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
操场上,一群挂着“一杠”新毕业学员硬挺着倔强的脖颈,把口号喊得震天响。
那声音虽然没有成熟与穿透力,但却也不再清汤寡水。
只是,此时颇显几分“精锐”模样的队伍,等到集训一结束,往各处一撒,便各自花开了。
三五年后,一部分成了机关王参谋的样子。
王参谋当年刚到营区,见了老兵肩膀上粗粗的拐,以为碰到大领导,一激动“啪”地一个立正,抬手就给老兵敬了个礼。惹得远远瞧见的老兵们,大大的笑话。现在的王参谋早早洞悉了单位的生存规则,在机关混得如鱼得水,再老的兵过来办事也得恭恭敬敬叫一声“王高参”。
一部分成了刘指导员的样子。刘指导员是战士考学,毕业分配别人是不明就里来到新环境,他是龙归大海回到老单位。新干部集训队就因表现出色引起主要领导注意,集训结束干了一年排长,被政治处点名要去借调“帮工”干了两年干事,领导说小刘工作干得不错啊,下去干个指导员吧,两三个月就把连队带得呼呼啦啦。
还有一部分成了上尉张副连长的样子。张副连长从踏入营区就没缓过神,在集训队就和王参谋几个整天吐槽要走。到了连队,心想大小也是个排长,得调整心态干出个样子啊。
热血沸腾来了个“头三脚”,结果弄了个主官不喜、老兵不睬,一下子心态就崩了。
02三人中,刘指导员是战士出身,进入情况最快,一开始就在新干部中脱颖而出。王参谋“官之初”则是磕磕绊绊,好在他适应能力强、悟性高,或许同时直接领导指导帮带也很得力,经过一段适应期很快就把握了主动,进入了正轨。
张副连长“头三脚”直接踢砸了,仅有的一点热情也被浇灭了,成了边缘化的干部。
王参谋、刘指导员、张副连长,同批毕业的新干部,三五年后处境和地位就有了明显的不同,有的成了首长机关的得力助手,有的成了独当一面的连队主官,有的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存在。
若干年后或许三人的安置殊途同归,但他们对国防建设的贡献大小、军旅生涯的实绩多寡,成就感,获得感,归属感乃至自我价值评判都将是大相径庭的。
每个干部成长轨迹虽然不尽相同,但从王,刘、张三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毫无疑问,当过兵的干部相对生长干部在“官之初”是具有极大优势的,他们更容易了解战士想什么、需要什么,也能很自然地和战士谈在一起,玩在一起。
从概率上看,因为从战士到干部身份跃升的经历,战士出身的干部对组织培养感恩者占绝大多数,对自身干部身份珍惜认同者占绝大多数。经验和情感两者优势叠加,焉能不无往不利?
但生长干部考取军校并不存在身份跃升一说,如果不选择军校大概率会被地方重点大学录取,往后发展不一定劣于选择当军官。又因为没有当兵经历,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遇到拦路虎、甚至出洋相。
一部分像王参谋那样从困境中走出来,自然是修成正果。还有部分像张副连长,进不得,走不脱,成了边缘人,陷于无解的苦闷、怨恨、消沉之中,岂不是个人和单位的悲剧?
03有的老兵评价年轻生长干部不知道战士想什么,和战士玩不到一起。岂知道,不当兵,哪来的兵味?一天兵没当,就凭学员队的象牙塔生活,怎么可能一下就知兵了呢?除了靠学、靠悟甚至交学费,又有其他什么办法呢?
有人对消沉中诸如张副连长那样的干部说,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这句话貌似有理,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生长干部,高考一选定终生,而绝大多数部队什么样都不清楚不了解。
而战士出生的干部,不管是考学也好提干也罢,选择当干部都暗含了一个前提,即放弃了以战士的身份满服役期退伍。也就是说战士出身的干部相比生长干部,在人生的重要路口,多了一个选项!这部分人选择当干部是经过慎重选择和深思熟虑的,最起码给了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生长干部没有。
女孩子拒绝追求者,往往说,你是个好人,可是我们不合适。
像张副连长这样的人虽然不适合部队,但至少是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却没有被及时发“好人卡”的机会。现在有的人竟然想让张副连长们跪着走路,借用张麻子的一句话“跪着吃饭,寒碜!”
那么又有人说,既然战士出身的干部这么好用,为什么不尽量从战士中选拔干部呢?
谈这个问题的人,显然陷入了出身决定论,以现象代替本质,本末倒置了。以刘指导员为例,其战士经历只是其开展工作的便利助力,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刘指导员本身的组织指挥能力、理论水平知识储备、意志品质等内在因素。
04比如王参谋,没有当过一天兵,但他本身具备的内在因素(可能加上到部队后的学习积累)决定了他或早或晚都会适应环境,胜任工作而张副连长或许本身内在因素不足以支撑其服务部队,而又不愿意去强化相关的内在因素,所以边缘化了。
又有人说,战士提干的比战士考学,高中考军校的更优秀,为什么不加大战士提干名额主要通过战士提干选用干部呢?
诚然,战士提干是干出来的,是实绩突出的,经过严酷检验的。
对于战士提干的干部,我们可以统称为干出来的干部。与此同时,对于士兵考学,高考考军校之类的干部,我们可以统称为考出来的干部。
明明干出来的干部更优秀(确实如此),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多考出来的干部呢?
所谓优秀,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一千个人里面选一个是优秀,相比十个人里面选一个也是优秀,两种优秀“含金量”却迥然不同。今天我们看提干的老兵(不含大学生士兵提干)一个个确实厉害,可知这是从多少战士中淘汰筛选的。但如果大规模从战士中提干,很可能就是类似“十选一”的效果,含金量必然大打折扣。
05因此,对于毫无争议的优秀战士,当然要吸纳进干部的队伍。
考出来的干部,暂时没有过硬的实绩作为凭借和倚仗。但另一方面,考出来的干部毕竟是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独木桥外加体检政审重重关卡的筛选,其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吃苦意识(十年寒窗苦)构成了不断进步的良好稳固内因。
在学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大概率可以培养出不逊于战士提干的优秀干部比如王参谋、刘指导员,当然也有一定概率产生张副连长那样的不匹配干部。
因此,战士提干考学虽好,无奈人数太少。
生长干部学历虽硬,无奈经历太薄。
是时侯给生长干部补一补义务兵经历了!
有人建议:以军校录取普通高中生为例,录取当年9月份安排拟入学学员与其他普通征集新兵同步进入基层部队(与毕业分配单位回避)服义务兵役2年。2年义务兵役期满,部队鉴定可以继续服役本人又愿意从事军官职业的,进入军校学习。2年义务兵役期满,部队鉴定不适宜继续服役或本人不愿意从事军官职业的,军校将其转入挂钩地方院校(挂钩地方院校地位及知名度大概率一般水平)。
这样一来,生长干部长期从事军官职业的思想基础就有了保证首先,能为上军校选择当义务兵本身就筛选了一批以为上军校就是当官的糊涂蛋。其次,提供给拟入学学员类似战士考学提干隐含的选择主动权,促使其选择更加稳妥慎重,选好了基本上就是想好了以后怎么走。
就算后续有不如意,也怪罪不到被剥夺知情权、选择权。这时候,大可以让他们跪着走完,也无从反驳。再次,重要的是两年的扎扎实实的义务兵经历,再说不知兵,没兵味,那也是很困难的事,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至于多当2年兵,担心影响成长进步实则大可不必。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得更实在一点,能干到领导的毕竟是少数,能力固然重要,也要看造化。在这个倡导蹲苗的时代,提高工作获得感、成就感、归属感应该比被边缘化、进不得、走不脱更有意义吧。
06从某种程度上,这对于加强单位自身建设也是一个“倒逼”和“促进”。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比对某个单位(或大或小)范围拟入学义务兵学员和普通义务兵留队率,个人感觉会分析出一些很有意思很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出来。
讲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那个先选择分流自主就业,后参军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国防生。如果当年的国防生选取先安排服2年义务兵役,后尊重学生个人选择,不知又将如何呢?
觉得写的不错,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