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乞讨历经磨难找到红军队伍,在冀南

开国上将宋任穷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年7月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乌石垅村。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天降大任于穷人

宋任穷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当时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满目疮痍的情况下,宋任穷有幸上了学。陈昌和夏明翰是宋任穷的革命启蒙教育。苏联十月革命后,宋任穷接触到一些革命思想。小学毕业后,宋任穷找了代课的工作,在此期间他毅然而然地参加了农民协会,和农民一块投身革命。后来又参加北伐,参加浏阳工农义勇军,真正进入革命队伍。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改名缘于年他与工农革命军三营营长伍中豪的一次畅饮。伍中豪边喝酒边念着:“宋韵琴,宋韵琴,这个名字不好听,不知道你的人还以为是个女人呢,我给你改个名字吧?”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改一个字,天将降大任于穷人也,你干脆就叫宋任穷吧!这个名字有寓意:我们穷人起来闹革命,打倒反动派,建立新政权。”宋韵琴高兴地答应了。从此,宋任穷戎马驰驱,南征北战。

青年时期的宋任穷

年,宋任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跟随毛泽东同志上井冈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部队团政委、师政委,红军干部团政委,红28军政委、军长等职。

一路乞讨找红军

年冬,敌人开始重兵围剿井冈山根据地。为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等决定撤离井冈山,另辟新的根据地,同时还决定,由宋任穷率领特务连作为后卫,负责断后。由于众寡悬殊,特务连被打散,只有宋任穷、康健两人始终在一起,康健的脚冻伤了,肿得无法落地。宋任穷就背着他艰难行走,乞讨着继续找部队。

到了赣州,他们住在一个烧过砖的旧窑里,宋任穷千方百计求医问药,为康健治病,但总不见他的病情好转。有一天,天快要亮的时候,康健哼了几声便再也没有醒来。宋任穷失声痛哭,料理完战友的后事,仍乞讨着,继续寻找部队。

漫无目标的寻找总不是办法,宋任穷决定先回家去,打听消息。到家时,却发现家中只剩下三哥,两兄弟见面痛哭流涕。原来在他参加革命后,母亲去世了,大哥遭敌杀害,二哥也不幸死去。宋任穷如遭晴天霹雳,悲痛不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党组织,革命到底,为亲人报仇。

宋任穷在家乡隐蔽半年后,又前往广东、湘南等地寻找党组织,可仍然没有结果。他只得改名宋固,在醴陵县报名参加了唐云山的国民党军独立第十五旅,打算以后趁该部与红军交火时寻机回到红军部队。

抗战时期,(左起)徐向前、符竹庭、宋任穷、肖华合影

年2月24日,唐云山第十五旅进攻苏区,在江西新淦(今新干县),宋任穷在火线上带领0余名国民党士兵主动向红军缴械投降。正巧,接受他们投降的是原红四军三十一团。宋任穷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战友高自立、周昆、欧阳健等人,他兴奋得眼泪直流。经审查,党组织很快恢复了他的党籍,安排了工作。

著名的咬牙干部

年3月上旬,宋任穷率领骑兵团和一个独立支队从太行山奔赴冀南,与东进纵队会合后,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从此,他在冀南大平原坚持了极其艰苦的八年抗战。

年,日寇“铁壁合围大扫荡”,冀南根据地被严重分割蚕食,损失惨重。当时任穷正在太行山治病,他提出要回冀南主持工作,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为了他的身体和安全,力劝他留在太行山。宋任穷说:“越是危险我越应该回去,老百姓知道八路军和共产党还在,就有了主心骨。”经刘邓首长批准,宋任穷带领多名干部学员返回冀南。

宋任穷

年至年,是冀南抗战最艰苦的年月。日军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扫荡”、“合围”,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分割。有的村庄距离敌人的炮楼、碉堡只有两三里路,敌人随时可组织袭击。战斗频繁激烈,又偏偏遇上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百年不遇的旱灾,入秋后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旱灾又伴随着虫灾,蝗虫一来,如黑云遮天蔽日,顷刻之间寸草不留,冀南个村的庄稼全被蝗虫吃掉。日寇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灾荒过后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老百姓死人无数。有些地方尸横遍野,甚至成了无人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更加艰苦卓绝。没有粮食,宋任穷就带领军民开展生产自救。他和战士们一起拉犁耕地,4个人拉一张犁,每天耕3亩地。他身体不好,累得一再吐血,一条腿前面全烂了,但他仍坚持了下来。

到了年,日寇的“扫荡”更加频繁,一年大小战斗余次,平均每日达0多次。为了保护干部,主力部队暂时撤回太行山。刘邓首长多次指示宋任穷把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撤到平汉铁路以西相对安全的地方,但任穷和几位领导坚持不撤。他拖着虚弱的身体走遍村村县县,布置工作,发动群众,和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坚持抗战,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冀南老乡都认得他的马,说只要看见宋政委的马,就知道他还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冀南百姓亲切信赖地给了他一个称呼:“咬牙干部”。而在这种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宋任穷有3个儿女饿死病亡。

“宋任穷之德”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南根据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陈再道之勇,宋任穷之德”。“宋任穷之德”是大家对宋任穷的高度评价。

年,陈再道(左)、宋任穷(中)、李聚奎在河北南宫。

当时在冀南地区曾经搞过“肃反”,也就是在党内抓国民党特务。王任重在参加革命之前,上中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学生组织。后来才知道这个学生组织是蓝衣社的外围组织,蓝衣社是CC特务。所以,在这个运动中,王任重就被人揭发了,说他参加过外围组织,说他是CC特务,批斗得很厉害。

就在这个时候,宋任穷站了出来,说王任重同志是参加革命前当学生的时候参加的这个组织,而且他也不知道是蓝衣社的外围组织,这个不能算数。他既然参加了革命,我们就从参加革命的时候算……最后终于把王任重保了下来了。

“文化大革命”中,宋任穷被抓。王任重也因为这个被打倒,说他是特务。当时找宋任穷调查此情况,宋任穷毫不避讳,也不怕自己受牵连,如实把这个讲了,并为王任重作证,说他不是特务。

宋任穷刚正不阿,坚持真理,对党的信念毫不动摇,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崇高气节。

严拒家人借公办私

宋任穷一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把一切都无私献给了党和人民。家人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与便利,他还对孩子们采取极其严格的家教。

宋任穷全家福

“文化大革命”后,宋任穷出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有一年夏天去四川基地检查工作,妻子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提出要陪他去。宋任穷说你要去可以,但得自己掏钱买飞机票,不能用国家的钱。妻子只好自己花钱买了机票。

他经常教导子女们说:“我们都是老百姓养大的。不要因为我是上将,你们就有什么走后门或者得到什么好处呀的特殊想法。”

长女宋勤刚出生两个月后,就被宋任穷寄养在老百姓家中,直到4岁时才被父亲派人接到保育院生活,之后随着部队四处转移。到了北京后,宋勤又开始在学校寄宿过集体生活,和父亲真正呆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几个月。

据宋勤回忆:“上学的时候,父亲为了不让孩子们脱离工农子弟,便让我除了节假日外,每天都要在学校的食堂就餐。”因此她经常要起很早,去赶学校的早饭。“对于父亲的这些严格要求,一方面我从小已经习惯了,另一方面也并不知道父亲当时任什么职务,是多大的官,没有什么概念。虽然国家给父亲配了车,但父亲从未让我们用过,哪怕是我们生病了。我年轻时有次因下雨受凉,结果得了膀胱炎。那真是痛苦啊!我住在很远的地方,去医院得换好几趟车,怎么着都要折腾一个多小时。我不敢让父亲派车,只好忍着疼,自己坐公交车,连座位都没有,就坐在车前面的引擎盖上。”

小女儿宋云扬怀孕分娩时正是凌晨两点,阵痛难忍,丈夫医院,宋云扬想到父亲从不准用公车办私事,连忙制止。丈夫只得搀扶着妻子,一边艰难地挪步,一边不停地呻吟,走了半个多钟头,坚持医院。丈夫对妻子夸道:“你真行,不愧是老革命的后代!”

熟悉宋任穷的人都交口称赞他的家风好。称赞他的儿女不像高干子弟。宋任穷听了,脸上并无高兴之情,而是痛心地说:“难道高干子弟非得要与众人不同吗?就不能与平民百姓的子弟划等号吗?”

“此去云南,必有一番建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点将宋任穷出任首届云南省委书记兼云南军区政委。当时,毛泽东曾对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谈到宋任穷时,说:“我这位湖南老乡本事大,文也来得,武也来得,此去云南,必有一番建树。”

年毛泽东、宋任穷等同志在杭州合影

宋任穷没有辜负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在云南的日子里,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率领云南各族人民接管建政,平定匪患,组织生产,发展经济,为建设安定、繁荣、富裕的新云南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颖超、宋任穷(左一)、陆定一在大会休息室

宋任穷还是我国核事业初创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年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原子能事业,他是首任部长(年2月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他仍是部长)。直到年,中共中央决定调他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他才离开核事业。在他任职4年左右的时间,为争取苏联的技术援助、建设综合性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大力开展铀资源勘查、搭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任穷

5年月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宋任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本文系祖国网据历史资料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xgxfc/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