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

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椁,椁室东西长8.22米,两端有2层台。墓内随葬品非常丰富,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达余件,是江南地区商代青铜器的一次重大发现。大洋洲墓所出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繁多。粗略加以分类,礼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簋、豆、匕等,酒器有罍、瓿、卣、壶、瓒、勺等,乐器有镈、大铙,兵器有胄、钺、戈、戟、矛、长刀、短剑、镞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厨刀等,工具有斧、钻、凿、刻刀等,农具有耜、臿、犁、镰等。此外还有若干饰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杂器。大洋洲墓的青铜器许多与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类似。但用中原的标准来观察,又有不少明显的地方特色。例如,在礼器的组合上,缺少了尊、觚、爵、角、斝等常见的酒器。即使是形制和中原类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别的装饰或花纹,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类动物形饰,纹饰间多有“燕尾”形的索纹、阔口的牛首纹等。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向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商代青铜文化源于中原,当时广袤的江南地区尚属荒蛮之地。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赣江中游樟树市吴城商代遗址的发现,撩开了“南蛮之地”的神秘面纱。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感叹道:“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而年距离吴城遗址20公里远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三千多年前赣鄱大地先进文化的芳香扑面而来,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原商代文化的气息,又能体会到浓烈土著文化的味道。

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商代

此镈时代早,且为科学出土,为确立镈起源于南方之说提供了依据

双系带銎青铜钺商代

短铜矛商代

短柄翘首青铜刀商代

兽面纹柱足圆鼎商代

通高70.斜折沿,口敛,方唇,梯形立耳,耳外侧有凹槽,深腹,腹壁较直,圆底近品个,柱足中空,填满泥芯,足底微鼓。腹壁上部饰三组兽面纹带。兽面纹展体式,圆乳钉突目,低鼻,每组间以两组勾戟状扉棱间隔,单尾上卷。足根外侧饰外卷角省体式兽面纹,“臣”字目,勾戟状扉棱在一条直线上。

兽面纹是动物头部正面的形象,其基本构图是有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中间有一条鼻梁,咧口、獠牙,额顶有一对觝角。兽的躯干向两侧展开,下有尖锐的爪子。兽面纹有各种幻想的动物组成,按照线条构图的名称,将兽面纹分为外卷角、内卷角、分枝角、曲折角、长颈鹿角和牛角等样式。兽面纹的双眼都作横置的“臣”字形。兽面纹的鼻梁通常中间隆起,其延长部分出于额顶,把兽面分成两部分。兽面纹中的口是象征性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兽面纹所附的体躯也有区别,有躯干向两侧展开式,有躯干作分离状态的分解式,也有仅存兽面没有躯干的省略式。兽面纹躯干的脊背上饰以一长列竖立的羽毛状条纹,称为羽脊。兽面纹是以兽头为主体,其构图较复杂,在两侧还往往配置龙纹或鸟纹。总之,兽面纹图案表现的应是自然界找不到的怪兽,它那狰狞的面容,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以兽面纹为青铜器的主题纹样,可令礼器增添神秘而令人畏惧之感,体现出礼器主人具有令人震颤的权威,那可能是商王贵族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兽面纹日趋流行的原因。兽面纹是动物纹构图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所占数量很大,是二里冈文化期至西周早期盛行的主要纹饰,常饰于器物的腹、颈下,作为器物的主题纹饰,在其衰落后,一般出现于器物的耳、足部。该鼎的腹部和足部均饰有兽面纹,使人在视觉上感到纹样与造型互相协调、对称,增加了器物的稳定美感。2厘米

兽面纹青铜胄商代

高18.7厘米,口径21×18.6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圆顶帽形,中空。正面高浮雕兽面纹,粗大单角外卷,长方圆目横置,卷云状耳竖立,内卷鼻口居中。边沿增厚一周,前面开口收进,如兽面之口。自前至后正中凸脊,顶上伸出一截小圆管,用以安插缨饰。侧边各有一小孔,以穿绳系胄固于颌下。顶侧兽角旁各有一小洞,用作透气。   胄是作战时防护头颈部的用具。此胄铸造精致,表面光整,壁厚仅0.3厘米,戴之并不显笨重之感,乃兵器中之珍品。

玉矛商代

菱纹有阑玉戈商代

通常46.5厘米

兽面纹青铜温鼎商代

通高27、口部长21.4、口部宽18、足高8厘米,重4.5千克

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便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兽面纹虎耳扁形虎足方鼎商代

通高39.5厘米,口横28.7厘米,口纵24.2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斜折沿,盘口,方唇,双环状立耳,耳上各卧一虎。长方形腹,直壁下收。圆柱足中空。口沿饰一周燕尾纹,腹壁四面满布纹饰:四周边均饰连珠纹,中饰兽面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以凸扉棱为鼻,中层以细棱为鼻,下层低鼻。足饰外卷角兽面纹,高扉棱鼻,足下部有凸弦纹。整个器物纹饰华丽。此鼎先铸腹壁的四条镂空扉棱,再与鼎腹铸接。耳顶的虎形附件后铸,是鼎腹成形后铸接于鼎耳的。扉棱从接榫处浇注,鼎腹从足端倒立浇铸。扉棱对开分型,由2块对称的泥范组成铸型。鼎腹沿四角分型,由4块侧范、1块底范和1块腹芯组成铸型。腹芯自带鼎耳内芯,并与足内芯合为一体。鼎底部可见4块铜芯撑,芯撑较大,以带花纹的旧铜片做成。整个器物铸工精致。

年新干大洋洲发现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   疑问一:新干大洋洲是墓葬还是祭祀遗址?

  参加发掘的人员基本上主张墓葬说。发掘者在大洋洲遗存的三处地点共发现24颗牙齿,这也是墓葬说成立的唯一可靠证据。

  反驳墓葬说的学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古代南方居民喜择高而葬,大洋洲遗存却位于赣江边;商代没有产生坟丘,但大洋洲遗存上有高达5米至6米的封土堆;大洋洲遗址出土物分布没有规律,时代跨度大,体现不出商代应有的礼制。

  祭祀说大致可以分为巫沙祭祀说、沉浮祭祀说和社祀说三种。

  文献表明历史上曾经有过“巫沙”祭丘和“浮沉”之祭的情况。有人认为大洋洲是“殷商之际盛行的以女巫祷水旱的“巫沙”祭丘遗存;有人认为新干大洋洲遗址当系这里的方国“君王”在河川上固定祀地,进行“浮沉”之祭的祭品,延续时间长达数十年。也有人认为大洋洲器物群是历年来在赣江之滨祭祀水神之后分批埋入沙丘之中,因而同一个平面上的各种器物分布没有规律。还有人认为大洋洲器物群是先民立社时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典礼性器物。

  疑问二:新干大洋洲土著文化的族属

  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群的发现确证了当年在赣江流域存在一个与中原商文化并存的土著青铜文化。具体论及其族属,大致有四种意见。

  “虎方”说。主要依据是大洋洲青铜器上盛行虎纹装饰。甲骨卜辞和相关文献中也有关于“虎方”的记载。卜辞载:“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

  越人说。越人分支很多,有学者认为大洋洲先民属于扬越,也有学者认为属于干越。戈人说。吴城文化遗址出土了30多件“戈”铭陶器。据学者考证,戈族出于东夷伯明氏,祖居山东,后来其中一支迁至赣江中游。

  “句吴”说。有人认为太伯奔吴首先到达的是赣鄱流域,“句”即“干”,“干”为商周时期赣鄱流域土著干人的族号。

  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工艺水平堪与代表商代最高水准的中原相媲美。它的发现拓宽了人们研究江南商文化的视野,重置了人们对于江南商代文明的认识。疑问乃开启新知识的引航灯。随着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干大洋洲商墓的谜底一定能够揭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xgxfc/13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