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落幕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由吉安市主创并代表全省参演的大型采茶畲歌戏《热血山哈》斩获戏剧类银奖。《热血山哈》系吉安市先后筹资多万元精心打造,也是“十二五”以来吉安市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的突出代表。
在吉安市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的同时,文化体制改革高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新月异,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升级,文化市场监管成效显著———可以说,这些年,吉安市文化建设领域各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
5年来,吉安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并进行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策划、亲自创作、亲自组织,高起点、大手笔地推动了吉安市文化建设跨越发展,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庐陵大地上一块响亮的招牌。
文化强市:高位推动的创新改革文化对一个地方的濡染润泽,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关系着这方天地有何种精气神,因此,历来的主政者对此没有不重视的。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这项工作建设之要务,同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则是其要点。
5年来,吉安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印刷复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吉安市在全省率先合并组建了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实现了局台分设,两台合一。市电影公司完成转企改制,市采茶歌舞剧院完成转企改制后,又成立了吉安市彩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迈出了走向市场化的新征程。各县(市、区)全部完成了三局合一、局台分开、两台合并、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改革任务。改革力度之大,改革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吉安市因此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文化设施:高端大气的服务硬件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一定载体才能良好呈现。古老厚重、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的庐陵文化,在这个时代有了更好的实质性“注脚”。
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高品位高标准的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庐陵文化生态园、吉州窑遗址公园、白鹭洲书院依次开园迎客……
5年来,吉安市不断加大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吉安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
据了解,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建了文化艺术中心8座,图书馆8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14个,剧场、电影院6座,县级以上文化广场9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个,社区文化活动室个,修缮旧祠堂或建设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个,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个,农家书屋家,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干县成功组织实施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化均等化试点工作,在全省、全国取得了热烈反响。吉安市农村文化“星火”工程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市有3个县(区)获评(复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先进单位)。
文化精品:高雅厚重的创作成果
文化精品是文化自觉的产物,也是文化自信的依托和表现。人们总是习惯通过文化精品,来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文化品位的高低,而因此观察到这个地方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力。
但唯有“叫好又叫座”的产品才能称之为文化精品。5年来,全市新创作了各类优秀节目余个,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这些作品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甚至艺术魅力横扫大江南北。
不妨粗略盘点一下:具有品牌意义的以庐陵文化为主题的高水平、高水准大型情景歌舞《记忆庐陵》,荣获第五届江西艺术节“剧目大奖特别奖”;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大型现代采茶戏《那片遥远的故园》,荣获第五届江西艺术节“剧目奖”;《连心桥》荣获华东六省一市原创红歌大赛创作和表演银奖;小品《门神》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以畲族风情和红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畲歌剧《热血山哈》,为我市首次列入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作品,作为唯一入选剧目代表我省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奖;小戏《赔禾记》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的项目;戏曲小品《鸭缘》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戏剧门类“群星奖”;全市有7个节目获江西省“赣鄱群星奖”,1位文艺工作者入选“群文之星”。
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的文化保护文物与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互相交融,似子与母、浪花与河流的关系。文物其实是鲜活灵动的,它浓缩历史,反映时代。因此,它又成为文化的精神资源,也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元素。
珍爱文化遗产,在山清水秀、名流辈出、人文鼎盛的昔日“江南望郡”,成为万吉安人民的一种文化自觉。
5年来,经文物普查登记,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合计处,有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处省保单位、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9个中国传统村落;有博物(纪念)馆17个,馆藏文物件,其中一级文物件。
为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吉安市制定了《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有5个县获评-年度“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3个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余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4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
吉安市还成功创建了省级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逐步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形式活跃,进一步提升了庐陵古村落旅游的文化品位。
文化产业:高速转型的升级发展“以文化人”,这是文化的基本功用,而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特殊性。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这是吉安市文化领域建设者的共同心声。
而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开发具有本地特色、能够形成一时“洛阳纸贵”现象的文化产品供给,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提质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消费品位,是全市文化部门形成的共识。
5年来,吉安市培育发展了一批文化产业主体。引进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落户吉安,推出了吉州窑陶瓷、永丰菊花石、吉安农民画、新干剪纸等特色文化产品,正在兴建和策划吉州窑(吉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吉安庐陵人文谷、泰和乌鸡原创动漫游戏基地等项目。积极扶持吉安卓高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江西协泰彩印有限公司、庐陵人文谷公司、吉安景福彩印有限公司、井冈山华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品牌。相继建设培育了吉州窑文化产业园、吉安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实景演出《井冈山》等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了27家市级示范文化企业。华文光电、新鹏工艺、航盛电子、井冈山实景演出被评为全省重点文化企业,江西华文光电有限公司被评为全省首批印刷复制示范企业,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专门做外贸出口业务的印刷企业,江西协泰彩印有限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家生产巴西世界杯的纸品类印刷产品,标志着行业由“印刷制造”向“印刷创造”提升。举办了“我们的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和学术研讨会”,受到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广泛 进一步做大了文化产业总量。加强了文化与金融的合作,推动吉安市文化产业实现转型跨越。截至年,全市文化企业有家,其中有8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强文化企业,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8.9%。比年的75.42亿元增长近3倍。
文化市场:高压监管的健康有序文化要发展,得依赖市场;市场要繁荣,少不了文化。但文化市场也就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兼具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因此,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这项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得举足轻重。
5年来,吉安市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版权)三大块市场行政执法职能全面整合,成立了吉安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初步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系统,深入开展了“扫黄打非”的“清源”“清风”“净网”“护苗”“剑网”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在城区建设集监控、报警、处置“三位一体”的安全播出防范体系。
加强了对网吧市场、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等重点领域的排查整治,严厉查处违法文化经营行为,打击、收缴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顺利推进了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开展了以“依法、高效、优质、清廉”为目标的文化市场政风建设。文化安全得到有力维护,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秩序更加有序,总体态势健康平稳。
内容转载自白癜风照片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那个