中,创作中尽可能随时随地去贴近自然,只有不断地去研究摸索自然,增加对自然印象的积累,才能真正的做到“画为心声。”绘画作品赏析
▲李红东国画《潮起》
▲李红东国画《大美江山》
▲李红东国画《风起山河》
▲李红东国画《吉祥瑞雪》
▲李红东国画《山风如岚》
▲李红东国画《山高水长》
▲李红东国画《天下黄河》
▲李红东国画《高路云山》▲李红东国画《林泉烟雨》
▲李红东国画《秋日胜春潮》
▲李红东国画《山霁无岚》
▲李红东国画《三生万物》
▲李红东国画《山无色》
▲李红东国画《书窗暖阳》
▲李红东国画《天路》
▲李红东国画《依秋风》
▲李红东国画《梵高之美》
▲李红东油画《飞天英雄》
▲李红东油画《飞天壮歌》
▲李红东油画《角落里的阳光》
▲李红东油画《起舞》
▲李红东油画《神圣使命》
▲李红东油画《圆梦飞天》
▲李红东油画《百合》
▲李红东油画《盛开》
▲李红东油画《阳光灿烂的日子》
来源:名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