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农业考古》年第1期,作者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感谢作者赐稿,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清代水灾图
内容提要
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西地区水灾不断。道光十四年(年)江西省大部发生大规模水灾,进贤县水灾情况比较严重,清廷户部根据地方报灾的情况给予进贤县蠲免、缓征、抚恤待遇,并要求进贤县衙门查验灾情,酌情处理。进贤县衙门接到江西布政司衙门的指示后,迅速统计灾情,赈济灾民,清廷也立即蠲免赋税,成为清代荒政治理的典范。研究此次水灾赈济,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对清政府社会动员能力与地方衙门组织能力。
关键词:赈济;水灾;蠲免;进贤县
一、进贤县的地理经济概况
进贤县坐落在江西省城南昌下游,紧靠鄱阳湖,汊港丛襍,又与抚河、信江流经县域。县境内河道、湖泊属长江流域。抚河在县境内长55公里,信河流经县境内长30.4公里。境内河有进贤河、高桥河、池溪河、钟陵河、白圩河、桐车港等河流,沟通县域地方。
进贤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低丘高岗为主,起伏稍大;中部和西部为低丘平原,起伏稍缓。进贤县水域主要有军山湖、青岚湖、陈家湖、洋坊湖和韩家湖等。其中以军山湖最大,水面为30万亩。湖面、山地丘陵、耕田面积约各占全县总面积的30%,故有“三山三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清(同治)进贤县志说:“进贤幅壤二百余里,山去其一,水居其半,可耕之田仅三之一。而南苦旱、北苦潦,东西乡界旱潦之间,地瘠民贫,终岁勤动,仅能自给自有。”这段话也是沿用自《(道光)进贤县志》(道光三年纂修)的,则可以反映清代后期进贤人自己对本地社会经济的评价。北部滨湖以及县城极易遭受洪水灾害,南边山区又苦于旱灾。
进贤县城驻地民和镇,原名茅家渡口,是县域军山湖流域与青岚湖流域沟通的重要枢纽,从宋代崇宁年间建县以来就是进贤的县治。清代道光时期进贤县区域地形与现代没有很大的变化,青岚湖与军山湖贯穿县境北部,与南部通过河流、沟渠交通。清代进贤交通主要靠船通行,位处鄱阳湖下游,水系比较发达,也有部分运输依仗独轮车在丘陵弯曲的陆路中通行。
进贤县在明代大量修筑圩田:明成化二年()与余干县合筑有郭坪圩;弘治间筑有梓溪圩、丰乐圩;万历十五年()、十六年(),修圩6条,万历三十六年()重新筑圩8条。这些圩田平常都是湖退人进的结果,但是在汛期有着重大的水利隐患。清代进贤县更是大量修筑圩坝,每逢汛期来临,百姓颇为紧张,灾后为了赈济、赋税等利益分配,依然聚讼不休。道光十四年(年),进贤县衙门为了取信于民,采取了办事公开的方式,获得进贤绅士们的帮助,把整个事件发生过程和优免程序全部刊刻出来,这样有利于避免民众赋税纠纷扩大。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文献《进贤县水灾蠲免抚恤全案》。
民国时期进贤县西南比较富庶,以稻谷生产为主,东北区域比较贫穷,以杂粮生产为主,进贤县西南地区也就是县城靠西南区域,一直以来都是进贤县比较富裕的地区。基本也可以作为清代后期进贤县的区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如~年进贤县征收稻谷总数为石,县城民和镇征收石,临近县城(相距5公里)的罗溪乡征收石,占到总量的39.78%。可见县城的经济中心在这一地带,而这一区域也是沟通青岚湖与军山湖中间,地势低洼,是县城最容易发生水灾的地区,也是各方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