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必须知道的事儿这70个国字号非

  江西,自古便以“吴头楚尾”而显重,又因“粤户闽庭”而扬名。正是这一方水土造就了江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而留存下来的文化传统和技艺也博大精深。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有许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精粹。江西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共计70项,看看你的家乡有几个?

新余市(1个)1夏布绣(新余市)

  夏布绣由民间传统麻布绣发展而来,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夏布绣是扎根于新余市的本土传统艺术,是材质艺术和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展现传统文化创造力的突出价值。

鹰潭市(1个)1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鹰潭市)

  龙虎山被视为道教最早的发祥地,道教正一派之祖庭,在道教宫观中享有非凡地位。正一天师道音乐除江西民歌、小调、曲艺、赣剧音乐外,还广泛吸收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之精华,形成了“上清韵”“弋阳韵”“牌子曲”等独具特色的龙虎山道乐。

景德镇市(3个)1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景德镇市)

  景德镇是最早的瓷业城市,景德镇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2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市)

  千年瓷都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

3古戏台营造技艺(乐平市)

  古戏台建筑技艺是乐平民间乡土建筑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在古戏台建造传统技艺中,主要由锯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泥工、漆工、画工等通力合作,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一座戏台的制作。

萍乡市(4个)1萍乡春锣(萍乡市)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传统的萍乡春锣,由一个人表演,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缎或布袋,将一面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2萍乡湘东傩面具(湘东区)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萍乡的傩面具,原有多幅,现存多幅,制作时间从元末、明清到民国时期都有。

3莲花打锡(莲花县)

  莲花街头锡制品与千家万户家庭生活紧密相连。餐饮席上的酒壶、茶壶,厨房里的水盆、火锅等等,涉及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街头锡制产品具有品种多样、图案精美、造型新颖、工艺精湛的特点。

4萍乡烟花爆竹制作技艺(上栗县)

  上栗鞭炮烟花是萍乡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其发祥地地处赣西边陲,是湘赣边界重镇。上栗自古生产爆竹烟花,是火药文明领域里独特的艺术价值的象征,古往今来,深受国内外客商的赞赏,享誉全球。

南昌市(5个)1赣剧(江西省赣剧院)

  赣剧是江西省的汉族赣语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古代四大著名声腔之一,起源于赣东北地区。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代表性优秀传统剧目有《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

2江西目连戏(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目连戏在南方诸省的流传,是与弋阳腔的传播同步进行的。江西目连戏分布全省各地,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目连为主体的江西目连戏是全国高腔目连之源头。江西目连戏一般在盂兰盆会搬演。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看了弋阳腔目连戏说:“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目连戏被士庶各界奉为戏曲文化的经典。

3南昌瓷板画(南昌市)

  南昌瓷板画创始于年,又称肖像画,瓷像,是江西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不但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画、流派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每一幅瓷板画须经过少则10天多则数月才能完成,不仅需要精妙的画工,还要有高水平的烧瓷技术,二者缺一不可。

3上坂关公灯(湾里区)

  上坂关公灯是南昌市的汉族民俗舞蹈艺术。通常表演人数繁多,由型如“丰”字灯头、灯尾和一条条插着三盏多棱角大灯笼的板凳组成。每年的元宵节,在出灯的整个过程中,都有鼓乐相伴。南昌市湾里区罗亭镇上板村曹家自然村的龙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独具一格,因为纪念关公而设置,称“关公龙”。

5西山万寿宫庙会(新建县)

  西山万寿宫,位于新建县西山镇。其庙会源自于东晋道士许逊修道成仙拔宅飞升的典故,后世人们定其飞升之日农历八月初一为朝仙之日,以祭许逊之功德。西山万寿宫庙会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起,至九月初一结束,各地信民薰沐斋戒纷纷前来进香,成千上万的进香者比肩接踵。

抚州市(7个)1南丰傩舞(南丰县)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长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汉族民俗舞蹈。南丰有傩,自汉开始。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2乐安傩舞(乐安县)

  乐安傩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致分为三大流派:增田镇东湖村“滚傩神”、古村流坑的“戏傩”、鳌溪镇罗山傩舞。

3宜黄禾杠舞(宜黄县)

  禾杠舞流传于宜黄县河东一带。是山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桠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进行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黎川舞白狮(黎川县)

  在黎川,有喜庆必放爆竹、舞白狮的习俗。舞白狮从妙趣横生的玩狮开始,需雌雄白狮各一只,龙珠、大铜锣、小铜锣、大钹、小钹和鼓,音乐别具特色,有吸引观众的“过段”,有舒缓的“流水”,有激越的“火爆头”。

5宜黄戏(宜黄县)

  宜黄戏,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

6抚州采茶戏(临川区)

  抚州采茶戏是临川汉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用抚州赣语说唱。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

7广昌孟戏(广昌县)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汉族地方戏曲,至今传承余年。广昌孟戏在甘竹镇一带流行,有两个民间戏班演唱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戏曲,剧情都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地人俗称“孟戏”。广昌孟戏作为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有一定的演出习俗。

上饶市(9个)1婺源傩舞(婺源县)

  婺源原始的傩舞远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以前,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汉族宗教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化石”。

2弋阳腔(弋阳县)

  弋阳腔,汉族戏曲声腔之一。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3婺源徽剧(婺源县)

  婺源徽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皖南徽剧的一个流派。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汉族民间小调,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婺源徽调。

4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铅山县)

  连四纸是品质上乘的文化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有72道工序,道道精湛。

5婺源三雕(婺源县)

  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婺源三雕,是婺源县传统的汉族雕刻艺术,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走进婺源县的古宅,常常被跃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

6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婺源县)

  歙砚制作技艺是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可分为螺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7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鄱阳县)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制作非常细腻,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年,在鄱阳宗传六代的漆画工艺老人张席珍精心制作了一对脱胎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荣获巴拿马四等奖,此后,鄱阳脱胎漆器名享海内外。

8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县)

  婺源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充沛雨量,温润气候,寒署温度分明,加上土层厚、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婺源绿茶制作一般经过鲜叶摊放、杀青、摊晾、揉捻、理条、摊晾、二次理条或精揉和烘干八道工序。制成的绿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优点。

9稻作习俗(万年县)

  万年是“稻米之乡”,传统的稻米习俗已在该地域传承了几千年,全县15个乡镇仍延续着部分稻米习俗。稻作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民俗和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宜春市(9个)1万载得胜鼓(万载县)

  万载得胜鼓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汉族传统吹打乐。整个乐曲主要来源于汉族民间灯彩和民间锣鼓,即从“花灯、龙灯、狮灯、战鼓、十样锦、三百鼓”等锣鼓经中提炼出来的。乐器的编配分打击乐和吹奏乐两组。

2花镲锣鼓(丰城市)

  丰城市花镲锣鼓又名花钗锣鼓,花草锣鼓,由个曲牌组成。因锣鼓击奏的变化多样,即打出各式各样的“花草”,又因节奏落点为“钗”“镲”而得名。丰城花镲锣鼓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清代。

3丰城岳家狮(丰城市)

  丰城岳家狮是江西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为宜春市爱国名将邓子龙所创,它脱俗于中国汉族民间的南狮、北狮,而以自己独特的雄姿广泛流传于民间,俗称“打狮子”。

4万载开口傩(万载县)

  万载开口傩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拥有六百余年历史,是当地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极具特色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万载傩舞有着鲜明的风俗特色。

5高安采茶戏(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宜春地区的汉族戏曲艺术,起源于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和京剧的影响,于年前后形成。

6万载夏布制作技艺(万载县)

  万载夏布生产追宗溯源可到东晋后期,至今已有1多年历史。万载夏布制作技艺是万载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万载夏布作为当地汉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有独特的品质,其纱质细腻、经纬咸宜、不皱折、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是一种纯手工的环保产品。

7万载花炮制作技艺(万载县)

  万载花炮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产于宋盛于清。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万载地区汉族劳动人民从事花炮生产日众,代代相传,故有“花炮之乡”的美誉。时至今日,万载花炮已从单一的响声好,发展到声、色、烟、香、花等综合造型运用。

8樟树中药炮制技艺(樟树市)

  中药炮制技术是依据中医中药的理论,根据辨证论治和药材本身的性质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樟树中药材炮制十分考究,独树一帜,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樟树药材炮制过程可细分为药材的鉴别、抖择、切制、炮炙、加工、贮藏等。

9樟树药俗(樟树市)

  樟树药俗包括药材交易风俗、中药炮制、药膳、药业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吉安市(10个)1解缙故事(吉水县)

  解缙,吉水县人,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主编了《永乐大典》。解缙自幼颖敏绝伦,六七岁即能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因此,关于他幼年时的故事传说如《对竹》《个字》自明代就在当地广为流传。《解缙故事》是以叙述解缙家世背景、科举经历、官场仕途、人际交往等六大类为主要内容的传说故事群,历数百年,流传不衰。

2永新盾牌舞(永新县)

  江西汉族民俗舞蹈,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汉族文化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是江西省汉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舞蹈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口源、烟阁等南片诸乡,这些地方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

3鲤鱼灯(吉安县)

  汉族民间传统的灯彩舞蹈,因舞蹈时手持鲤鱼形状的彩灯而得名。流传于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的“鲤鱼灯”是最优秀、真正原生态的民间灯彩之一。

4井冈山全堂狮灯(井冈山市)

  流传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狮、龙表演与武术穿插相结合,展现了盾牌与刀枪棍棒为主的硬实功夫,是当时强身健体、抵御猛兽与观赏表演的传统技艺。

5新干剪纸(新干县)

  新干剪纸是自发形成的民间艺术,在悠长的历史发展中,以“家传”或“互教”方式传承和发展。在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宗教思想影响下,新干剪纸内容多为婚嫁、年节、丧事以及地方民风民俗,气氛热烈,感情淳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东固传统造像(青原区)

  “东固传统造像”是吉安境内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三者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技艺。从事此项技艺的“丹青先生”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和雕刻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神像。

7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安市)

  吉州窑是中华民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色。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精美丰富,风格多样,已发现的器形有多种,尤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

8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泰和县)

  庐陵(赣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结构、构造、装饰上的共同特点,但又结合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做法。

9吉安中秋烧塔习俗(安福县)

  吉安有中秋烧塔的习俗,每到中秋月圆时,各个村落居民都会聚集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烧起红红火火的宝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宝塔中的烈焰一样红红火火。

10永新小鼓(永新县)

  永新小鼓是吉安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道情。相传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永新。早期是收容孤寡残疾的养济院里的盲艺人传唱谋生的渔鼓形式。后来有永新的盲艺人改用小鼓伴奏,并在语言音调、表演风格上有所变化,演唱一些从戏曲、小说中改编的短篇曲目,逐渐发展到编唱长篇曲词,并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曲种。

赣州市(10个)1兴国山歌(兴国县)

  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以独特的民间风格,历千百年而不衰。她覆盖赣南客家人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伴侣和工具。兴国山歌在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援苏区革命和建设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流传着“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

2赣南采茶戏(赣州市)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表演形式有“三绝”,即: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近年来,《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快乐标兵》、《八子参军》等采茶戏新剧目,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

3于都唢呐公婆吹(于都县)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乐器主要为“公”“婆”两支唢呐,“公”唢呐稍短,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艺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

4石城灯会(石城县)

  石城灯会(又称石城灯彩)上溯南唐(公元年)就始在民间盛行,有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茶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麒麟送子灯等,具有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制作精工等特点。

5古陂蓆狮、犁狮(信丰县)

  蓆狮、犁狮都是当地农民在春节期间举行的民俗舞蹈活动。古陂蓆狮、犁狮是信丰县古陂镇谢氏、黎氏一种以狮子和牛为形象的香火狮。蓆狮自明朝末期起流传在信丰县古陂镇,狮身由两条草蓆连接而成,故称为“蓆狮”。

6东河戏(赣县)

  东河戏,渊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弋阳腔清唱“坐堂班”,此后相继吸收了昆曲、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弋阳调、兴国南北词等精华,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形成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南第一剧种”。

7客家古文(于都县)

  于都客家古文形成于明末清初,演唱者多为盲艺人,以演唱“古戏文”改编的曲目为主,因而简称“古文”。艺人沿袭传统的唱法,以木梆或渔鼓、小鼓击节的徒歌形式,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述演唱内容。

8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会昌县)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源远流长,遍布各地,以会昌县的匾额习俗最具有代表性。客家匾额习俗源于传统的祠堂建筑,祠堂内挂有祖先牌位、堂号和功名匾、寿匾等,挂匾必须按照既定的民俗仪式。

9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龙南县)

  赣南围屋是中国民居的一大奇葩。主要分布在赣南南部的龙南、全南、定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县境内,如今尚存余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尤其是龙南客家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独具特色,在营造技艺上超凡脱俗,文化内涵上博采众长。年11月,赣南客家围屋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10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全南县)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流传于赣南的全南、赣县、兴国、于都等县,尤以全南县的客家擂茶最具有代表性。擂茶制作主要器具:一是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擂杵。基本原料是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茶油及各种青草药。

九江市(11个)1武宁打鼓歌(武宁县)

  武宁打鼓歌是武宁县的汉族传统曲艺。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少见的汉族传统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

2九江山歌(九江县)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

3青阳腔(湖口县)

  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有《青阳时调》《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摘锦奇音》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

4西河戏(星子县)

  西河戏是流行于星子、德安、九江县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其主要声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年定名为“西河戏”。

5德安潘公戏(德安县)

  德安潘公戏又称布帐傩,是德安县的汉族民俗表演艺术。源于唐末宋初,有“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竖杨树桩”“单双杠翻杠”“倒立表演”“拜天拜地”等表演形式。

6永修丫丫戏(永修县)

  永修丫丫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发源于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脱胎于明末赣北板凳戏,距今有多年历史,因其女角全部由男童女扮,头扎两个丫丫发鬃,渐渐自成一派,人称永修“丫丫戏”。

7瑞昌剪纸(瑞昌市)

  瑞昌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瑞昌剪纸的风格:既有南方的阴柔之丽,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阳刚之美,古朴豪放。

8瑞昌竹编(瑞昌市)

  瑞昌竹编是九江瑞昌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距今有多年历史。以竹子为原材料,经手工制作而成。过去,瑞昌山民常以小山竹编织篾器出售。传统的竹编制品有簸箕、米筛、箩等。

9湖口草龙(湖口县)

  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湖口县的草龙制作方法优良、外形独特,较为出名。在湖口民间,手工扎龙有纸龙、布龙、板龙、草龙之分,因民以食为天,万物谷当首,所以草龙被推为群龙之首,人们又称它为真龙、老龙。

10金星砚制作技艺(星子县)

  金星砚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历史名砚。因金星砚石上有凤眼、金圈、金晕、金花浪纹、鱼子纹、眉子纹等形态万千的黄色金点而得名“金星砚”。

11全丰花灯(修水县)

  全丰花灯是修水全丰镇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

江西日报社新媒体部出品

编辑、制作:邱辉强、邓淑芬(实习生)

江西日报

赞赏

长按







































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msgj/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