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美之赏400年quot二乔玉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石阶旁紫玉兰”。在北京潭柘寺毗卢阁下东侧有紫玉兰两巨株,老干粗已过尺,高三四丈。每年4月10日左右为盛花期,花开时,玉兰如灿烂之云霞般怒放,堪称盛景,并且,这两棵树的树龄已达多年。

这两株明代的双色玉兰古往今来,人们就用大乔小乔来称呼,白玉兰是我国最名贵的珍惜花木之一,而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更是珍品。

从年开始,每逢春天来临,潭柘寺在二乔玉兰花开时节都要举办别具特色的“二乔玉兰节”,也预示潭柘寺旅游旺季的来临,以花为媒,迎接天下有缘之人。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赏玉兰之殊胜,悟佛家之禅静。

关于双色玉兰,曾有人说,其最早始于多年前,由法国的苗圃花匠通过嫁接形成。可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植于明代,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并且还是朝廷御赐的花木,极其珍贵。至于寺中的玉兰如何形成双色,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北京地区较为常见的是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如此古老的二乔玉兰在整个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称京城一绝。潭柘寺二乔玉兰节期间,正是花开时节,紫白双色,绽满枝头,花香扑鼻,游人如织,可谓春天潭柘寺最吸引人的美景。

其实,对于潭柘寺来说,除了看玉兰的美景,最动听的还有已经列入北京市级非遗项目的传说故事,那在这其中,就有一则是关于这潭柘寺帝王树的,和您说,这帝王树可受过皇封,那是哪位皇帝封的帝王树呢?

点击下面的音频可以直接收听哦

帝王树帝王树是潭柘寺古树中最著名的一棵,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此树植于辽代,至今已有千岁高龄。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就从此树的根部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乾隆皇帝在来寺游玩时,御封此树为“帝王树”,这是迄今为止,皇帝对树木御封的最高封号,其职位远在著名的“五大夫松”和“遮荫侯”之上。六十年代初期,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原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到潭柘寺来游玩时,曾手指着帝王树上东北侧一根细干,未与主干相合的侧干,对负责接待的人戏说:“这根小树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歪脖树。”

那些关于潭柘寺的传说

来源:京西门头沟

《潭柘寺传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遗成为门头沟区首个民间文学类市级非遗项目。潭柘寺的传说故事数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段,大致可以分文物古迹传说、建寺的传说、高僧的传说、皇帝的传说。今天为您整理流传度最广的八大传说,带你走近这个千年古刹……

华严念经都督闻法

华严禅师建潭柘寺

传说在唐代武则天年间,北京城一带叫做幽州。幽州城有位都督叫张仁愿。有一天深更半夜里,张仁愿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就静耳听着窗外的动静。他忽然听到一位僧人高声诵经的声音打城外方向传来,朗朗上韵,铿锵悦耳。

第二天清晨张仁愿问夫人和随从:“夜里可曾听到有位和尚高声诵经”?大家都摇头说:“没听到”。张仁愿心中疑惑,百思不解。第二天半夜时分,他静坐在床上,突然又听到那宏亮的诵经声,而且更为悠扬嘹亮。第三天早上张仁愿亲自带上人马到城周边寻访。当来到京西马鞍山,吟咏之声仍然不绝于耳。他们爬上一座小山岗,正想休息一下,而眼前豁然一亮,只见山门肃穆,七宝庄严,见到一位老态龙钟的僧人端坐在拜垫上,微闭双目在那儿轻声诵经。据城外百姓说:“这位高僧叫华严禅师,已经端坐在那儿念了好几天经了”。

老僧见到张都督问道:“张将军有什么企愿吗?”。张将军先是一愣,心想他怎么知道我的姓氏,并了解我信佛哪?这时张都督赶忙向前施礼说:“我随经声而来,愿听高僧指点。”老僧说:“那好,你就先做件袈裟,施予马鞍山竹林寺吧。”(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年韩国公张仁愿为幽州都督,送龙泉寺领袈裟。这是潭柘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其在北京地区不可动摇的地位。)然后,张将军又问华严祖师:“你还有什么要求?”华严祖师说:“我还愿在京西罗睺岭下立寺敬佛”。张仁愿知道华严和尚道法非凡,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给他开立了占地文书。

次日,华严和尚来到宝珠峰下,在一座名叫嘉福寺的小破庙里安下身。嘉福寺前,是一片水波浩荡的水潭,名叫青龙潭。据百姓说这儿是个海眼,潭底能直通东海。这个青龙潭里又住着一条老龙。华严和尚天天到青龙潭边讲经布道,听众真是人山人海。青龙潭里的老龙每天也是潜游到潭岸边上,恭听华严和尚讲经。天长日久,老龙为佛义所感化,很想面见华严,拜师称徒。老龙就去求教山神,询问他怎样能做到“人龙相见”。山神说:“你要想法使老和尚发怒脸变色,那样一来咱们这些天龙鬼神就能和他面对面谈话了”。

第二天,当华严和尚坐在青龙潭边向众人讲经时,老龙在潭里激起几个浪头,那水波漫上岸来,冲倒了华严和尚膝盖前的饭钵。听经的人一见这种情况都吓跑了,华严和尚跟着也是满脸怒色。老龙见时机已到,就借着水势上得岸来,在华严和尚面前,叩头行礼。华严见老龙如此真诚,知道它是“良心发现”,就讲明自己打算在青龙潭潭基上建一座大庙,请老龙“让让宅”,搬到别的地方去住。老龙听得是连连点头。

这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青龙潭里浊浪滔天。在雷光电闪之下,但见那条老龙借着连天的大雨,腾上云空,昂头扬爪飞走了。到天亮的时候,风停了,雨住了,昨天还是黑水千丈的青龙潭,这会儿变成了一块平地。太阳光照耀之下,那平地上还慢慢拱出一对鸱吻---这鸱吻古来传说就是龙子啊!华严和尚当下大兴土木,在这块儿平地上建成了大雄宝殿,又将两个鸱吻安装在大雄殿的殿脊两端。远近闻名的潭柘寺,就这样建成了。

大青二青的故事

“大青”“二青”神通广大

明朝的时候,潭柘寺里有位道行高超的达观方丈。有一天,达观想去四川的峨嵋朝山。但担心山高路远,途遇不测,就到潭柘寺西北角的龙王殿烧香跪拜,祈求神龙保佑,果然,当天半夜时分,从大雄宝殿的屋顶上下来两位“龙子”,腰身如茶碗口一般粗细,浑身铁青,看去象黑蛇一样,寺中僧人当下赶忙跪拜,称呼它们叫“大青爷”、“二青爷”。大青、二青第二天就保护达观方丈上了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往返三年,保佑达观方丈一路平安无事。达观大师回到潭柘寺后,命匠人打造了两个红木方笼,将大青二青放养在里边;还将两位“龙子”供奉在大雄宝殿内西侧的一个神龛上,让人们烧香拜见。

话说到了清朝,乾隆皇上到潭柘寺游玩。这一天,乾隆坐在流杯亭北面的宝座上,寺中僧人都陆陆续续到皇上面前讨封。“龙子”二青听到此事,也从大雄宝殿的后门爬出来,曲曲折折来到乾隆皇帝的宝座下。二青使出神法,现出本相,整个身躯变得水桶一般粗大,口呼“万岁”,向乾隆帝讨封领赏。乾隆一见大惊失色,手哆哩哆嗦地指着眼前的大长虫喊道:“这条蠢虫,供众之物”!皇上的金口玉言,谁能不听,当下二青又变小了,低着头顺着流杯亭下的水槽向南爬去---第二天中午,众僧人和附近百姓领到从大铜锅里盛出的舍粥,放到嘴边一喝,觉得是又粘又香。大伙儿你一碗我一碗,越吃越爱吃。吃到后来,粥锅见底,大家伙儿朝锅底一看,见锅里盘着一堆象罗圈一样的蛇骨头,原来二青遵从乾隆的“圣旨”,自己爬到铜锅里当了“供众之物”。所以,僧人吃的粥叫“蛇”粥,念白了就叫“舍”粥。

现在寺院已将“大青、二青”两位“龙子”供奉在天王殿西侧的大铜锅殿北侧一个神龛上。神龛上还写有:“护法龙王”,两侧并贴有一副乾隆皇帝写的对联:“大青爷替天行道,二青爷为民除灾”。据说这两条青蛇是两条神龙所化,能兴云布雨,免灾去难。潭柘寺每年还在延续“观佛蛇”的习俗活动。

潭柘寺的疯魔和尚

疯魔布道风调雨顺

在潭柘寺的西山上,有个西观音洞,洞中供着一尊肉身菩萨。传说这个菩萨活着的时候,大家都管他叫疯魔和尚。

也不知在哪一年,疯魔和尚来到了潭柘寺。因为他丢了度牒,寺里不肯收留他。疯魔和尚就在潭柘寺西山上的蝎子洞住下来。

疯魔和尚整天疯疯颠颠的,饿了,跟鸡在一个盆里吃饭。困了,跟狗在一个洞里睡觉,整天邋里邋遢的。别看他这样,村里人不讨厌他,见他来了,孩子大人都跟搭句话儿。因为他会给人看病,随手拿起什么东西都能治病。近处的人不信服他,远处烧香拜佛请他看病的人还真不少。治好了病的人,回去一说,一传十,十传百;求他看病的人就更多了。他给人看病,从来不要钱。要是硬塞钱给他,一转手,就给了伺候他的小和尚了。

有一年夏天,潭柘寺一带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太阳象个大火盆扣在人头顶上,河沟里的水干了,田里的庄稼枯了,人们热得没地方躲,没地方藏的,眼看再这样下去,就得旱死人。一天清早,疯魔和尚又邋里邋遢的出来了,他大摇大摆地走向干河滩,在一块平展展的大青石上袒胸露体躺下来。人们弄巧成拙不清是怎么回事。一会儿,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疯魔和尚还是一动不动的躺着。一连三天,他不吃也不喝。说来奇怪,从疯魔和尚躺在青石上的头一天起,太阳好象不那么烤人了。第二天,闷得透不过气的老乡们觉着来了些凉风。到了第三天,天上飘来一片片乌云,一时间雷鸣电闪,一场大雨下来了。疯魔和尚抖抖身上的雨水,回到了蝎子洞。大伙儿这才纳过闷来,敢情疯魔和尚是躺在大青石上求雨呢。从此,人们称他为“活佛”。

说来也巧,光绪二十六年夏,潭柘寺一带又下开了大雨。一连七天七夜,雨硬是不停。七天头上,只见寺东边的山涧里发了百年未遇的洪水。洪水翻着浪头,一个劲儿地往下游冲,眼看潭柘寺下边的小村太平庄就要被洪水冲了。村里大人叫,孩子哭,鸡飞狗跳乱成一团。这时,疯魔和尚从蝎子洞飞跑下来,嘴里一边念念叨叨地,一边在村边的石头上画着,大石头上画大乌龟,小石头上画小乌龟,画完就走了。大伙一看,心都凉了,完了!这回疯魔和尚也救不了大伙了,快逃吧。这时,只见洪水冲过来都被画着乌龟的石头挡住了,洪水在太平庄改了道,流到村对面的山坡上去了。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这股洪水硬是爬上了坡,顺着山腰向西边没人的地方流走了。

后来,疯魔和尚坐化了,潭柘寺里的方丈,感念他对当地人有功德,就将他称为肉身菩萨,供在东观洞中。至今村里的老人提起疯魔和尚,还念念不忘他的好处呢。

潭柘寺的石鱼

天赐石魚降雨祛病

在潭柘寺龙王殿前的廊檐下,掛着一条长1.5米,重75公斤的大石魚,石魚紫铜颜,远处看像真鱼一样,用棒一敲还能发出清脆悅耳的五音来。据寺內的僧侶讲,这个石鱼是天赐之物。

相传,古时我国北方有一年天遇大旱,从春到夏,沒有下一滴雨,河水断流,禾苗都因缺水枯竭而死,就连人们賴以生存的水井也快见底了。人畜渴死的、病死的一天比一天多,活着的老百姓也沒有办法,他们只能求神拜佛,祈求龙王赐场救命雨。这时,人间的灾祸传到天宮,玉皇大帝知道后,想起南海龙王曾献给他一条宝鱼。这条鱼有呼风唤雨、除病灭灾的本领。玉皇大帝急忙降旨把这条鱼从瑤池取出来,赐给下苍以解人间苦难。

这天夜里,已是更深夜静,潭柘寺的众僧早已入睡了。突然,咕咚一声巨响,把众僧们从梦中惊醒,大家急忙跑出来一看,原来是从天上降下一物,仔细一瞧,是一条被摔得模糊不清的石魚落在院中。众僧人连忙将这个消息告知住持方丈,住持听罢大喜,此乃天赐之宝。于是,让工匠按照鱼形进行精雕细刻,恢复其本来面目。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随着工匠的锤击,就发出清脆悅耳的声音。而随着不断出传的叮当声,火辣辣的天气竟然渐渐地变得涼爽起来,紧接着天空阴云密布,当宝鱼现出原形时,大雨早已哗哗地下起来。这雨下了三天三夜,水涨河满,大地复苏,人畜得救了。

寺內众僧知道是石魚的功,如获至宝。石鱼雕完后,人们见到它身上有十三个部分,正是当时中国的十三个州。于是众僧把这条鱼掛在寺內龙王殿前的廊檐下,以后不管哪个州遇上旱灾,人们就敲击石鱼的哪个地方,随着那清脆悅耳的乐声,遇灾的地方就会降雨。

潭柘寺的石鱼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祛病。当时的人们都相信它的这个功能,而且比较灵验,头痛的时候喜欢摸摸鱼头,肚子痛的时候喜欢摸摸鱼腹,这样就可以去病了。到底石头能不能求雨或消灾祛病,人们早就不去追究了,总之,这块石头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石”了。潭柘寺将这个石鱼,称为“神鱼”。

白果树化缘

银杏化缘帝树显灵

潭柘寺内有两棵银杏树俗称白果树,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每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就从此树的根部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每有一位皇帝驾崩就从老干上折下一叉,为此,乾隆帝御封这两棵树为《帝王树》、《配王树》。迄今为止这是皇帝对树木赐的最高封号。

这两棵树都有多年的历史了,很是雄壮无比、枝叶繁茂、高大气势。这两棵古树因在寺院里年代久了,也都有了灵气,成为“出过师”的灵异之物。

据传:在很久以前,北京城里有一家专烧瓷器的店铺,生意兴隆。一天,有一个身穿灰袍,个子高大的僧人摸样的人来到瓷器店里化缘。掌柜的见此人气度不凡,忙迎出来说:“你到我这里来化缘,吃的穿的我店里没有,给你点钱吧”。“我不化吃,也不化穿,更不化你的钱,我只化一只碗就行了”,僧人摸样的说。掌柜的乐了:“这好办,我店里的碗有的是,你随便挑吧”。僧人摸样的说:“你店里的碗我不要,我要你重新给我烧一个”。说着,僧人拿出了一张图,图上画着一个大碗,在碗的周遭写着“潭柘寺”三个大蓝字,碗底是一个“供”字。老板想反正店里每天烧活,给你烧一个碗费不了什么事,同时还行了善,掌柜的就一口答应下来了,定好了取碗的时间,僧人就走了。

伙计们按图做了一个大碗的泥坯就一起装了窑。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等到息了火,开了窑大伙就都愣了:“满窑烧的瓷器成了清一色的写有“潭柘寺”三个字的大碗,这些碗个个薄如纸,声如磬,白底蓝字,煞是好看。那些别的瓷器却都不见了”,掌柜的知道遇见了有本事的神人,就让伙计们把这一窑的大碗,小心翼翼的收起来,暂存放在库房里了,专等灰袍僧人来取。

取碗的日子到了,几天来连灰袍僧人的人影都没有见。一连好多天过去了,还没有人来取碗。掌柜的心里想:“反正这碗也没有人买了,也卖不出去了,干脆善事做到家,送一个整人情,就直接给潭柘寺送去吧”!于是,掌柜的派伙计赶上骡子,驼上碗,来到潭柘寺。寺里的方丈、知客、大小和尚知道了这件事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猜不到灰袍僧人是什么人,更没有人去化过什么碗。正在这时,寺里住着一个从南方来找宝的人,走出来,他围着寺院转了三圈儿说:“甭纳闷了,这寺里的白果树成了精,是它变成灰袍僧人,给寺里化的缘,烧的碗”。从此以后,潭柘寺就用上了碗底有“供”字,四周有“潭柘寺”三个字的大碗。直到清朝,乾隆皇帝来潭柘寺时还用着这些大碗。

鲁班爷显灵正金殿

鲁家滩的村名是如何流传的?

潭柘寺位于潭柘寺镇域内,镇以寺名而冠之。所以,在门头沟区众多古村落中,潭柘寺镇的古村落有着与寺庙不解之缘,在村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村庄与寺庙的密切关系。

潭柘寺镇有一个最大的自然村,叫鲁家滩,可是这村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一位鲁姓人家,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很早以前潭柘寺兴建楞严坛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楞严坛全部竣工了,可是发现楞严坛圆形鎏金殿顶向西歪,当时全体工匠都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大伙儿正在想不出办法发愁时,由山下走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身穿粗布裤卦,肩扛一条扁担,扁担一头绕着一条大麻绳,腰上别着一把大板斧,脸红扑扑的挺有精神。他走到大伙儿近前问?“你们怎么了?工程圆满竣工还不高兴?”大伙没有人答茬,有的甚至连头都没有抬,这时有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大爷,我们没有颜面与你说,你看一看这个殿顶歪不歪?”老人眯着眼朝屋顶仔细的看了看,端详了一会儿说:“是向西歪了点,这没有什么,把他正过来就是了。”有人说:“你说的到轻巧,可是怎么正呀?”老人说:“这有何难,上去两人,把我的绳子拴在殿顶上,咱们把他绕在东山腰上,大伙一拉就行了。”大伙虽不太相信,可以没有别的办法。几个年轻小伙子说:“咱们试试吧。”于是两个小伙子拉着绳子就上了殿顶,牢牢地拴好,说也怪,那绳子怎么拉怎么有,由寺内一直拉到好远好远的东山上,大伙把绳子贴山腰绕好,喊号、一二三使劲、一起拉,可是拉了半天也没有动。大伙休息了一会儿再拉,还是纹丝不动。老人发话了:“今天就不拉了,咱们人少力气小,明天我再多叫些人再拉吧。”说着,他拿起绳子看了又看,量了又量,最后把绳子拴在了半山腰上一棵最大的柘树上,他要走,有人就问他贵姓,在哪住,他说:“我姓鲁,就住在寺南边的河滩。”老人下山走了,大伙也散了。当天夜里下了半宿大雨。早晨,雨停了云散了,工匠们都来到了工地,抬头一看,鎏金殿顶端端正正,一点也不歪了,在看树上的麻绳,因着了雨拉的紧绷绷的。大伙高兴极了,都说:“一定要好好的谢谢那位老人家。”工匠们一直等到日上老高时也没有见那位老人来。大伙就到寺南边的河滩去找,怎么也没有找到。他们向村里人打听,村里人都说:“我们村压根就没有姓鲁的,更没有这么一个白胡子老头。”大伙正在发呆,村子里一位长者说:“你们说的这位白胡子老头八成是鲁班爷吧!”大伙一听有理儿,有人说:“咱们怎么感谢他呢?”村子里的这位长者说:“我们村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经的村名,咱们就叫他鲁家滩吧。”大家一致拍手叫好,从此鲁家滩的村名就流传了下来。

皇帝受阻韦驮显灵

关于潭柘寺护法韦驮的故事

清初寺内生活艰难,老方丈派人到易县去拉粮食。从易县到潭柘寺有一百多里地,回来途中十几辆马车走到西陵路口,正遇到康熙皇帝的銮驾大队在路口,由于路窄谁也走不了。康熙帝非常生气,问:是怎么回事?大臣回报皇帝:是一个小和尚带着车队,拉粮食。让其退回让路,牲口都不走。原来康熙帝是为选坟地到西陵来查看地形的。康熙感到很奇怪,什么和尚,胆子也太大了,敢挡圣驾。于是下令,让马车把粮食卸下来,把车往路边搬。说来也奇怪,只要一靠近马车。官军一个个都像石雕木胎一样站在那里动不了窝。康熙令人把小和尚叫到身边,问是哪个庙的?小和尚很有礼貌地回答:是京西潭柘寺的。皇帝说:敢挡圣驾该当何罪?小和尚双手合十,念了一声:恕罪。并说:此地是绝地,请皇上不要久留。康熙很生气,想:我来选坟地,小和尚却说这里是绝地,真让人扫兴。一生气打了小和尚一袍袖。不知为什么,刚一打下去,连康熙也站不住了,脚疼得坐在了地下。

这时只听车响马嘶,空中有人大喊:老方丈让我们来帮助拉粮。只见护法韦驮腾空而来,领来的和尚们三下五除二,把大车都举过头顶,从皇帝銮驾队伍上边通过,人不喊,马不惊,不一刻就过去了。

待车队过去后,韦驮领着小和尚到康熙帝面前,恭请圣安说:我们多有冒犯。言罢带领众僧回潭柘寺去了。原来护法韦驮知道粮车在路上,遇到皇上挡了驾,特地从潭柘寺来解决这个难题的。待拉粮食的车队走远后,康熙和随从也起驾回京了。于是原计划把坟地选在易县西陵的康熙,便没在这里选坟地,而是与其父一样,也葬在遵化东陵了。而后来把坟地选在西陵的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命运都不太好。也正因这个缘故,康熙后来还到潭柘寺去过,赐帑银重修庙宇,从此潭柘寺就兴旺起来了。

金宝珠的传说

嫌贫爱富终遭报应

潭柘寺附近有个自然村叫赵家台村,传说早年间村子里有户大财主。这财主心狠手毒爱财如命,是个老财迷。他老婆只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谁知这女孩生就的与父母大不一样。这姑娘不但模样长得俊,而且心地善良。从小就爱拉弓耍剑。

这一年,老财主家来了个年轻的长工。小伙子相貌堂堂还做得一手好庄稼活,邻里乡亲没一个不挑大拇指的。一来二去,姑娘打心眼里爱上了小伙子,小伙子更是真心地喜欢上了姑娘,两人暗地里私定了终身。

这事儿终于被老财主和他老婆知道了,他们把姑娘叫到屋里对她说:“咱们是财主,他是个又脏又穷的长工,你哪儿能嫁给这样的人。”姑娘听了却说:“我不嫌他脏,不嫌他穷,只爱他的人好。”老财主听了气得浑身发抖,可又一点办法也没有。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打又打不得,依又依不得,万一真有个好歹,谁给他送终啊。财主毕竟是财主,他眼珠一转,想出一个坏主意,他假装笑着对女儿说:“我是怕你跟着那穷小子受罪,你要愿意,那就依你吧。”姑娘信以为真高兴极了。

背地儿里,老财主派人把小伙子找来,恶狠狠地对他说:“你要娶我家姑娘也行,我听说很远的山里边的悬崖上,长着一棵价值连城的灵芝草,除非你把它采来,否则就别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为了心爱的姑娘,小伙子腰里别了一把斧子,肩扛着一把药锄,二话没说,就到深山里去了。

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脚下的鞋子破了,衣服被树枝荆棘扯烂了。记不清太阳从东山升起过几回,也记不清太阳从西山落下过几次,哪有什么灵芝呀!这时候,小伙子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老财主有意设下的圈套,想把他困在深山里。

小伙子再也走不动了。这一天,他好不容易才爬上了一座小山,迎面一阵山风吹来,他觉得舒坦极了。看前边不远有一眼山泉,他想走过去喝口水,突然,泉边飞出一道金光,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水桶粗、几丈长的大长虫,在泉边喝水。小伙子吓得一动不敢动,等他清醒过来,大长虫早就没影儿了。他壮着胆走到泉边,发现泉水中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珠,原来是大长虫喝水时吐出的,小伙子把宝珠藏在身上,拼死拼活地返回了财主家。

财主一看小伙子没死,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他没采回灵芝也可以不让女儿嫁他了,仍勉强留小伙子在家里当长工。

一天晚上,小伙子赶了一天的活,累得躺在土炕上就睡着了,半夜,财主家的打更人发现长工住的屋里亮如白昼,从门缝往里一看,原来是小长工的身上在放光,他立刻报告了财主,财主听了,吃了一惊悄悄地爬到长工屋的门缝往里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命令家丁把小伙子捆来,从他身上搜走了宝珠,从此,财主家的地更多了,庄园也更大了。

纯洁的姑娘和小伙子以为财主得到了宝珠,就可以成全他们的亲事。然而贪心的财主一来怕他家的财产将来落在小长工手里,二来也觉得自己现在财大气粗,将来也用不着女儿给自己养老送终了。于是恶狠狠地对女儿说:“你要是嫁给他也行,必须从这家里走出去!”姑娘和小伙子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财主家,走的时候,她只带了一把宝剑、一张弓、一壶箭。

二人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两人无法,又跋山涉水来到了小伙子拾宝珠的小山上,他们往山下的山泉一看,只见那条大长虫又在那里喝水,姑娘拉弓搭箭,一箭正中大长虫的脑门儿,姑娘奔下山去,用宝剑劈死了它,剖开了它的肚子,啊!每一个骨节中都藏着一颗宝珠,二人得了这些宝珠又回到了赵家台,行善济贫,过着幸福的生活。

再说老财主和他老婆,自从把姑娘和小长工赶出家门后,这一年的冬天,一场天火,把他的产业烧了个精光。有心去找女儿、女婿,想起往事,自觉没脸。最后讨吃要饭,冻死在街上了。据说那条大虫就是潭柘寺的“大青蛇”。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皮肤病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xgxfc/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