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干人,耐心点!
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舞火龙也是新干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中秋舞龙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新干一些乡镇当地的一种习俗。
昨晚,七琴镇芦岭村上空明月高挂,村民手舞“长龙”穿街走巷,鞭炮声和鼓乐声大作,整个山城小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龙灯腾云驾雾而来,时而腾空疾飞,时而逶迤蛇行。
百人舞龙队各舞着草龙和布龙上下翻腾、左右起伏、穿街走巷,所到之处人潮涌动,沿街各户纷纷出来迎接。
▲村民用柚子皮自制柚子灯庆中秋
当地村民舞的“龙”分草龙(俗称“火龙”“秆龙”)和布龙(又称“灯龙”)两种,当地人舞龙不讲究技巧,没有固定套路,不在乎完成规定动作。“虽然艺术性不高,讲究的是穿街走巷,重在欢聚一堂。”当地一位村民说。
而在以前,龙都是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
记忆中的“草龙”
中秋舞秆龙从农历8月14日至8月16日举行三天。这项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具有淳朴地方特色。
编扎秆龙主要材料是当年收割有韧性的稻草,由村里编织技艺好、有声望的村民来扎制。秆龙扎制为九节,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秆龙造型简洁夸张,金灿灿的体现了龙的特征和威严。
龙身的编扎采用打辫法,按照事先安排每节两米的长度来编织,在每节中插上一根木棍,捆绑稻草和约30公分长的芋头杆作为龙脊。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秆龙扎成后,要在村头举行起龙仪式。点燃香把后,将香火插在龙头、龙脊上,霎时,龙身变大,呼之欲出,神气十足。此时,舞龙队伍从村头出发,入户串巷,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神龙的到来,辟邪祈福。“秆龙”在锣声翩翩起舞,或摇头或摆尾或盘旋或昂首,游遍整个村庄。
待到农历8月16日结束后,举行龙“下海”仪式。将“秆龙”送入村里的河中,寓意龙归大海,举村平安。这样庄重而盛大的秆龙节庆习俗,被当地人称为“舞秆龙”。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舞草龙这个文化的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中科刘云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