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干好男儿:“别拍我,我妈看见了会难过...”
在新干,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但是有一些人,他们惊艳了一段时光,也装点了整个新干。修鞋、修伞
偶然走在这条路上,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坐在巷口,手里正在忙活着什么,不过她专心致志的样子真好看。
不忍心打断奶奶做事,但又出于好奇。“奶奶,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呀?”“你看我像多大不就多大啊!”奶奶的回答成功逗笑了我,这么调皮您家人知道吗。
交谈就这样在猜年龄中开始了,奶奶并没有因为与我的交谈停下手里的活,手里依旧拿着鞋子缝着补着,一丝不苟。
于是,我拿出自己的伞,因为有点小毛病,我让奶奶帮我修下,接下来就出现了下面这一幕。她一边与旁人交谈一边修着伞。我问她多少钱,她说一块。大多数时候就是几块钱的事,可以让一把有问题的伞继续用,但是却不是大多数人都愿意拿去修。
这位奶奶是一位修鞋匠,平时就坐在这条小巷子门口缝缝补补,虽然挣得钱不多,补一双鞋也就几块钱,来修补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她一直坚持出摊,能赚一点是一点,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自己心里踏实。
“你干嘛的哦,不要拍我啊,”面对镜头,奶奶略带撒娇的语气让我觉得她有点害羞了,但是却依然和蔼可亲地和我说着话。
这条小巷子就是她的工作室,在别人眼里可能是没有用处的破烂堆。但对于奶奶来说这里面的东西都是宝贝,这些零零散散挂着的塑料袋里装的每一样都有很大的作用。
还有这一箱子的作战工具,有很多是我见都没有见过的。木箱已经用到斑驳,有些工具也布满了锈迹,这些老工具虽然用了几十年,但使起来也还算利索。
地上放着的这些鞋和包就是就是奶奶接到的生意,“来补东西的越来越少了,你们这些年轻人鞋子没坏都要丢了哟~哪里还会拿来补。”奶奶略带说教的语气透露着些许无奈,我不可否认这个情况是真实存在的,甚至不可改变,但我仍然希望这门老手艺可以一直保留。
修自行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终于摆脱了不用只依靠腿走路的现状,迎来了自行车新时代。以前每家每户必备的出行工具就是自行车。如今,那个以有辆自行车为豪的时代俨然早已成为了过去,但有一群人,他们还在坚守。
这条巷子口坐着的几位老大爷,知道的人就知道他们是在守着不远处的摊子,不知道的都以为他们坐在屋檐下乘凉。天气炎热,他们看起来却十分平静悠闲。
所谓的摊子就是墙边靠着的一辆旧自行车和一个木箱,没有招牌,也没有固定摊位。时间长了,做生意凭的就是一张熟悉的脸,他们自己就是最响亮的活字招牌。地上的木箱,墙边靠着的老自行车,墙上放着的机油瓶子和轮胎都充满着旧时光里的味道。这些师傅年轻点的五十多岁,年纪大点的将近七十岁,年轻时从事汽修方面的工作,后来下岗就自学修自行车,在9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的时候,生意还是不错的。
“现在没什么人修自行车,有自行车的人家也不多了,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就更少有人来修自行车了。”这位白头发的大爷说道,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挑战,这些老手艺的生存显然已经十分吃力。
修缝纫机、电风扇
走街串巷,迈进这个石牌坊,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块老式招牌充满了年代感,地上还立着一块稍大点的。踏进屋里,里面放着老式缝纫机,电风扇等各种家电器具。当然还有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修理工具。
穿着浅蓝色衬衫,一头浓密的黑发,手脚灵活,干活利索。看着背影以为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交流之后才发现这位陈师傅虽然看起来格外年轻,但是已经七十多岁了。年轻的时候在厂里修平车、高车一类的机器,后来下岗自己开了个修理铺。
陈师傅正在修理一个电热水壶,在桌子上一堆的工具和零件中来回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带着老花眼镜的他对每一个孔位都要反复地看上好几遍,就这样一天下来也能赚几十块钱当生活费。
看到墙上的收款码,我问了一句“这是您自己做的吗?”“不是,我女儿帮我弄得。”陈师傅笑着回答,说到这个,陈师傅还不忘拿出了自己的手机。
“这手机我不会用,别人教了我我又忘记了,老了,记性不好,记不住。”陈师傅一边无奈的说道一边摆弄着手里的智能手机。原来因为好多顾客现在都是用手机支付,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陈师傅的女儿帮他开通了以治疗白癜风为主引起白癜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