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赣西供电
如果说,钢铁是工业时代的脊梁,那么电力就是工业时代不可或缺的血液。它是一个城市流动的血脉,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见证城市所走过的曲折与沧桑、改革和变迁,也见证着城市的成长和荣耀。
在这背后,有一群“看不见”的人为城市“输血”,他们的面孔不被人所熟知,他们的付出也鲜有人看见。他们餐风饮雪守护了赣西供电区域共万人的一袭温暖,保障了新余、宜春、吉安三地,7个县(市、区)的正常运转。
他们在地下管网之中检修、在高空吊车之中作业、在高山丘陵之中巡线……
他们是翻山越岭,守护光明万家灯火的电力巡线工
他们是废寝忘食,24小时随时待命的配电抢修工
他们是热情周到,只为那句“你用电,我用心”的窗口营业员
……
48年来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国网赣西供电人
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地方
——国网赣西供电公司
你好!国网赣西!
一把镰刀、一辆板车
你见证了第一代供电人的奋斗芳华
赣西电网前身是新余电厂、萍乡电厂、赣中磷肥厂所属的供电部分,当时他们各自独立成小网,年5月,赣西供电局在江西宜春成立,年8月,迁至新余市。
成立之初,赣西电网担负着萍乡、宜春、万载、宜丰、铜鼓、分宜、新余、峡江、吉水、永丰等9个县和1个省辖市的供电任务,当时赣西电网还只是一张从新余—宜春—萍乡仅有千伏单回路丁字型小电网,拥有35千伏及以上主变电站仅18座,主变容量1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38条共.7公里。
今年78岁的刘文仁是新余渝水区珠珊沙洲上屋村人,是赣西公司的老员工,年,他从部队转业到赣西公司,担任赣西公司变电工区党支部副书记。“供电局管辖范围大,临时任务多,几乎全在外面跑,哪个变电站出现问题,就要赶去哪里。”时隔多年,刘文仁还清楚记得检修班同事龙荣超的故事:变电站大多建在边远山区,到外检修全靠脚力走,几个检修班的同事戴顶草帽,拉一辆板车,带一点干粮,走到几十公里外和樟树地界仅仅相隔一条河的黄土岗变电站。“一个人在前面拉,后面几个推着装有检修设备的板车,有时还需要带上几百公斤重的油泵,常常一走就是六七个小时。”
年3月,“发泡型太乳炸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荣获水电部科技大会奖。
赣西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的刘捷就曾经有过跟着父亲刘文仁一起到黄土岗巡查变电站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住在外面,那一带特别荒凉,晚上睡觉伴随着变电站嗡嗡作响的声音,还有一床经常跟着父亲外出‘服役’而变得硬邦邦的毛毯。”
线路架到哪里人就到哪里。光定期检查,外线班员工一个月得走穿几双鞋底,过河、爬坡,到山里面巡检架线,路上荆棘茅草丛生,腿上还会被割出血痕,为此,大家常常随身带一把镰刀。
年,参观丰城横岗变。
年7月,吉水、永丰两县划出;次年11月,萍乡供电所划出。年,赣西供电局接管丰城、清江、高安、新干等县,同时先后与吉安、上高两地联网,逐渐形成了现在横跨新余、宜春、吉安三地,7个县(市、区)的供电格局。
一本本子、一架梯子
你见证了电网改造的坎坷磨难
银线在田野中穿行,铁塔在高山上矗立。年4月,第一座千伏变电站——珠珊变电站#1号主变投运,意味着城区供电可靠性大幅度提升。
年到年新投运的千伏主网输变电设施向吉安和赣南老区送电,一举实现了江西南北电网的首次联网和电力统一调度。
年,高安公司35千伏灰埠投运安装。
随着千伏白沙变、金子山变等一批千伏变电站的相继投运,同时,年宜春分局划出,赣西电网最终形成了东接南昌抚州,西接宜春,北联九江、南至吉安的以千伏为骨干网架的环网输电网络,赣西电网在全省电网中处于南北连接的重要枢纽地位。
今年70多岁的李清从年开始在赣西供电局工作,见证了赣西公司电网规模成倍增长,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的黄金30年。“原先一根杆子架几根电线,就算是供电了。上世纪80、90年代,家用电器有也不敢开,生怕‘带不动’,一到晚上的用电高峰期,跳闸是家常便饭。”李清说,由于设备老化,变电站线路不够,一方面电不够用“卡脖子”,另一方面有电用不出去,“窝电”情况严重。“哪像现在,送电是双回路的双重保险,哪怕其中一条线路出了问题,另一条线路也能保证及时送电。”
老调度室。
城里人尚且如此,村里人就更不好过了,当时,赣西区域的很多农村老百姓还靠炼煤油点灯。即便用上了电,电压很不稳定,部分农村地区的电费甚至高达一两块钱一度,盯着电表用电对于乡民们来说一点也不夸张。
在电网改造以前,违规用电、窃电活动猖獗,造成了不少纠纷,也给抄表工作带来诸多麻烦。通常一个抄表工负责户人家的用电抄表,还要追缴电费。由于几户人家用一块电表,在电表上动手脚的事情时有发生,无奈之下,只好把电表箱子装在高高的电线杆顶端,焊死电表箱的箱门。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副梯子是抄表工的标配,抄表工不仅要腿脚勤、眼力好,还练就了一身爬梯抄表的“技艺”。
一户人家一块表
你见证了“户户通电”的光明温暖
城网改造、农网改造在年前后拉开序幕。年7月29日,赣西供电局斥资万元完成对新余城东6千伏线路升压改造,新余城网自此告别6千伏低压电史。
农网改造。
当天空中最后一抹霞光抹去时,家家户户若隐若现的灯火陆续浮现,这一幕显得恬静而悠远。年11月,“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工,赣西供电辖区的个乡镇、个行政村,户村民尽享光明。
义务为孤寡老人排忧解难。
与此同时,赣西公司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年赣西地区农村生活用电彻底告别了一两块钱一度电的交费历史,实现了生活用电城乡同网同价。-年,赣西公司投资2.亿元进行农网改造,大大提升农村供用电水平,-年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任务圆满收官,惠及人口22万。随着城网、农网改造顺利推进,如今每家每户一块电表,电压稳,供电足,夜晚似乎也因光亮与色彩变得活泼雀跃起来,五光十色的霓虹,应有尽有的现代化电器,无不显示着人们对这份因“电”而编织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栋高楼、一条商业街
你见证了新余商业日新月异的繁华
到新余城南,如果分不清方向,那就找到胜利北路上那栋最高的大楼,不论你在哪个方向都能看到一面钟,那就是赣西供电局,找到它,就能找到旁边的火车站。在上世纪90年代到年左右,这栋60多米高的赣西供电局是新余第一高楼,也是当时新余最重要的城市地标。
胜利北路是新余最繁华的商业街,而在赣西公司“入驻”之初却是人烟荒芜,当时,赣西电网的部分职工住在两层低矮的平房内,周围成片成片的水田。刘文仁还记得年刚到赣西公司报到的情景:“背着背包一路走过来,小路两边全是荆棘挂到裤子上。”刘文仁说的这条通往火车站,两辆板车都无法并行的小路正是胜利北路的前身。
年胜利北路开始建设;年10月20日,赣西供电局新落成的生产调度营业大楼正式启用,为当时新余第一高楼,被评为新余市十大建筑并名列第二;年火车站建成;年初新亚新商城国贸购物中心试营业……自此之后,胜利北路的人气渐旺,新余商业中心由原先的老东街、西街、新钢生活区逐渐转移到胜利北路。
那个时候,女孩子们穿着最漂亮的裙子逛街,要在当时地标赣西供电局门口拿相机拍一张照片才算没白来一趟。不少外地人来到新余,出站后,先到赣西供电局门口照张相,证明自己“到新余一游”。很多“老赣西”都半开玩笑地说,赣西公司带动了胜利北路的繁华。
繁华的胜利北路。
一个钢企、一条新能源保障线
你见证了新余工业转型升级的蓬勃发展
同样,日新月异的还有蓬勃发展的新余工业,赣西电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新余区域,乃至赣西区域的经济晴雨表。上世纪70、80年代,如果没了新钢,赣西公司相当于失掉半壁江山,当时新钢用电量占比将近三分之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变电站少、网架单薄、容量小、结构不合理,赣西电网所辖区域面临20~30%的供电缺口,为此,公司只好采取计划性拉闸限电的“土办法”,同时快马加鞭建设电网。
为新钢三期架设线路。
年4月,随着千伏罗坊变电站建成投运,掀起赣西电网加快建设的热潮;“十五”期间,赣西公司投入4.69亿元,“十一五”期间,再投14.77亿元;年4月,江西省千伏单台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千伏仙女湖变电站建成投运,为江西省一号重点工程——新钢三期扩建工程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十二五”期间赣西公司投资约36.7亿元对电网进行改造,全面响应新余市委市政府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战略目标,“十三五”期间,赣西公司计划投资59.14亿元对电网进行改造,构筑起赣西地区能源供应保障线。
特高压建设。
如今的赣西公司已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座,主变总容量由组建初期的12.54万千伏安发展为.55兆伏安。其中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条,输电线路由.7公里发展为.公里;固定资产原值由.5万元发展为84.25亿元;售电量由4.85亿千瓦时发展.67亿千瓦时(年累计),增加了30倍。已形成以千伏为主网架、千伏和35千伏电网相配套,一跃成为国家大一型供电企业,担当起地方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为省重点工程改迁线路。
一次巡线、一部电话
你见证了电力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荣耀辉煌
在赣西公司工作、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年以前,如果两个年轻人同时分配工作,一个分到电厂,一个分到电网,电网的青年一定会羡慕分到电厂的。赣西公司80%的员工是专业技术人员,在电网工作意味着“长年累月不着家,在外围着设备转”,在偏远苦寒之地风餐露宿,远没有电厂员工过得滋润,收入不占优势的赣西公司男员工想找纺织厂的女工,一般还“拼”不过电厂工人。
年,新干公司健身活动。
上世纪90年的健身活动。
这一境况在年之后得到逆转,科技发展不断解放人的体力劳动,也不断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慢慢地,赣西员工开始“俏”起来了……
年8月18日,赣西供电局新余城西千伏全自动无人值守变电站动工兴建,开启了赣西公司变电站“无人值守”时代;年10月13日,公司第一次配网带电作业工作在新余成功开展;年3月1日,赣西公司监控中心正式成立,将变电站数据接入监控中心,如今,赣西公司所有变电站均实现无人值守;智能电表的使用,辖区万服务居民可通过联网的信息随时查询用电量明细,工作人员亦可足不出户实现远程抄表、智能计费……
如今的国网赣西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
“就拿巡线来说,最早是一步一步走、用肉眼看,后来大家坐在东风牌大卡的后挂车厢,现在我们有装了空调的专业巡检车,甚至今天可以用无人机代替人巡线。”李清说。电力行业是高科技行业,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实际上,电力系统的自动保护装置精密程度超过了航天工业;国网公司的特高压和中国高铁一样享誉全世界,是当前全球最顶尖的电力传输技术……
开展无人机巡线。
在公司从事了18年通信技术的刘捷深有感触:出于安全要求,无论是原先的载波电话还是现在的光纤电话,赣西公司的通讯信号都是通过公司独立的电力系统传输。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国内三大运行商线路瘫痪,赣西公司的通讯也不会受到影响。刘捷还记得当公司电话接入光纤时,技术升级所带来滚烫的兴奋感。
带电更换线夹。
你见证了改革转型的时代红利
你照亮数百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赣西供电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有人说,跟电打交道,稍微有一点粗心,就会出问题,所以赣西供电人都很“稳”;也有人说,赣西供电人有服务意识,只要来一个电话、一条信息,没有半点含糊就赶过去处理,比保姆都靠谱;有人说赣西供电人很朴实,常年踏踏实实在一线也不带抱怨;也有人说,赣西供电人很要强,都是高精尖技术人才,凡事都要做最好,拿全国最高的荣誉……无论是何种性格,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是赣西供电人共有的情结。
赣西供电局第一届领导班子的合影。
公司全国劳动模范留影。
“这就是我的家,我离不开这个地方。”刘捷说,童年住在四眼井的时候,他就无比羡慕家在赣西院子里的小伙伴,“有闭路电视、大澡堂,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别人家只能看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赣西能收看到凤凰卫视的节目,TVB的金庸武侠剧,在当时学校还看不到电脑的时候,赣西的小伙伴们已经摸着电脑扫雷了。”
如果说小时候的自豪感多少是源于“洋气时髦”的生活条件,那么现在赣西供电人的自豪感更多源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责任感。18年间,刘捷经历了年电力企业改制;公司“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型企业转型;经历了年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下,公司五千多名干部员工抗冰保电;经历了企业“三集五大”制度体系建设;经历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冰山上的架线。
“国家越强大,经济越发达,供电需求就越大,公司发展越壮大,赣西员工的自豪感就越强……”76岁的刘文仁如此感叹。48年来,创优争先的赣西人在改革征程中,靠着自己的双手与头脑,砥砺相拼,实现梦想,他们的青春,成为一座座城市中最光明、最温暖的那一抹底色。在时代改革发展浪潮中,他们赶上了经济发展的红利,赶上了新余、吉安、宜春改革创新、经济转型的红利,在为万人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坚强电力保障的同时,也照亮着国网赣西供电人自己的中国梦。
小新说
看到这里
如果你也有触动
或让你心潮澎湃
请点个大拇指
为赣西供电人打call
为赣西供电人48年的峥嵘岁月点zan!
下方评论已开启,
欢迎大家给小新留言~
来源:新余日报
供稿:记者陈玉霞通讯员欧阳玲王胜
投稿邮箱:xinyu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