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发展课堂”研讨观摩会
——暨国际华语教育之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
11月6日互动专刊
专家课评
轻松诙谐学《三笑》兴趣盎然续“血脉”
——赵志祥《三笑》一课观后感
今天在“千课万人”活动上,著名传统文化学者于丹《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报告激情洋溢,“母语里藏着乡土”,在座的语文老师都深刻认识到了母语的重要,强烈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而后面赵志祥老师执教的系列小古文《三笑》,则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在优秀语文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引导下,当今的孩子如何可以与传统文化相遇、相知、相亲,在兴趣盎之中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赵志祥老师的《三笑》一课,富有特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教材内容的开发富有匠心和智慧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如今在我国小学语文界开展“小古文”教学逐渐成为一种风气,但是怎样的小古文适合孩子学习?在缺少高质量、过得硬的教材的情况下,在大多需要教师自选的情况下,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古代文学素养面临考验和挑战。在听赵志祥《三笑》一课呈现之前,大家都没见过相关的教材文本,大家都在猜度:赵志祥老师教《三笑》,到底带领学生学什么?随着课堂的逐步呈现揭示,大家都觉这个《三笑》系列小古文开发得好,它篇幅短小,内容类同关联,幽默风趣,同时价值观也积极、正向。所以,学生喜欢学、能够学、学习后的收获也全面。
所以这能给我们有志于开展小古文教学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在开发相应的教材时,我们要多多学习赵老师,加强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丰厚文化底蕴;借鉴赵老师的的匠心和智慧,精心遴选、组织,使得孩子能多多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敬畏儿童、相信儿童才能发展儿童
今天赵老师虽然带领学生学习的是文言文,但是整堂课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信心得以激发,积极性高涨,语言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为何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觉得首先是赵老师的教育理念先进,充分地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不断地激励儿童,所以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唤醒了儿童身上的灵性。
课堂上这样的细节到处多是。开场从调侃自己沧桑的脸入手,引出自己的心“萌”,鼓励大家保持纯真,保持“萌”,不但拉近师生距离,更是倡导保持童年的纯洁。学生理解课文回答问题时,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直觉,不说违心的话,这是倡导保持可贵的童真。学生的见解与教师的预设有偏离,教师能宽容接纳;回答精彩时,不断地肯定鼓励,这是在真心呵护儿童的智慧。
佛教中有“人人具足,个个是佛”之说,我们的儿童的确个个都携带着历代祖先生命进化历程中积累的智慧,个个富有灵性。因此我们要敬畏儿童,相信儿童,时时注意去发现、唤醒、呵护儿童之灵性,这样一个个小天使必然会降临我们的课堂。开展小古文教学时也得如此。
三、小古文教学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三笑》包括三篇小古文,两节课学完,教学容量不小,但整堂课始终笑声不断,高潮迭起,除了文本内容风趣幽默,还得归功于赵志祥老师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艺术高超。
注重朗读。在《三笑》教学中,赵老师始终注重朗读。抛弃传统的注释、翻译的方法学文言文,学生在朗读中自然感受文本讲述的内容。
适当配合吟诵。汉语文字的意蕴不但建立在语意的联想轴上,也附着在音韵及其节律上。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所以在学习冯梦龙的《奶奶属牛》一则笑话时,赵老师注意让学生在“汝知奶奶生辰亦在目下乎?奶奶是属牛的”两句间适当停延,去揣摩官员的贪婪心理。在学习赵南星的《屁颂》中“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读长、读慢“乎”字的音,示范、鼓励学生摇头晃耳,练习吟诵,并且适时示范,引导学生通过音韵来感受语言内容。
注重具身参与。在文言文教学时绝不古板,不只动嘴、动脑,也让学生动手、动身体。学习冯梦龙的《奶奶属牛》时引导学生模仿官员把玩金鼠,学习《屁颂》进行吟诵时鼓励学生身体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身体动作、表情身姿都参与,等等,这不但使得古文学习避免枯燥,同时也使得身心一起参与学习,调动人先天具有的身体智慧,对语言获得综合性的体验。
故设“诈”计。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中,“诈”计常常用得炉火纯青,赵志祥老师深得其真传。在学习活动中,故意挑起师生间的比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屁颂》一则的朗读中,他就设计师生比赛,为增加刺激性,还设计“单挑”“群殴”的方式供学生选择,大大增强了真实感。
适当拓展、讲学结合。在三则古代笑话文本分别学完后,赵志祥老师都引入了作者、原作的相关资料。整个《三笑》文本学完,还引入原作相关版本。这些都是通过教师讲述呈现的。讲学结合,当讲则讲。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很好激发了学习购买原著书籍、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进一步兴趣,对整课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延展。
总之,赵志祥老时一堂文言教学的好课、语文教学的精品,值得我们进一步揣摩、学习。
(江苏孙春福)
遇见语文,遇见文化
——特级教师赵志祥小古文《三笑》教学赏析
接到组委会安排我赏析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三笑》教学任务,上网找寻资料,竟没有益获,心中便增加了几许忐忑。6日上午,当听完赵老师《三笑》的教学之后,我即刻被六年级孩子们得体、自信的表现所感动,更被作为引领者的赵老师的气场、底蕴所折服。赵老师的《三笑》教学,给我们诠释了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范式,让我们遇见了语文,遇见了文化。
一、从课程到课堂,小古文教学的“天上人间”
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拓展性课程教学,语文学科更是责无旁贷,基于校本的、地域的、文化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推出,很多学校都选编并开设了《经典诗文》课程,这自然是可喜的,但缺点是缺乏特色、千校一面,目的指向也只停留在积累层面。赵老师这节《三笑》,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课程意识的觉醒:一是基于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目标意识。“三笑”分别选自三国魏国邯郸淳的《笑林》、明代冯梦龙的《笑府》和赵南星的《笑赞》,三则小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言精品,而且“找乐子”文本更能为学生所津津乐道。二是基于由浅入深编排体系和剥笋探新教学策略的过程意识。汉人、贪官、秀才三个故事的教学,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特别是“秀才拍马”这则小古文,教学过程更是层层深入,给学生享受到未曾预约的精彩,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完整过程。三是基于师生灵活互动的评价意思。在赵老师的引领和策动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高昂投入、趣味盎然,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补充完善,更多的是赵老师妙语连珠的点评与激励,都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入到“更上一层楼”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校园里盛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的段子,但赵老师设计的《三笑》小古文教学却踏入了“天上人间”的境界,“天上”指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间”指能对接学生当下的生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二、从结构到流程,小古文教学的“交融互通”
赵老师的《三笑》教学,归属于什么教学样式?我给出的答案是“小古文群文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小古文”教学早有朱文君“领路”,“群文阅读”也有蒋军晶“拓荒”,但“小古文群文阅读”的专利却属于赵老师。从课堂结构上看,赵老师的《三笑》属于“糖葫芦串珠式”教学,先教邯郸淳的《笑林》,再教冯梦龙的《笑府》,最后教赵南星的《笑赞》,似乎有悖于群文阅读的一般策略,但只要我们细察整节课,就能发现如此结构设计下的教学流程不乏高明之处,它暗合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理念,前一则笑话的教学都是在为后一则笑话教学做准备,在通读、词句、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积累喷发,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教学邯郸淳的《笑林》时,先推出“现代版”,后呈现“小古文”,这样的教学,优化了小古文教学“理解字词句意思”的环节。当然赵老师也不忘疑难词语“轣辘”的点拨,告诉学生是谐音“诡计之道”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到“笑点”。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十分自然地迁移到第二则小古文《奶奶属牛》的学习上,学生学得轻松活泼,都很快看清了贪官斯文扫地、贪得无厌的本质。《笑赞》的教学更是曲径通幽,惊喜连连:先抽出“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指导朗读,猜测物事,再添加“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初绽“笑点”,然后设定“一秀才数尽,去见阎王”,引导学生创生想象,最后是“十年期满,再见阎王”,推测结果,引人入胜。纵观赵老师80分钟的教学,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篇短文,到一个故事的可能性,最后到一本书,环环相扣,交融互通,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资策略,真有如淋甘霖之感。
三、从朗读到吟诵,小古文教学的“策略推进”
小古文教学最基本也最主要的手段是朗读,读既是途径,也是策略,更是目的。赵老师这节课给我呈现了从朗读到吟诵的策略推进艺术。比如第一则小古文《汉人煮箦》:汉人有适吴,吴人设笋,问是何物,语曰:“竹也!”归煮其床箦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轣辘,欺我如此!”赵老师没有开门见山呈现出来,而是先出示本文的“现代文翻译版”,指名学生朗读和齐读,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畏惧感,增强了学习力。第二则《奶奶属牛》的教学,重点抓住:“官喜曰:汝知奶奶生辰亦在日乎?奶奶是属牛的。”创设情景,惟妙惟肖,引导学生在“把玩钢笔(金老鼠)”中读出贪官斯文扫地、贪得无厌的性格特征。第三则《屁颂》的教学,朗读教学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师生挑战朗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教师别出心裁的吟诵,出乎意料之外,又完全在意料之内,引发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诵读,提升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情趣和理趣。
愉悦的心情总是更加催促时间的脚步。听完赵老师的《三笑》,让我们见识了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功底和素养,让我们见证了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范式的成功实践。在赵老师的课上,我们幸运地遇见了语文;在赵老师的吟诵道白、互动点拨和学生纯真向善、积极投入的学习中,我们幸运地遇见了文化,此行幸哉!
(浙江徐如松)
整体观照运用比较品味写法独树一帜
——评析朱煜老师执教《长城》《颐和园》一课
聆听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朱煜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长城》和《颐和园》一课,耳目一新,朱老师在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方面先行探索,独树一帜,见解新颖,烙印鲜明。朱老师的课有个性、有节奏、有气势、有神采,形美而质朴,看似刚乃得柔,看似拙乃得巧,是一节精彩的好课。
一、比较阅读,整体把握——浑圆之感
朱老师从单元整体入手,疏通两篇文章的脉络,分列小标题,找寻《长城》《颐和园》两篇文章的共通之处,向学生逐步揭示写景文章的普遍规律,给人浑圆之感。例如:“写景的文章常会在开头直接点出文章主要内容,而在结尾处又会总结全文,情感蕴含其中”、“当描写的景物是多个,景物之间就要用过渡句来连接”、“描写景物离不开自己的感受,写比喻句是表达感受的一个重要途径”、“作者如何写出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和颐和园的美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俯瞰两篇文章,留下整体之美,给人浑圆之感。
二、主动提问,分列标题——开放之感
朱老师课堂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提问,摸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尤为精准。朱老师启发学生提问,“如果要到北京旅游,你们定会去长城这个景点,去之前,你想了解北京的什么呢?”七位学生分别就他们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你去颐和园,想了解什么呢?”六位学生又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朱老师分别板书《长城》一课“长度、建筑、作用”三个核心词语和《颐和园》一课“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石桥”五个核心词语,提取重要信息,分清主次,给人开放之感。
三、抓住比喻,重点实践——突破之感
朱老师教学时尤其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一堂课围绕两三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取舍得当,删减有度,合理筛选教学内容,重难难点突出,值得我们细品。朱老师尤为重视带领学生品味“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朱老师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