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陶瓷产区,除了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还有吉州、赣州、丰城、弋阳等重要的民窑窑口,从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的窑址遗存里,追溯到千百年甚至数千年前,领略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悠久的中华文明。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古窑造型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烧造始于汉代,五代时期景德镇以南方地区最早的白瓷窑和瓷器烧造的较高成就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据考证,景德镇按出现年代有以下窑口:
█陶窑和霍窑
唐代,景德镇窑业有了新的发展,《景德镇陶录》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壕,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陶氏,陶玉也,陶窑所产瓷器运往关中,进贡于朝,称为“假玉器”。
清代蓝浦著《景德镇陶录》
霍仲初开的“霍窑”,所产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因瓷器精美贡于朝,受唐高祖钟爱。武德四年(年)朝廷设新平县,设陶政一职,监陶进御,这是景德镇最早设置的官方督陶职务。
后来,柳宗元在《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大文学家的赞美更增添了景德镇瓷器的风采。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称杨梅亭窑,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位于今景德镇三宝村,是南方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瓷窑窑址之一。
元代胜梅亭窑影青模印蕉叶纹高足杯
胜梅亭窑烧造的青瓷釉色偏灰,微带绿色。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较高。器型有壶、盆、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相同。青瓷、白瓷采用支烧法,碗盘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窑口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当地青白瓷烧造,以及后朝瓷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口,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同胜梅亭窑一样,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较厚,偶有薄胎,均呈灰色。青釉带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开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叠烧而成,宽边有支烧痕迹;底心有釉。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黄泥头窑
五代至北宋景德镇最有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位于今东黄泥头,遗存丰富保存完好,堆积范围约平方米,分东西两堆。西堆以五代瓷器遗存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两种,碗盏以叠合烧制。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主要为影青瓮,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
黄泥头窑遗址
█湖田窑
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湖田村。在《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窑场遗迹与遗存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资料看,既有宋代“马蹄窑”,也有明早中期“葫芦窑”。可见,此窑兴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
湖田窑影青瓷枕
就瓷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枢府器”;还出现了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明代只见青花纯白两类。湖田窑瓷器,以宋青白瓷,元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湘湖窑
宋代景德镇窑场之一,有两处:一在窑前山,制品胎骨坚致,釉作灰青色;另一处在在窑栏山,制品有胎骨细腻洁白、施釉匀净的白瓷及青瓷等。
湘湖窑遗存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为青白瓷窑,窑址在今景德镇东南20公里的寿安镇境内。遗物堆积约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烧造方法为装烧,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军窑
有关“景瓷”的典籍里称:“军窑”乃“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存在于宋、明两朝。明代景德镇瓷窑分为御窑厂(又称官窑)和民窑两种。军窑是军队在景德镇开的窑厂,与民窑性质相似。
《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记载: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义,都昌人于光,带领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将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将于光调往西北去料理军政,其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在景德镇以窑业为生,故有“军窑”之名。
█龙江窑
龙江窑又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因专烧大缸,且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初景德镇有龙缸大窑32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遂将其中16座改为青窑,仍存16座烧龙缸。
龙缸烧制工艺较特殊,先溜火七昼夜,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官窑分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六种,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即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为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各种瓷器的瓷窑。“青”并非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代以来,景德镇瓷器成色以“上品为青”,以及“头青”、“提青”、“三色青”等。为保障瓷器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乐平窑
窑址在今江西景德镇乐平市境内,故称乐平窑。始烧于明代中期,以青花瓷器为主,产品分精、粗两类,精细者胎质轻簿,胎色洁白,釉质晶莹明亮,青花色调明快,粗者胎体厚重,胎色白中泛灰,釉色兰灰、青花色淡。
乐平唐代南窑龙窑遗址
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碟、盅、盒、罐、高足杯等日用器,以碗类最多。纹饰图案有人物、奔马、花鸟、云、鱼纹、云鹤、海螺、白菜、菊花、变形梵文等。碗心有福、寿、善、禄、光、正、梅岗等字样,碗底有大明年造、万福攸同、富贵佳器、长命富贵、长寿、福等款识。风格与景德镇其它窑口类似。
█小南窑
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窑室狭小,窑包形似趴着的青蛙,又称“虾蟆窑”。称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崔公窑
明嘉靖、隆庆年间(年-年)景德镇崔国懋创建的民间瓷窑。为当时著名民窑窑口之一。
崔公窑仿元青花大碗
《景德镇陶录》记载:崔公窑瓷多仿宣德窑、成化窑遗法制造瓷器,“当时以为盛,号其器曰‘崔公窑瓷’,四方争售…为民窑之冠”。崔公窑瓷器可媲美宣德、成化两窑;所制青花彩色瓷器和宣德、成化两窑相同。为当时民窑之冠,世称“崔公窑”。
█臧窑
清代早期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间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
臧应选铜像
█年窑
清代早期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瓷器。因雍正四年()年希尧兼管景德镇御窑厂,世称年窑。雍正六年后,唐英任驻厂协理官。选料极精,琢器多卵色,或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工巧玲珑。当时发明了很多釉色,以胭脂水釉为最著,胎骨甚薄,里釉极白,被外釉所映照,呈粉红色,娇嫩欲滴。另有油绿釉,美如碧玉,俗称“碧玉釉”。粉彩成熟于此时,所绘花卉,似恽南田、邹一桂和蒋廷锡画风,艳丽逼真,生动活泼。
█郎窑
清代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故名。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其中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法国人称“牛血红”,在红釉中最杰出。洒蓝和霁蓝瓷,再上一道极薄釉子,然后加绘金花金彩,华丽静穆,匠心独运。素三彩创烧于此时。青花和斗彩也很有名。
郎廷极(-)
█唐窑
清代乾隆元年至十四年(—)、十七年至二十一年(—)九江关监督唐英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
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瓷器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各种釉彩大瓶
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巧夺天工。如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赣州█七里镇窑
瓷窑窑口,因地处今江西赣州七里镇而名。窑址宽约一公里,有遗存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赣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烧造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
七里镇窑窑址
七里镇窑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余年。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青釉胎质坚细、胎色灰暗,色呈蟹壳青有细小开片,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质细腻,火候甚高,叩之声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泽晶莹;黑瓷较复杂,有黑釉、酱红釉、酱褐釉、茶青釉、窑变釉等,真正乌黑发亮的黑釉不多,兔毫、玳瑁等不及建盏,胎呈暗红或紫灰色。器型以碗、盘、盏、碟、罐、钵、壶等日用器为主,还有部分外销瓷。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吉安█吉安窑(吉州窑、永和窑)
宋代南方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
永和窑产品胎质"似陶非陶",因胎土含砂较多,故胎质粗松、吸水率高,粗看似陶,击之有金属声,成为区别其它窑口的显著特征。集北宋各窑制瓷技术之大成,是永和窑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永和窑窑址景区
永和窑以黑釉瓷和彩绘瓷为代表,黑釉瓷中的各种釉斑、木叶纹、刻花和剔花等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从南宋起,永和窑黑釉窑变瓷器深受海外欢迎,成为外销瓷的主力军,这在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和藏品中可见一斑。
█新干窑
唐窑遗址位于新干县金川镇塔下村的赣江边,以河岸斜坡为窑。座东向西,窑口面对赣江,现在该遗址仍可见大量瓷器残片,堆积厚度2米许,面积约0多平方米,主要器物为碗、壶、注子、罐、盘等,多施青釉,釉不及底,器物由匣钵叠烧,制瓷工艺与丰城洪州窑同期瓷器一致,当属著名的洪州窑系列,该遗址已列入新干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城█洪州窑
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江西丰城曲江乡罗湖村。遗物十分丰富,广泛散布于赣江西的红土丘陵地带,窑址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因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
洪州窑莲花纹大盘
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年的历史。以烧青瓷为主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色多为褐色,与唐代陆羽《茶经》中所描述“洪州瓷褐”相吻合。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
抚州█南丰窑
南丰窑址地处今江西抚州市南丰县南20公里的白舍镇,故亦称“白舍窑”,是宋代江西地区重要的青白瓷民窑窑场。由于制瓷技艺精良,产品常被误作景德镇窑,元代蒋祈《陶记略》一书记载: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
宋代朝廷曾派官员到南丰窑督造部分细瓷,属“置官监造瓷器”以“供上用”。是民窑官用性质的窑场。现存大小窑址34座绵延2.5公里。遗址遍布瓷片、窑具、垫器、匣钵、炭灰等遗存。
元代南丰窑影青釉刻花盖罐
南丰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期,产品不仅销往国内,还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地区,还得到当时朝廷官方资助。历史上也因此将白舍窑与景德镇窑、吉州窑、洪州窑、赣州七里镇窑并称为“江西五大名窑”。
█临川窑
宋元瓷窑,窑址在今临川白浒渡一带,也称“白浒窑”,南朝至宋代均有烧造。主要产品有碗、罐、缸等。
临川白浒窑遗址
器物多为平底,底心稍内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绿、酱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内施全釉,外施釉不及底。釉面常开细冰裂纹,釉水不均匀者呈泪痕状。纹饰较简单,多为葵花形纹,罐类器物的肩部,常以铺首为饰。
上饶█横峰窑(弋阳窑)
明代瓷窑,窑址在今江西横峰、弋阳两县,兴盛于成化、弘治两代,相传为明初浙江处州(今丽水)移民瞿志高创烧,产品均为青釉瓷器,厚实粗朴,以碗、盘、碟、盅为主,纹饰以花卉为多,部分器皿有吉、俞、青荷俞、广信余吉等款识。
横峰窑上窑口遗址瓷片
嘉靖年间,由于当地暴乱,窑场移至弋阳两马坑烧造,一般仍称横峰窑,亦称弋器,清代仍有烧造。
陶瓷是中华文化里的亮丽瑰宝,窑口是陶瓷文化的珍贵载体,透过古代窑口,我们可以探究真实的历史人文,唱响china的故事!
本月开始,百陶会将陆续推出《窑口志》栏目,从南走到北,讲述中国古代窑口故事,为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呈上一份厚重的文化大餐!
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