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祖籍安徽潜山(今安徽省安庆市)。是民国最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他儿时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江西生活的。江西的上饶、黎川、新干、南昌等地他都生活过。
年,13岁的张恨水跟着任职的父亲离开了黎川(今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来到了新干三湖镇砚洲村(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三湖镇砚洲村),并在此地念过书。张恨水曾在新干三湖那会经常散步的橘林,是新干当地特有的一种物产红橘。新干三湖红橘栽培的起始年代可追溯到西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宋代开始,红橘就作为果之上品,被朝廷钦定为贡品。清代时乾隆皇帝喜爱吃红橘,赞其内质甘甜、外观亮丽。还给它赐了一个名字:“大红袍”。每年深秋橘子红了,采摘也就开始了。而新干三湖镇的风景、物产都深深的融进了张恨水的印象里,并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素材。但影响他的还有这里的人,张恨水曾在新干读书时有一个女同学家里买了很多小说。张恨水回忆道他们曾在一个房间里攻读,那女孩子跟他也很要好。常把小说拿给他念念,张恨水也就这样读了不少的章回小说。无形中对章回小说的形式和特点有了一些体会......也就是这样,张恨水对这个地方结下了情缘,还因为新干三湖这个地方创作了《北雁南飞》及其他故事。
《北雁南飞》是张恨水于年创作的小说。小说以张恨水少年时在江西新干三湖镇私塾读书经历为背景,讲述了清末民初新干三湖镇上少女姚春华与少男李晓秋凄凉的爱情故事。
张恨水的小说《北雁南飞》第一章里面也恰恰就包含了江西的新干、江西其他地方、特产及风俗习惯:““临江府,清江县,三岁个伢子卖包面。”这是江西南昌城里一种歌谣。清江两字,也有改为新淦的。因为清江、新淦两县的人,在省城里挑担子卖馄饨的很多,差不多是包办了这种买卖。馄饨这东西,南昌人叫作清汤,清江,新淦人,叫做包面。三岁个伢子,是说三岁的小孩子。总而言之,是形容清江、新淦对于馄饨业之发达。当然,这不无鄙笑的意思在内。其实这两县是餐鱼稻饭之乡,文化也并不低落。尤其是新淦县属的三湖镇一带,风景幽绝,是令人留恋的一个所在。三湖距樟树镇三十里,距新淦县也是三十里,交通倒也便利。这个镇市上,约莫有千户人家,却有二、三十家牙行,四家钱庄,就普通市镇比例起来,却是畸型的发展。所以造成畸型发展的原因,却因为这里有一种甜美的出产:乃是桔子,柚子,柑子,橙子。由秋天到春初,外方的客商,都到此地来贩卖水果,所以产生了许多作桔柚掮客的牙行。又因为赣州出来的木料,编成浅筏,顺流而下,到了这里,赣江宽深了,浅筏不便行走,就在这镇边,重新编扎。木料是一种大生意买卖,国家在镇市上设了厘卡,抽收木税。于是乎官商两方,不断的有银钱交涉,因之又有了四家钱庄,在里面做一个流通机关。据官场中人说,这个厘金局,是二等缺,督办是要候补知府才可以做。因为督办资格大,手下的幕宾,也就非有相当的资格不可。其中有两个是候补县,一个是县丞。其余的也就至少是佐杂之流......”(该文章为张恨水小说《北雁南飞》第一章的部分,新淦:即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
现如今新干县三湖镇砚洲村的张恨水故居新干三湖的张恨水故居现如今也有人守护现如今新干县三湖镇砚洲村的恨水广场现在的新干县三湖镇早已经没有曾经的气息了。而新干县三湖镇砚洲村则依然保存着当年张恨水的故居、当年张恨水曾在那就读过的私塾现如今也是砚洲小学、如今的新干县三湖镇砚洲村为了纪念张恨水还建立了恨水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