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余年间,榆林开始进入跨越增长的“黄金期”,生产总值从年的.4亿元跃升到年的.75亿元,稳居全省第二、西部地级市第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单从工业产能来看,去年全市煤炭产量3.2亿吨、天然气产量.2亿立方米、油产量万吨,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产能大市,在国家能源的战略层面和供应方面,榆林已然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然而,自去年以来,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能源市场环境,对榆林工业经济一路向好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榆林不得不直面“新千年以来的最大挑战”。那么,在这场关乎榆林发展的较量中,我市是否已做足了准备,“战之能胜”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未雨绸缪抓转型力促升级见成效
神木天元化工公司在我国首次提出煤焦油加氢生产清洁能源的系统方案,建成年产50万吨煤焦油轻质化项目,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在轻质油品市场占有率超过85%,填补了煤焦油深加工和煤制油领域技术空白,整体技术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在煤制油领域,轻质化项目与同等规模的直接或间接制油相比,投资额仅为其1/5,能耗和用水量仅为其1/4,资源转化率却高达前两者2.5倍以上,优势明显。
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榆林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位和目标,着力构建工业主体产业,以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为抓手,大力培育原煤—发电、原煤—兰炭—电石或铁合金—金属镁、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天然气)—甲醇—醋酸及下游产品、原煤—甲醇—低碳烯烃、煤电—原盐—烧碱、聚氯乙烯—建材等六大化工产业链。
在促进工业园区集聚化发展、引领示范作用上,榆神工业园区于去年创建了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府谷清水川工业园、神木锦界工业园列入了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府谷清水川工业园、神木锦界工业园等列入了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上,我市通过树立转型升级典型县,以点带面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府谷县连续两年保持争先进位全国第一,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展机制和增长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去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县。
“榆林煤”寒冬怒放夯实发展底气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加之世界能源结构发生改变,均对传统煤炭产业带来深刻影响。这对于“因煤而兴”的榆林来说,如何从危机中觅得生机?“榆林煤”的优势又在哪呢?
9月16日,神木兰炭作为北京市优质燃煤替代品种向北京市各区进行了推荐,在房山区良乡镇安庄村进行了兰炭现场试烧,居民黄啟平已开始在家里试烧兰炭,他说:“家里以前烧蜂窝煤,烟尘很大,冬天家里总是熏得黑乎乎的,人连身干净衣服都穿不成。以前买一吨煤球元左右,而兰炭一吨才元左右,试烧兰炭的最大感受是:干净、便宜、火很旺。”
位于柠条塔工业园区的文新德隆就是一家立足于榆林当地丰厚兰炭资源的企业,公司负责人李守云说:“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寒冷而漫长,采暖期长达4至6个月,而且95%以上使用的全部都是烟煤,致使各城市煤烟污染相当严重。这给我们环保洁净型煤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文新德隆、富瑞公司、燕山公司、东腾公司等一批企业积极响应国务院和北京等地治霾号召,先后在神木上线投产洁净兰炭型煤生产,产品已直接供应北京、河北等地郊区民用燃料,正式开启了兰炭应用民用清洁燃料的先河。
当前,国家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雾霾、实施大气防治计划,给我市“特低硫、特低灰、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优质环保洁净煤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市场空间;国家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要求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先后关闭淘汰处小煤矿,整合为处大型煤矿,全市千万吨级以上矿井达到7处,生产规模达到万吨。
“榆林煤”在摆脱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后,必将凭借自身优势再次谱写榆林新的煤炭神话,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领跑榆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添柴旺火”榆林发展迎重大利好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年)》等国家级规划聚焦榆林,是重大机遇;我省为榆林发展“私人定制”的以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新27条”为引领的一揽子政策陆续出台,也为榆林发展注入勃勃生机,随着这些规划和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榆林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第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市场需求不足、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市于5月份出台了《榆林市年工业稳增长十条意见》,从保持主要工业产品稳定增长、提高煤炭外运能力和销售、减轻企业负担、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主体培育、实行产品促销奖励、新增产能项目贷款贴息、推动产业调整转型、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大实体企业金融支持等多方面,激活经济发展引擎,提振经济增长信心。
今年,我市力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亿元,其中,55个复工建设、19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在重点项目支撑带动下,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具有引领作用的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13个投资超百亿元重大能化项目有序推进,已完成投资62.4亿元,其中中煤煤制烯烃、延长石油靖边能化园区煤气油综合转化项目所有装置全流程一次试车成功,并生产出系列合格能化产品,这都将成为榆林经济新的增长点。
指标强势提升“企稳回升”态势凸显
随着国家及省政府稳增长各项措施效应的逐渐显现,8月份,陕西煤炭价格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产销量环比均有所增长。有关数据分析表明:发热量在大卡以上的榆林动力煤价格分别增长了20—25元不等,作为我市工业经济重要“风向标”的煤炭价格开始起色,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信心。除此以外,在经历短暂性的低迷后,各项工业指标也开始逐步攀升。
“从数据来看,我市工业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企稳回升的态势,6月起的各月增速分别为7.5%、8.3%、8.8%,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8.8%,工业增加值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一,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5%。”市工信局工业经济运行办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前8月,全市18种主要工业产品有16种工业品产量增速均不同程度正增长,增长面为88.9%。同比回升的有:原煤、原盐、精甲醇、聚氯乙烯、原油加工、电石、玻璃、发电量、氢氧化钠,增速分别为11%、30.8%、27.3%、55.5%、19.2%、23.2%、0%、24.9%、49.5%。
作为工业经济重要考量指标的“克强指数”也实现平稳增长。1—8月,全社会用电量.15亿度,较去年同期增加21.75亿度,同比增长18.18%;1—8月,全市公路货运量完成.34万吨,同比增长12.57%;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亿元,同比增长5.8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0亿元,同比增长6.05%。各项亮眼指标,彰显出榆林工业经济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全市上下将戮力齐心,进一步优化我市工业结构,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政策促进”战略,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出路,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政策促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着力打造榆林能源经济的“升级版”。预计至“十二五”末,榆林生产总值将达到亿元左右,真正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第二极,榆林也将开始驶入跨越发展的新干道。
(来源:榆林日报)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最好的十佳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