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出土的商代侧身玉羽人

白癜风怎么食补 http://pf.39.net/bdfyy/zjft/160804/4924134.html

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众多精美玉器饰品中,有一件引人瞩目的艺术品——侧身羽人佩饰。当人们有机会观赏它时,无不为其独特的造型和雕琢技艺而惊叹。

此玉羽人系圆雕琢制,璞料纯真无瑕,色呈柔和的棕红色,色泽莹润,有滑感,显腊状光泽,据地质专家检测,属叶腊石类质,大致与浙江青田石中的“紫檀冻”相当。摩氏硬度2以下。

该羽人佩饰,通高11.5、身高8.7、背脊厚1.4、前胸厚0.8厘米。整体圆雕作侧身蹲座状,两侧面对称。头顶部着高冠,乍看似简练的扉棱,细察实是一只作匍匐状的凤鸟,乌尖喙,胸前突,尾上耸下敛并后卷成一圆角方孔,再以掏雕技法琢出3个相套的链环。

三环均呈圆角长方形,第一个外径长为23.3、中间宽14.1、内径长12.7、内中宽6.7毫米,一侧内璧凹陷,至今凹陷处尚留有三条平行的细线刻纹;第二个即中间的活环,显得更长,外径长23.1、中间宽13.3、内径长15.5、内中宽5.5毫米;第三个活环显得偏小,外径长19、中间宽14.4、内径长11、内中宽6.2毫米,3个链环的外壁都打磨光滑,抛光透亮。

脸面为臣字目,粗横眉,半环形耳,嘴呈高钩而内卷成喙状,几和下颌相连;双臂拳曲于胸前,臂肩高耸,左臂中部饰两道凸棱,是用双线阴刻减地而成,左右半握拳的手指,分别象征性地用3条单阴线段表示;双腿弯曲成蹲坐式(非跪坐式),膝盖上耸,脚底板与臀部平齐;腰背下部两侧至臀部各有一竖列鳞片纹,每列由7瓣鳞片组成,最下2瓣依次变小,都用减地法琢成浮雕状,打磨极为光亮,且两列均对称齐整。腰身下部两侧则雕有羽翼,腿部也琢饰羽毛,都是用砣具阴琢出粗深的线纹,线随形转,特别是左右腿部的4条线纹,从下慢慢弯曲而斜上,由细变粗再变细浅,这些表现羽翼的线纹,用心巧琢,线条较细,不见歧出现象;双脚背前各饰3条阴刻短线,以示足指,其背上部尚琢有一斜洞,直斜穿至足后跟,足底板下有长方形短榫。

综观新干出土的这件圆雕侧身玉羽人,可谓从头至脚都充分表现出“鸟”的特征,不仅腰身两侧琢出羽翼,犹如两翅膀,腿部垂羽毛,嘴呈高钩喙,头顶上还伏有一鸟作冠,但是,脸面、大耳、双臂、双腿、双脚等又颇具“人”的表征,所以这件玉羽人是有机地把人和鸟集于一身,雕琢成一个赋有浓厚神秘诡谲色彩的“羽人”或称“羽神人”形象。

这种圆雕的侧身玉羽人佩饰,至今在史前文化遗存中尚未发现。在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过一件侧身玉人,虽然有某些如侧身、“臣”字目、大耳、双臂拳曲于胸前等特征,与新干的玉羽人相近,但主要区别是,妇好墓的玉人是扁平浅浮雕,新干的玉羽人为立体圆雕,特别是后者,鸟的特征鲜明,如尖喙、鸟冠、带羽翼和羽毛等。

类似殷商时期妇好墓出土的那种侧身玉人饰件,在海外其他一些博物馆也有一些收藏,都系早年中原地区出土而流失至海外,这里恕不一一列举。它们和妇好墓出土的基本相类,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琢出羽翼和羽毛、钩尖喙等鸟形象特征,也就是说,中原殷商时期出土的只能称平雕侧身浅浮雕玉人,新干出土的则是圆雕侧身玉羽人。

故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干出土的这件侧身玉羽人,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也是商代唯一的一件圆雕侧身玉羽人佩饰。

中国古代琢玉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到商代晚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琢玉工艺更是达到前所未见的高度。南方新干商墓出土的玉器,虽数量、品类不如妇好墓,但其琢制工艺并不比其逊色,就以这件圆雕的侧身玉羽人为例,它从头顶(含3个活环套链)至足部是用一整块璞料琢制而成,集双线浮雕、圆雕和镂孔掏雕等多种技法于一身,其中无疑以掏雕技法难度最大。

掏雕,现代工艺称为“活链”,又叫“取链”,笔者曾请教现代琢玉工艺大师,即使科技现化代的今天,要琢制一件“活链”作品,也是难度较高要冒一定风险的,何况三千多年前,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新干商代玉工们成功地琢制出来了,而且掏雕得如此有序、规整圆滑,3个套环,环环相套,未见任何破绽和瑕疵,表明当时的琢玉工艺水平已达到空前高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这种活环套链遗物最早是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新干商代这件头饰活环套链的侧身玉羽人出土,则把中国玉雕“活链”琢制工艺历史提前近千年。

对新干这件侧身玉羽人佩饰的琢制工艺,有学者曾评论说“其制作之精美可以说是商代玉人之冠”,笔者认为,它应是迄今所发现的大量殷商古玉制品中工艺难度最大、最为精美的艺术绝品。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年第10期,原标题《新干出土商代侧身玉『羽人』的再解读》。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anzx.com/msgj/10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