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最早起源于义乌,得益于改革开放。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
如今的生活水平早已经用不上“鸡毛换糖”了,但在江西新干,却有这么一家延续了改革开放传统的“商店”,它的名字就叫“鸡毛换糖”。它的商品不用钱买,用的居然是垃圾。垃圾换物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新干县沂江乡车头村的首家“垃圾兑换商店”。
垃圾换商品,明白分类奖励实惠
作为新干县首家“垃圾兑换商店”,刚在新干县沂江乡车头村开业,便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垃圾兑换商店”开业的消息在车头村一传开,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村民把家里的垃圾按要求分好类,拎着就往“商店”赶去。
在这家“商店”里,整齐摆放着5个绿色垃圾箱,每个垃圾箱上分别注明了废电池、塑料袋、易拉罐、饮料纸盒和玻璃瓶字样。“商店”工作人员正忙着接收村民送来的废旧物品,接收后将肥皂、手套、洗洁精、练习本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作为奖励送给村民。
积分兑奖励,形式多样清洁积极
为了激励村民们更多更好地清洁垃圾,“商店”工作人员还制作了“车头村垃圾兑换商店兑换记录本和积分记录本”。每兑换一次可积一分,每月卫生评比最清洁户可积2分,每半年“商店”将会根据积分情况对村民给予额外奖励。
村民凭收集或捡拾来的塑料瓶、易拉罐或是废旧电池等垃圾杂物,可以按照换算比例到垃圾兑换商店换取自己日常所需的用品。比如牙膏、牙刷、洗洁精等生活用品或作业本、圆珠笔等学习用品。这件好事不仅改变了村民们不讲卫生的习惯,还培养出了一批免费农村“保洁员”。从此以后,各种垃圾都能集中分类处理,降低保洁成本,还可以借此提高村民们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亲民做公益从“政府包揽”到“人人参与”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大家把家里的垃圾拿到“商店"来,“商店”地址特意设在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地方。村民们纷纷表示,“有这么实惠的事情,以后我们都会把垃圾分好类拉到这里来兑换,不会再到处乱扔了。”
这种方法除了让垃圾得到更好的清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学会了更好的辨识垃圾的种类,不再随意乱扔。当地村民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将不同种类的垃圾送到村里的垃圾兑换商店换取积分。由于收效较好,今年以来,江西省新干县在全县开设四家农村垃圾兑换商店,实行兑换积分制度。
车头村的这家“垃圾兑换商店”是沂江乡、村共同设立的一家公益性环保机构。推行这种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垃圾分类与集中处理,降低保洁成本;另一方面也借此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环境维护工作从“末端清扫”转变为“源头减量”,从“政府包揽”转变为“人人参与”。据了解,新干县还将继续推广垃圾兑换商店,力争在全县13个乡镇实现兑换制度的全覆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