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收获“金色粮仓”
年8月10日,江西省青联、省青科协“科技兴农”专家服务团在抚州市金溪县对桥镇太坪村建立的百亩“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田”头季喜获丰收,服务团共同合影留念庆祝。摄影:艾正川“这稻谷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又长一茬。今年两季亩产可达斤左右,每亩产值可以有多元,比以往种植中稻要增收近多元嘞!”对桥镇种粮大户朱小波笑呵呵地说。11月的阳光下,金黄饱满的稻穗迎风摇曳,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今年之初,趁着当地农民抢抓农时春耕春种,江西省青联“科技兴农”专家服务团的农业专家们奔赴抚州市金溪县对桥镇赴开展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科技服务,指导当地农户进行栽培、灌溉、土肥、植保等,并围绕农户关心的各类技术问题现场操作示范、给予解答。“当科技为农业注入的‘养分’越来越多,种地已不再是单纯的‘老把式’”,省青联农业界别副秘书长、江西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李艳大说,“新品种、新技术对新时代农民增产增收已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补充并介绍道,“再生稻就是在水稻收割后,利用头季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适当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割一季的一种水稻种植方式。因为种一季,收两茬,中间省去了再次耕种的过程,并有效解决秸秆还田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服务团还举办了以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为主题的技术培训会,通过手机APP、腾讯会议、发放技术手册、农技专家走访等“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智能提示和专业指导,农户们亲身体验到了“科技兴农”的魅力,解除了心中的疑虑,按照专家们教授的技术方法,当地种粮大户较往年节省了30-40%的生产成本,不仅生产出来的大米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自年以来,省青联组织省青科协专家成立“科技兴农”专家服务团,与金溪县对桥镇结对开展了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在当地建立了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优质稻项目示范基地。通过结对技术支持,有效带动了金溪县农户们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户们的生产效益,有力促进了当地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宝贝出村”
播撒“希望之种”
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一年之内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只能用天来计算。年幼的他们留在故乡,与亲戚或者年迈的祖父母住在一起,他们的名字叫“留守儿童”。因为成长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他们缺少爱护、信息闭塞、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匮乏,对未来的可能性一无所知。年,在吉安市新干县溧江镇堆背村,江西省青联组建的调研组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经过长年的扶贫改造,堆背村的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最低保障、村容村貌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留守儿童缺少陪伴的问题较为严重。在其中一户村民家中,组员们看到这样一个小朋友:小男孩,13岁了,从小到大没有出过村子,没有去过县城一次,甚至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漫画书、一个玩具。他很怕和前来调研的青联委员们有交流,看着他怯生生的眼神,大家不禁感到一阵心疼。“过去,我认为乡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贫困,是孩子上不起学、买不起书。但那时,我发觉比贫困更要命的是封闭。”一位参加调研活动的青联委员说。在封闭的世界,孩子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谈论梦想。他们亲眼所见的人生道路,要么是像爷爷奶奶一样种地,要么是像父母一样打工。第三条路是学校老师讲给他们听的,要考大学,但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大学,也不知道考上大学后做什么。由此,一个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农村、开阔视野的计划应运而生。为了能达到扶“志”效果,省青联积极整合资源,组织各级青联委员,按照“自愿志愿、出钱出力、就近就便”的原则,发挥各自专长,以“学习有收获、体验有乐趣、情感有陪伴”为目标实施“爱心入户、宝贝出村”项目。针对每个孩子个性化的需求,带领留守儿童从农村走向城市,走进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知名企业、大学校园等参观交流,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感受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并从教育、健康、关爱等方面入手,因时制宜地推出了圆梦“微心愿”“爱心午餐”等各具特色的公益服务内容,点亮孩子们的“微心愿”,切实关心和帮助困难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活动实施以来,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变:孩子的见识增长了,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动手能力增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渴望拥有更大的舞台;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幸福,并愿意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希望小屋”
陪伴快乐成长
年9月17日,在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英山小学青联的“希望小屋”里,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摄影:徐晶
在南昌市进贤县泉岭乡前溪村前溪小学,一间42平方米的青联“希望小屋”内,一排排书架上整齐摆放着课外书籍,蓝白色相间的墙面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喜欢看书,但是家里课外书特别少,这里有各种类型的书籍,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快乐。”五年级学生陈雨萱说,自己的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最喜欢这里的名著和漫画书。“学生下课可以在这里看书,每周学校会在这里进行一次科普教育,看一些科普专题片。同时,可以利用新设备投影仪,将绚丽的光影投射在地面上,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前溪小学校长龚良凌说,有了青联“希望小屋”,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多彩丰富了起来。自年9月全省首个青联“希望小屋”在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英山小学揭牌以来,省青联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捐资余万,在全省各地打造“希望小屋”个,弥补乡村学校在“第二课堂”教育方面的不足,充分满足乡村孩子的课程与娱乐需求。同时,组织青联委员服务团深入‘希望小屋’开展心理关爱、学业辅导、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等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与乡村孩子结对子、交朋友,帮助解决孩子成长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农村儿童在持续关怀下健康成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江西省青联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狠抓帮扶项目落实,团结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展现青联作为、贡献青春力量。编辑|大吉
校审|文昌审核|全哥—近在青年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