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朋友圈秒变“杂货”市场。然而,大量虚假招聘充斥着整个 临近毕业,看着周围的朋友、同学都有了个好着落,梦梦、晨晨心里有些慌。不久前,她们在朋友圈内看到一则“南昌某某银行”招聘行政岗的信息,许多朋友转发了。她们觉得招聘信息挺靠谱,便联系到发帖人唐先生。唐先生承诺,可将二人安排至银行工作,但每人需缴纳2万元的费用。
3月16日,唐先生与两人签订了就业安置服务协议,协议中显示,招聘单位为南昌某某银行,薪资待遇为每月元至元,如果薪酬、岗位等与事实不符将退还全款。梦梦、晨晨坦言,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未曾多想便交了钱。
交钱后不久,两人向周围的人打听,都说没有“南昌某某银行”这一说法,银行方面也没有相关岗位的招聘。如梦初醒的梦梦、晨晨便要求唐先生退款,起初对方还以各种理由搪塞,之后索性不接电话了。3月25日,因此事协调未果,梦梦、晨晨选择报案。
朋友圈内电厂招聘收取报名费
年7月,应届毕业生小叶从 但这个虚假网站上的虚假信息,挂出后短短一周多,通过该网站报名者即多达余人,共缴纳“报名费”16万元。年8月8日,涉嫌通过网络诈骗的两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报请批准逮捕。据办案民警介绍,该虚假招聘信息的传播速度,之所以能让犯罪嫌疑人都“完全没想到”,与不少受骗者在 在此,智盛人才小编提醒大家:由于互联网高速发展, 招聘求职一定要选择正规专业的公司或网站,避免上当受骗或有损自身企业形象。
不经意转发虚假信息也可能被追责
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年9月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施行。根据该《解释》,无论编造还是明知虚假信息还转发的,当造成重大影响时,该行为都可定罪。
也许有人觉得转发只限于朋友圈,并非对外传播。其实不然,一旦该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即便捏造者、传播者无心,也可能会被追究责任。
虚假招聘行骗带来哪些法律责任
对于某些用人单位打着交纳服装费、培训费的幌子,向员工收取费用的行为,我国法律明确禁止此类行为。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同时,《劳动法》第84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求职时面对任何收取费用的情形,都不要轻易相信。
其次,《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因此,面对用人单位的欺诈行为,求职者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归为无效。
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属于民法和合同法调整范围,其承担的是一种民事责任。但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如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种性质时,行为人承担的就不只是民事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网络诈骗中,骗取金额较多的诈骗份子不仅涉及民事责任,还涉嫌诈骗罪,依法应受刑罚。
同时, 其次, 另外, 动动手指就转发,已然成为小伙伴们下意识的反应,同时也成为监管的一个盲点。朋友圈内虚假招聘混得风生水起的原因,归根究底与众多市民在 因此,为了遏止这种恶性循环,杜绝虚假招聘在朋友圈的肆意妄为,朋友们,随手转发还请慎重。可别一个不经意,警察叔叔找上门。
联系智盛
招聘求职热线
-
-
家政房屋婚介热线
-
猎头服务热线
智盛人才QQ群
智盛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