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新干县率先在全省医院综合改革。那么,通过三年的改革,医院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年省医改办考核第一、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中,新干县排名第三;年全省医改效果评价中,医院改革排名第二。
医院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归根结底是两个字——“改革”,通过改革,新干县探索出了一条符医院管理制度。
一变:告别“以药养医”,百姓看病更满意
日前,医院出院的老刘简直不敢相信,他住了7天院,报销比例达90%。而早在三年前,老刘医院住院,用的药和时间差不多,报销比例却只有70%。
老刘看病报销比例的变化,正是医院改革所带来的。据了解,新干县被确定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后,着眼让每一位患者更满意,医院综合改革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来抓,近三年来,该县通过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告别“以药养医”,降低了患者费用;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提高了医疗品质;改进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统计,年上半年,医院门诊均次费用.95元,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外转率逐年下降;医院基本药物收入万元,药品总收入万元,按照既往平均药品加成率20%计算,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收入万元。另外,医院基本药物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54.1%,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了近20%。医院药占比为39.95%,比医改前下降8.1%,低于全省药占比42.9%的平均水平,医院门诊量和住院床日均数增长了10%以上。
二变:侧重绩效考核,职工积极性更高
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新干医院改革的另一个“重头戏”。为此,新干县着力根据疗服务价格动态建立了调整机制,对门诊诊查费、住院诊疗费和护理费进行了调增,按照“倾向临床,兼顾医技科室,确保行政后勤”的原则,健全完善了医护人员绩效考核方案,增加医疗服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将医院通过增收节支获得的收支结余的50%,用于发放医护人员奖励性增量绩效工资,将过去医护人员片面追求医疗收入增长变为追求服务质量的提高,侧重药品收入变为侧重医疗服务收入。
年,该县用于奖励职工的增量绩效工资达到万元,人均超过1万元;两所医院职工工资收入人均达到8.27万元,同比增长9.1%,比当地事业单位平均薪酬高约20%。
三变:优化分级诊疗,构建诊疗制度新格局
医改前,分级诊疗工作一直是医院综合改革的“重头戏”,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新干县积极主动谋划,逐步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工作制度,以达到双向转诊转院的无缝衔接、区域内就诊率达90%的目标。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出台,新干最终实现“小病在基层,医院,康复到社区”,而且医院与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了便捷转诊通道,并围绕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确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的主要病种,明确出入院和转诊标准。
近三年来,医院、中医院分别与南大二附院、医院医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和对口帮扶关系,这为该县分级诊疗向上承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水平,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近诊疗,有利于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新格局。(刘奇伟本报记者钟金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